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十八章 覺空來此的理由

  剛才的沈浪滿臉都寫著不可置信,看樣子他完全無法理解,為何對面的武僧居然會那般輕易就接住了自己勢若雷霆的一拳。

  不過還好,看來他身后的凌軒同樣知曉這座陣法的奧秘之處,在經過凌軒的解釋之后,沈浪同樣已經知道了這十二都天大陣中的蹊蹺,知曉并非是他自己實力不濟,而是這座陣法著實過于玄妙。

  所以,沈浪身上的自信并沒有被磨滅,不過如今的他也終于不再像剛才那般自大,而是在邁步而出之后看向了對面的武僧,詢問他的法號,開口之間態度格外的客氣。

  而盡管目前看上去雙方呈現一個針鋒相對的狀態,但是想來心嚴早就已經對這名武僧說清了其中的緣故,所以此人自然不會真的以為凌軒等人是大相國寺的敵人,這只不過是一次對他們實力的檢驗而已。

  所以,此人對待沈浪的這番詢問也并沒有置之不理,而是客客氣氣的對他自報家門,告知了他自己的法號為何。

  而在聽到他口中的法號之后,場面頓時陷入了謎一般的寂靜。

  我本以為,眼前之人只不過是大相國寺從小培養用于護寺的武僧,充其量也不過是身手高強之輩,未必是什么真正的有道高僧。

  可是在聽到此人淡定的說出自己的法號之后,我頓時對他改變了這樣的看法,相信其他知曉佛門中諸多規矩之人,同樣不會不清楚這個法號到底代表著什么。

  從他口中輕描淡寫一般所說出的法號,絕不是任何人都能輕易使用的法號。

  覺空,覺察的覺,放空的空。

  在大眾的認知之中,佛家弟子的法號似乎經常含有釋、覺、悟、空等字,可是實際上卻并非如此,這幾個簡簡單單的文字在佛家中代表著不同的境界,絕不可以輕易作為法號使用。

  在這幾個字之中,覺字所代表的境界在于人的感覺、察覺等,其中感覺來源于人自身的感官,而察覺則是人類通過觀察,得出認識和判斷的過程。

  縱觀所有人的一生,不管是風平浪靜還是大起大落,都一定會經歷無數的事情,遇上無數的人,在與人與事打交道的過程中,在時間的無情洗禮之下,人們會逐漸豐富自己的閱歷。

  而在人的閱歷到了一定程度之時,往往會不由自主的,開始回想自己曾經所做過的一切,這樣的過程,也就是佛門中所稱對于自己有所察覺的過程。

  正如盲人摸象的故事一般,每個人眼睛所看到的不一定是正確的,心里所想到的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每個人對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感覺,所以能做到“覺”是一種境界,而能做到“覺而不迷”則又是另一種境界。

  除了覺字之外,此人法號中的空字同樣是佛家中的另一種境界。

  提到空字,或許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各種武俠中的少林高僧,似乎空字輩都是既慈悲為懷又身手高強的有德高僧,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

  佛門中的空字,所指的便是我們常說的四大皆空,“四大”分別指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而與后面的“皆空”合在一起,所指的便是道空,天空,地空,人亦空。

  四大皆空,或許有人會簡單的將其理解為目空一切,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但是這卻是人們的一個誤區,在佛門之中,真正的四大皆空其實是希望人們能夠把一切都看開,看的明白,不再執著于某些事情。

  有人執著于佛理,每天醒來都會先念個阿彌陀佛,每逢初一十五更要去燒香拜佛,還有的人甚至會如同佛門弟子一般,清晨起來就要先行誦經,甚至與人聊天之時,更會時不時來一句佛法無邊。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乃是落了下乘,也就是佛門中所稱的著相了。

  空字真正的含義,乃是要人看清楚一切,若是對事物看不透徹,那么對自己而言便是一種負擔,過度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這樣一定是難以讓自己有所提升的。

  佛家中的得道在于修行,無論是修身還是修心,若言行沒有改善,身心沒有釋放,便談不上四大皆空,而若是做不到真正的四大皆空,那便是永遠都不可能得道的。

  而此刻與凌軒等人對峙之人,居然能夠以代表兩種境界的“覺”與“空”二字作為法號,可想而知,他的身份定然不會只是一名護寺的武僧那般簡單。

  既然連我都能聽出這個法號中的不凡,那見多識廣的凌軒自然不會不知這個法號意味著什么,聽到覺空自報家門,凌軒同樣滿面疑惑,他不由自主的走到了沈浪的身前,對此人恭敬的開口問道。

  “看來是我們唐突了,大師原來是覺字輩的高僧,可是以大師如此身份為何會親臨此地,對我等行阻攔之事?”

  凌軒此刻的疑問絕非空穴來風,若此人真的是覺字輩的高僧,那此人甚至可以與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平起平坐,在這大相國寺之中,身份尤其尊崇。

  以此人如此身份,自然不會如同尋常僧人一般行那護寺之事,可以說大相國寺只要不是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這般身份的高僧絕不會輕易露面。

  而凌軒等人此番前來并沒有大鬧大相國寺的意圖,只是由于擔心我們三人的安危,所以才會夜闖大相國寺,無論從那個角度考慮,這覺字輩的高僧都沒有任何親自出面阻攔的道理。

  “這位施主,您這是著相了。”

  聽到凌軒的詢問,這名為覺空的僧人微微一笑,笑容中滿是睿智。

  “佛門之中身份高低本就無足輕重,當年六祖慧能也只不過是五祖弘忍身旁的一個小小行者而已,可是五祖坐下諸多高僧,最后得了禪宗真傳的卻依然是六祖慧能大師。”

  “不過,施主您有一點倒是的確沒有說錯,貧僧此番前來阻攔你等,并非是因為擔心你們會擾亂這大相國寺的清凈,其中確實有著另外的原因,之不過現在還不是我對您說清一切的時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