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七章:拿什么噓寒問暖?

  計劃不是三十個嗎?為什么收了四十個老師傅?

  那是因為實在難以取舍,這些人都是有兩把刷子、技術過硬的。

  用不著擔心給局里報了三十個名額,卻留下了四十個,因為這些人都相當于是臨時工,用不著建立檔案上報物資局。

  局里根本不可能有誰閑得蛋疼來液壓元件廠數人數,黃道舟也不怕一個月要多發四五百塊錢的工資。

  事實證明用老師傅,而且是經過認真挑選有過硬技術的老師傅真的事半功倍。

  第三天廠里就執行了兩班倒,三十六個老師傅跟原有的三十六個工人打散重新分組。

  還有兩個老師傅是機修工,他們和原有的兩個機修工負責機器的正常運轉和保養、維護。另外的兩個老師傅安排他們做了質檢。

  黃道舟拿到物資局下撥的二十萬當天就聯系買材料、訂設備。

  價值六萬多塊的車床、銑床二十五臺都是常用設備,生產廠家不少,黃道舟聯系的是本市“亞威”牌,廠址在離三水縣六十公里的江渡縣。

  秦局長的戰友在這個部屬大廠擔任副書記,不但給了最低價,還保證十天內送貨上門,屆時派三個技術員來液壓元件廠指導調試安裝。

  新設備到位后,就會有淘汰下來的老機器用來培訓徒工。

  在做這一系列大事的黃道舟哪有心思過問砌房子的事?

  黃道乾也是當事人之一,他雖然摳門、小心眼,但是人品不壞,老三的責任多重他是心里有數的,哪能再跟老三斤斤計較?

  翻建老宅的工地上也得有人做飯、燒菜,這活兒當然由方桂蘭和李秀珍干。

  趙淑貞一雙小腳,行動不便,只能幫著洗洗碗、摘摘菜。

  開工那天早上放炮仗時,張芳芬騎著自行車去看了看,中午沒去,因為“事竟成飯店”這段時間都是客滿,忙得很。

  下午再來看看時見著劉曉蓮了,和她聊了聊,了解到她家總共只有兩畝幾分責任田,想著來城里找個臨時工做。

  張芳芬知道弟兄四個一起翻建房子該大家都出錢出力,也知道老大黃道乾現在最積極。

  她沒時間來幫忙,黃道舟更加忙,三天兩頭出差,不可能來。

  她跟劉曉蓮談了談后,硬塞給她三十塊錢,跟她說好了,從今天開始以后每天都來這里幫忙,工錢按照一天一塊錢算。

  劉曉蓮有些不好意思,推辭道:“嫂子你別跟我見外呀!我家田里的活兒忙得差不多了,我有的是閑工夫,來幫姑媽家做點事是應該的,怎么能拿你的錢。”

  “我也應該來幫幫手,只不過店里走不開,我知道你是個勤快人,出錢請你來這里干活兒,是算該我的份兒。”

  “這怎么好意思?要是被姑媽知道了,我的臉往哪兒擱?”

  “沒關系,待會兒我就去跟黃瀚的爺爺奶奶說,他們知道了肯定喜歡。”

  “那我先把錢還給你,等老的同意了再拿不遲!”

  “你別死心眼兒啊!干脆,你跟著我一起去吧!”

  張芳芬拉著劉曉蓮跟黃哲遠和趙秀貞說清楚了怎么回事后,老兩口子都同意,都說這是大好事。

  趙秀貞當然希望娘家人能夠掙到錢。

  等張芳芬走了后,她拉過劉曉蓮告訴她,老三家的飯店生意好得很,沒幾天要擴大,需要人手呢!

  你只要聽話、肯做事,等房子砌好了我去跟老三說說,爭取留下你在飯店做事。

  “事竟成飯店”在三水縣小有名氣,屬于遠親又住得不太遠的劉曉蓮當然知道。

  她還知道在“事竟成飯店”做事管吃管住能拿三十塊錢一個月。

  此時聽趙秀貞說能夠幫她得到這樣的好工作,頓時激動不已。

  可是轉念一想,這事兒恐怕未必能成。

  趙秀貞以前怎么對待黃道舟和張芳芬,劉曉蓮多多少少知道點,她開口找黃道舟為自己說情有用嗎?

  黃哲遠聽趙秀貞講了這件事皺起眉頭,因為他見過秀兒、玉兒幾個,那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大姑娘。

  劉曉蓮已經生了兩個孩子,三十三了,個子還矮得很,臉上都是風霜之色,跟那幾個姑娘的反差太大了。

  等李曉蓮去干活兒了,他道:“你不應該把話說得太滿,萬一老三家不要她可怎么收場?”

  “我不是想幫幫玉海家么,要是我說不通,你跑去找老三說說唄!”

  “唉!你呀,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老三是個記恩的,也是個跟愛記仇的!”

  “那怎么辦?”

  “你傻呀?要辦成這事兒不知道找誰啊?”

  “找黃瀚?”

  “嗯啊!這孩子大氣,比他的叔叔伯伯都有出息,老三也是不如的!”

  “嗯!嗯!我打小就認為五個孫子,就數他能耐。”

  “那你以前為什么不噓寒問暖?”

  “還不是窮鬧的?拿什么噓寒問暖?”

  “唉!你呀!到底不是親生的,哪里有疼肉之心?沒錢就沒法噓寒問暖?”

  “我,我,我后悔了還不行啊?嗚嗚……”

  女人就是如此,覺得理虧了眼淚說來就來,已經接近六十歲的趙秀貞也不例外。

  黃哲遠面對小他十幾歲的續弦也是無可奈何,只能安慰道:“好了,好了,別哭了。咱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千萬不能觸霉頭。”

  聽到這話,趙秀貞立刻不哭了。

  買大爐燒餅、買材料的活兒都是黃道武和黃憲禮在忙,開工時先得拆房子,把拆下來的磚瓦碼放整齊,木料堆好。

  這些材料都是要重新利用的,黃哲遠也是節約慣了的,一整天都在忙著整理拆下的房梁。

  黃哲遠是木器廠的退休職工,解放前家里也是做木器生意,雖然不是木匠,但是懂木料、木工。

  解放前成交量最大的木器之一就是壽材,有錢人家用金絲楠木也不稀奇。

  現在國家先是提倡,接下來強制推行移風易俗,這幾年根本沒有木匠做棺材。

  黃哲遠一輩子都跟木頭、木器打交道,當然練出眼力。

  他還特意幫著看了看黃瀚家那張“三滴水雕花大床”和幾件家俬。

  看過后,黃哲遠千叮鈴萬囑咐,要老三夫妻倆用仔細了,這些家俬都是寶貝,一定要留著傳子傳孫。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