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顆人造衛星是1957年就正式發射成功的,在完成肩負的探測信息任務后就隕落了。
而這顆人造衛星也代表了人類對于未知宇宙的開始。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各國的火箭技術已經在逐漸發展當中。
其中,美國民航在降低火箭研發成本上也有所突破,研發制造了獵鷹等可以重復使用的火箭。
但是成本昂貴的傳統化學燃料火箭依然是主流。
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的阿列克謝院長表示:中國近期除了提出的地月空間區建設,還在計劃打造配套的“太空電梯”進行地月物資的運輸。
而太空電梯,就是在降低太空火箭成本形勢下出現的,這也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入軌方式。
連接萬公里高靜止軌道的太空電梯,可以作為航天器的中轉站。
在本書中,太空電梯僅僅只是作為科幻背景而已。
并不會著重描寫。
因為考慮到和諧的原因,我們不會局限于地球世界,而是會進行穿越。
關于太空電梯的設想,主要是通過一種高強度、高韌性纜繩通過地球地面基座,將所要運載的航天荷載直接送入建設在距離地球3.6萬公里靜止軌道上的大型太空站,也就是將靜止軌道作為一個中轉站由此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太空發射成本。
據了解,太空電梯可以長達10萬公里左右。
而該設想將靜止軌道作為中轉站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箭所要消耗的能量將隨著高度的升高而更多,運輸難度也隨之增高。但是當火箭到達靜止軌道時,火箭的運載難度將迎來第一次降低。
同時,靜止軌道是最符合星體之間的旋轉和距離的選擇。
所以靜止軌道上的中轉站將最大程度地承接航天器運輸的需求。
在我的設想中,也許太空電梯可以直達400多公里外的軌道,這是一種低成本的入軌方式。
畢竟,10萬公里的長度,難度不亞于當年古人造長城。
而太空電梯的組成部分也很簡單,就是一個跟電梯一樣的結構,需要鋼纜,也需要座艙。
而制造太空纜繩的材料,可選擇強度堪比276倍鋼鐵的碳納米管。
其實太空電梯設想在20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但是,此前的具體尚處于理論規劃當中。
其實,我們不難看出,太空電纜以及空間站建設是其最關鍵的地方。
目前中國已經在逐步展開地月空間經濟區的建設,整體工程規模是非常龐大且耗時長達30年。
而在太空纜繩研發上,清華大學團隊就在2013年制造了半米長的碳納米管,其性能在全球首屈一指。
畢竟,此前毫米級碳納米管就是最大的突破。
碳納米管整體性能非常優異,可以承受60噸級的巨大壓力,其強度可以達到276倍的鋼鐵程度,這也讓碳納米管成為太空纜繩的不二選擇。
手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