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80章 艱苦拍攝

  既然決定了留在這里繼續拍攝,劇組沒有再耽誤時間,下午就恢復了拍攝。

  劇組繼續拍攝我軍攻擊536高地的戲份,這里就需要劉營長他們協助了,劉營長叫來了一個沒有任務的連隊。

  任導演把戰士們分成兩撥,一伙人穿上劇組準備好的敵軍制服,在山上扮演敵軍,另一組人在山下扮演我軍,再把劇組里面的幾個演員混在他們里面。

  分好組之后,任導演留下副導演指揮兩撥人開始排練,戰術動作和走位張偉這個軍事顧問都已經大致設計好了,具體動作還需要演員們自行發揮。

  任導演則走向另一邊,帶著攝影師小李開始選擇拍攝角度和設置機位。

  劇組拍戲,不是到了外景地就能立馬開拍的。像是拍攝這種戰斗戲份,雖然只是幾十上百人的中等場面,但是前期準備工作就需要很長時間,有時候一場戲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拍完。

  劇組的攝影師小李站在高地的側面,他將眼睛貼在攝影機的取景器上面瞄著遠處正在排練的人群,不斷地變換著位置,試圖找出最佳的機位。

  小李旁邊還有兩個人寸步不離的保護著他,怕他摔倒,這倒不是小李有多么的重要,而是攝影機太金貴了,實在是傷不起,全劇組就這一臺攝影機,它要是出點兒問題,全劇組都得歇菜。

  這個年代機器相當珍貴,都是進口貨,其實后世也基本都是進口貨,而且主要就是ARRI(阿萊),RED,SONY這幾個牌子,而且RED還是在數字攝影時代由一個米國富豪攝影發燒友鼓搗出來的,因此此時的攝影機要么是德國貨,要么是東瀛貨。

  華國在電影拍攝器材方面研發很落后,國內一直要到2009年才由Kinefinity(卓曜科技)研發出了數字電影攝影機,被使用者稱為“國造攝影機”,其最大的優點當然就是便宜了,性價比很高,很多網大都是用它拍出來的。

  攻占諒山劇組用的是德國的ARRI,由于邊境地區潮濕悶熱,每次使用之后小李都得小心翼翼地將機器檢查一遍,差一點兒第二天就不能拍,壞了的話更是得送回帝都才能修,沒個十天二十天回不來。

  至于學一學原理攝影師自己來修,別開玩笑了,別說自己不會修,會修的話也不敢瞎弄啊,一部機器的價錢都能拍半部電影了。

  任導演和小李從山下到山頂一路觀察,選好了幾個適合的機位,最后在一個緩坡處,小李說道:“導演,我建議在這里建一段軌道,利用軌道車將戰斗的全景都收錄進來,然后再在剛才那幾個機位拍幾個不同角度的特寫。”

  在劇組里面和導演溝通最多的就是攝影師了,尤其是這個時代還沒有監視器,拍出來的效果是否能讓導演滿意,全看攝影師是否能夠充分理解導演的意圖。

  導演在拍攝現場主要有三個工作:場景控制,攝像調度和演員調度,其中一多半都要依賴于攝影師,機位的架設,拍攝的角度都需要二人有效的溝通。

  任導演看了看小李畫的機位布置草圖,又和他討論了好一會兒,修改了其中幾處,才確定了最終的拍攝方案。

  任導演選擇小李這個年輕人作為攝影師也是無奈之舉,和他最熟悉的一個攝影師在鐵甲008劇組有拍攝任務,抽不出時間。但是好在小李人比較勤奮,劇本讀的比較透,也愛和人交流。

  導演選擇攝影師就像選擇演員一樣,很多導演都會放一部或者幾部他想要找的那個攝影師拍過的片子,看影片的視覺風格是不是和自己的視覺想象相吻合,多番比較才能做出決定。

  偉大的導演與偉大的攝影師的珠聯璧合歷來被視為電影史上最值得研究的課題之一,很多偉大的導演十幾年甚至是整個職業生涯都和同一位攝影師合作,可以說一個成功的導演身后都站著一個優秀的攝影師。

  恐怖大師希區柯克和他的攝影師羅伯特·伯克斯就合作了十二年之久,他們在拍攝迷魂記的時候一起創造了影史上最著名的移動變焦鏡頭,被后人稱為“希區柯克式變焦”,這一手法也成為后來人反復使用和模仿的經典手法,甚至是在數字時代,有發燒友發明了用手機拍攝出“希區柯克式變焦”的方法,使一些網紅拍攝的小視頻都有了大片的感覺。

  類似的還有斯皮爾伯格身后的卡明斯基,昆汀身后的理查德森,王佳衛身后的“亞洲第一攝影師”杜克風等等。

  確定好了拍攝方案,就要開始布置場地了,任導演叫來場務幫忙,和攝影組的人一起開始架設軌道。

  但是看似很簡單的工程,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十分的困難,山上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頭,要是把石頭拿走,地面又會變得坑坑洼洼起來,根本不平,沒法架設軌道。

  過來幫忙的陳培斯說道:“要不我們用土在這一段山上鋪條路出來吧,然后再架設導軌。”

  這倒是個好主意,但是隨即大家又發現這根本就是個石頭山,要是用土的話就得去山下挖,然后再抬上來,那就是一個大工程了,沒十天半個月弄不好。

  張偉雖然不懂攝影,但是剛才任導演在和小李討論的時候,他一直在旁邊聽著,也大致了解了他們想要的效果,于是開口建議道:“任導,要不我們干脆不架設軌道了,讓小李直接站在車上,大家推著車子,讓他在上面拍攝。”

  現在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就當是死馬當活馬醫了,于是任導演接受了這個建議,讓大家試一試,看看效果。

  小李抱著攝影機上了軌道車,大家推著車子實驗了起來,雖然地面不平,但是推起來還不是很費力。

  做完實驗,小李走下軌道車,說道:“效果還行,就是有點顛簸,我有時候站不穩,攝影機也會跟著來回晃,拍出來的畫面可能會抖動。”

  張偉想了想,說道:“要不我們干脆把你綁在車上吧,這樣應該可以減少晃動。”

  于是大家將小李綁在了軌道車上,又試驗了一遍,這次效果很好,于是就這樣確定了下來。

  這時,另一邊副導演帶領戰士和演員們也排演了好幾遍,大家基本上熟悉了張偉和劉營長一起設計的戰術動作,可是一下午的時間也已經過去了,天快黑了,劇組只好收工回營。

  第二天這場戲也沒拍成,外面淅淅瀝瀝的下了一天的雨,到了傍晚時分天才放晴。

  到了第三天,終于可以拍攝了,但是到了外景地,大家又發現前天設計好的場地,被雨水沖刷的破壞了不少,又需要重新布置,這又花去了一上午的時間。到了下午,主演之一的王學齊又在排練時扭傷了腳,于是劇組只能在拍了幾個遠景鏡頭后就匆匆收工回營。

  電影就這樣磕磕絆絆的開始了拍攝,這一場高地爭奪戰的戲份足足拍了近十天才完事兒,遠沒有在帝都拍攝室內戲份時那么順利,總是遇到一個又一個難題。

  而且隨著拍攝的進行,大家初來時的那種新鮮感和激發起來的斗志也漸漸的衰弱了下去,這里的生活環境和氣候條件實在太惡劣了,劇組成員們都感覺到了一絲絲的疲憊和厭倦。

  邊境地區十分的悶熱潮濕,大家從營地出發,爬到山頂時,衣服就已經濕透了,貼在身上十分的難受。幸好這是一部純粹的戰爭戲,劇組沒有女演員,而且任導預計到拍攝會比較艱苦,因此幕后工作人員也沒有挑選女同志,大家索性就脫掉上衣赤膊上陣,甚至有人連褲子都脫了,全身就剩個內褲。

  一場戲拍完之后,任導演讓大家休息一會兒,張偉看著眾人東一堆西一堆的坐在那里無精打采的模樣,說道:“在帝都拍戲的時候你們里面就有好多人一直問我邊境戰爭的事情,現在大家在這里拍了快一個月的戲了,感覺如何?”

  一個負責服裝道具的工作人員說道:“這里的生活太艱苦了,我也是上山下鄉一路吃苦走過來的人,但是還真沒這段時間艱苦,你看我這一個多月都瘦了十來斤了。”

  其他人也跟著紛紛抱怨起來,有的人還展示起自己身上被蚊蟲叮咬的傷口和腳底板上起的血泡。

  又一個工作人員問道:“張顧問,你們去年打仗的時候也都是這么艱苦么?”

  張偉說道:“咱們現在這點苦算什么?當初我們連平均負重三十公斤,愣是在這毫無道路的山林中三天時間穿行了將近一百五十公里”

  有個小年輕,說道:“張顧問,給我們說說唄。”

  張偉是個大作家,又參加過邊境戰爭,人還年輕,所以劇組很多年輕人都很崇拜他,沒事兒就讓他給講戰斗故事。

  于是張偉把邊境戰爭剛開始的那次穿插行動給大家講了一遍,然后說道:“哎,那次行動真是把我們給累慘了,我們平時訓練都沒那么大的強度。我們當時的副連長甚至發牢騷說是團部的參謀照著地圖瞎指揮,但是沒辦法,軍人就得服從命令,結果我們輕裝行動,就帶著彈藥和水壺,愣是提前幾個小時到達了目的地。”

  這時,聽到張偉講戰斗故事,周圍休息的很多人都圍攏了過來。

  有人說道:“我知道這件事情,張顧問,你在花環里面寫過這段劇情。”

  另一個人插嘴問道:“張顧問,我想問問你們在邊境這里戰斗時,最艱苦的地方在哪里?”

  (PS:中午還有一章)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