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二章 后稷

  如果一切真的如我所猜想的那般,那么這件事無疑就變的尷尬了起來。

  人心。

  天地間最為純粹最為簡單,可同時卻也是最為復雜的存在。

  大禹費盡心機,命應龍等人為他在天道軌跡中所看到的人傳授修為與治國之術,可最后卻因為人心的不足,讓這些得到了修為與治國之術的后人擾亂了人族的安寧。

  如果大禹能夠得知后世所發生的一切,那他又會如何做想?

  想到這里,我自然無法保持無動于衷,看向燭龍試探地問道。

  “前輩,莫非在商朝末年發生的那場封神之戰,其起因是源自人心的不足?”

  對于我所發出的疑問,燭龍并沒有吝嗇回答,但是在他口中說出的話語,聽起來卻是那么的似是而非。

  “是也不是。”

  在我們因為這簡單的四個字而百思不得其解時,燭龍再度開口,為我們進一步解釋了當年的真相。

  “那場封神之戰確實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意外,表面看起來,那場戰爭是因為人心的不足,有人不滿商湯能夠坐擁天下于是想要對其取而代之,可是實際上,在這件事之后還有著另外一雙黑手,正是這雙黑手的操控之下,才會引發那一場千古流傳的戰爭。”

  “你們已經知道,商湯的先祖乃是得到了九天玄女傳授的商祖契,可你們或許并不清楚,最終推翻了商朝統治的周朝,其先祖同樣名棄,只不過他還有著另外一個更加為人熟知的名字,那便是后稷。”

  “后稷?”

  聽到后稷二字,沈浪馬上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對燭龍激動的問道。

  “前輩,后稷不正是隨大禹治水的二人之一么,難道傳承了八百年之久的周朝便是由他的后代所建立?”

  對于沈浪的好奇,燭龍微微點了點頭,示意他的猜測沒有錯誤。

  不過,燭龍卻并沒有開口回答,而是等著我們自行對其理解。

  到了如今,我們早已對燭龍有所了解,看到他的表情后,我們心中便已經清楚,他絕不會對此事過多解釋,若是我們無法理清其中究竟,只怕此事便只能等到我們離開這里之后,才能尋得一個完美的答案。

  不過慶幸的是,我們如今這一行人可謂是藏龍臥虎,在燭龍沉默不語之時,有一個人緩緩走出,對我們詳細的講述了關于后稷的記載。

  這個人,自然便是神秘的春亭。

  “燭龍前輩說的沒錯,周朝的始祖姬姓,名棄,因為曾在稷山為農官,所以被稱之為稷王,后更是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在傳說中,后稷教人們耕種之法,被認為是最早開始種稷和麥的人。”

  在我們好奇的目光中,春亭緩緩開口,為我們講述了關于后稷那些神秘的故事。

  “在傳說中,有邰氏之女姜嫄去往野外時,不慎踏上了一個神秘的巨人腳印,回到部落便懷孕而生子,因為部落中的人一直認為此子生而不祥,所以姜嫄在這個孩子降生之后,狠心決定將其拋棄。”

  “可神奇的是,姜嫄把這個孩子拋棄在狹窄的小巷中,不管是馬還是牛經過小巷時都不會踩踏到這個孩子,而等到姜嫄將這個孩子拋棄在森林時,森林正好來了一群人,姜嫄便只能再次將孩子抱走,重新拋棄到水渠的冰上,打算就這樣將他凍死。”

  “而就在這時,天邊忽然出現一群飛鳥,這群飛鳥看到這個可憐的嬰兒,便用羽翼蓋在了他的身上,經過這番折騰后,姜源覺得是天意在庇佑這個可憐的孩子,所以更改主意準備將他養大成人,因為曾經將其極度拋棄的緣故,所以為其取名為棄。”

  盡管我們心中清楚,這些應該都是后世之人杜撰而出的故事,但是在聽到這樣的故事后,我們還是忍不住嘖嘖稱奇,對這所謂的棄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棄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便喜歡種植各種植物,成人后,更是擅長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在他的帶領下,人們紛紛種植糧食,堯聽說此事之后,便將其推舉為農師,命天下人皆跟隨他學習種植之法。”

  “因為天下都跟隨棄學習種植之法,棄有功于人族,有功于蒼生,于是帝舜便封棄于邰地,賜給了他后稷的名號,這所謂后稷的含義實際上便是指百谷的皇帝,以此區別于他原本的姬姓。”

  聽春亭講述到了這里,眾人的臉上隱隱浮現出了一絲了然。

  若是按照春亭的講述,那么這所謂的棄的確便是傳說中跟隨大禹治水的后稷,毫無疑問,后稷既然能夠成為跟隨大禹之人,那他便定然不會是什么一般角色。

  而燭龍剛才又告訴我們,這傳說中的棄其實便是周朝人的先祖。

  既然如此,那么我們是不是便可以斷定,這所謂的后稷棄其實與商祖契一樣,都是大禹在天道軌跡中所看到的存在,他們二人都曾經接受過大禹派人的傳授,得到了某些修為與治國之術?

  身為后世之人,我們自然心中清楚,商湯推翻了夏桀的暴政,結束了夏朝的同時建立了商朝。

  等到商朝的末年之時,殷紂王同夏桀一樣殘暴不堪,在那時起兵推翻了商朝暴政之人,名叫姬發,后世人稱其為周武王,周武王姬發擊敗了殷紂王后,便建立了國祚綿延八百余年的周朝。

  而若是根據剛才的結論,那么這周武王姬發實際上正是棄的后代。

  想到這里,眾人心中忽然一驚,隱隱有了些許發現。

  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商祖契的后人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后稷棄的后人又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毫無疑問,無論是大禹還是商祖契、后稷棄,他們都是上古時代的存在,商祖契與后稷棄更是曾經得到了大禹手下的傳承,所以他們的后代才能成功的建立起一個嶄新的朝代。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在千年之前,夏商周三朝之間的更替,其本質正是當年接受過傳承之人他們后代間的爭斗!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