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生產的秸稈有9億噸,加工副產物有5.8億噸,這些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平均不到40,60以上的副產物被隨意堆放、丟棄或用作肥料還田、生活燃料,這相當于7億畝土地的投入產出和6000億元的收入被白白損失掉。
這種情況在糧食主產區更為突出。
以齊政等人如今所處的東北來說,“玉米秸稈綜合利用”一直是東北地區的老大難問題。
東北地區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是全國最大的玉米主產區,每年可收集的玉米秸稈量超過1.1億噸。
可是,東北玉米秸稈的總利用率不到50,大部分秸稈被廢棄或燃燒掉,在浪費大量農業資源的同時更造成了嚴重的霧霾污染。
齊政要陳建章帶隊前來,是為了選育優良的大豆品種。
但很顯然,攜著實驗室最新成果而來的陳建章,從中看到了更大的機會。
“我們在東北,不應該將目光局限在大豆上,東北的農業資源對我們來說是個大寶藏,利用好我們的優勢,嘉谷不出幾年就能更上一個臺階。”陳建章的眼里透露著雄心壯志。
齊政從實驗室成果帶來的驚喜中回過神來,將注意力集中到陳建章的話里。
看著陳建章一副“我有個大計劃”的模樣,齊政差點一句“請開始你的表演”就脫口而出了。
他定了定神,示意陳建章開始“推銷”他的“大計劃”。
陳建章迅速進入了角色,開口說道:“那我就從頭說起吧。”
齊政點頭。
“首先回到我們的國產大豆扶持戰略上,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糧食安全依然是以糧食產量為綱,主要作為油料的大豆的地位下降。在東北,作為糧食主產區,政策導向上必然會偏向于種植玉米,因為同等面積的玉米產量高于大豆產量,農民也樂于選擇前者。”
齊政頷首,這個無法反駁,前世的歷史清楚地證實了這個趨勢。
“在大豆單產水平短時間內得不到太大提升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我國傳統大豆資源優勢,加強大豆種質資源研究和新品種培育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要強化大豆生產與精深加工的科學研究,開發新型大豆食品,推進大豆制品規模化生產。”
陳建章分析道,進口大豆榨油之后的豆粕,理論上可以用來加工各種豆制品,但在實際操作中,進口大豆需要從政府取得許可證,要備案大豆的用途,被批準的都是大豆直接進榨油廠,然后豆粕送去做飼料。
國產大豆在榨油方面的成本是很難跟進口大豆比拼的了,既然拼不過,就要轉變思路——那些看不清形勢的頭鐵娃,只會在市場浪潮中被淹沒。
對國產大豆而言,雖然國內油用大豆競爭力弱,但國產大豆蛋白含量高啊,又是非轉基因,不是只有國人才排斥轉基因的,日、韓和東南亞鄰近國家都更青睞于我們的非轉基因大豆。
即使在歐、美等地及其他發達國家,人們首選的也是高價格的非轉基因大豆食品和大豆油。
“因此,國產大豆應在高營養、純天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綠色大豆系列產品,其國際市場前景廣闊。其中大豆蛋白是高端大豆產品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它的加工也是大豆精深加工中最具潛力、最有前途的領域,其產品的市場容量亦不可小覷。”
“那么現在問題又回到綠色大豆的發展上了!怎樣發展好綠色大豆業呢?”
“實驗室微生物組的這三個成果無疑是給我們找到了突破口。”
說到這,齊政也大概跟上了他的思路。
果然,陳建章目光灼灼,“我們在東北大豆主產區建立聯合基地吧!”
“建立大豆生產加工基地、畜禽養殖基地和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基地:按照企業需求種植生產適銷對路的專用特用大豆;以優質畜禽養殖集中區消化豆粕等健康飼料,轉化豆企產品;將畜禽和東北閑置的農作物秸稈發酵利用,產出生物質能源和有機肥,反哺綠色大豆種植……”
齊政眨眨眼,看著滔滔不絕的陳建章,無語。
只能說,不愧是未來的工程院院士種子——實驗室那群掛逼們只是搞出了一些了不起的東西,他們的老大直接將這些東西提升到影響嘉谷甚至是影響整個東北的戰略地位,簡直是牛叉。
齊政還只是著眼于大豆種植基地,最多加上個畜禽養殖場,就是原先嘉谷在東北的大體布局了。
陳建章呢?他的方案是以秸稈能源化為紐帶,連接大豆生產加工和畜禽養殖,構成一條能覆蓋大東北的完整的生態循環鏈。
聽起來貌似也不怎么石破天驚是吧。
但只拿最關鍵的秸稈能源化來說好了,為什么說秸稈能源化的附加值最高呢?
看它的產出,生物燃氣加上有機肥,這兩者都是絕對的高附加值產品。
那么對東北最直接的影響是什么?
不敢說翻天覆地,但面貌煥然一新是很有可能的。至少天空可以恢復湛藍了 ,黑土地可以更加肥沃了——這兩點恰恰是當前東北農業科技主攻的當務之急。
對嘉谷本身來說呢?經此布局后,嘉谷甚至是從農企進化成了一家能源企業,對標國際的話,那就是aDm了——一家最像石油商的糧食企業。
僅僅將東北的閑置玉米秸稈利用起來,每年就能得到至少200億立方沼氣。無論是用于燃氣還是發電,都是綠色的可再生能源。
以前不是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沒有實驗室的最新成果,最關鍵的秸稈能源化根本無從談起——其中超級白腐菌和纖維素分解菌又是最最關鍵的。
終端產品(主要指沼氣)競爭力不強是影響秸稈氣化能源利用最主要的制約因素,而產品競爭力不強又受限于秸稈轉化為沼氣的效率。
在秸稈轉化為沼氣的過程中,多種非產甲烷細菌和產甲烷細菌混合共同發酵完成四個階段:水解作用發酵作用產乙酸和氫作用產甲烷作用。
水解是第一步,也是當前限制秸稈轉化為沼氣的一個桎梏。
天然狀態下的秸稈由纖維素、木質素及部分蛋白質等組成。由于天然木質纖維素結構的復雜性,進行生物轉化的難點在于如何高效將它降解成為可發酵糖。
之前就是缺乏對農作物秸稈這種天然木質素、纖維素完全降解的高活性菌株。
超級白腐菌和纖維素分解菌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這一桎梏,使得農作物秸稈的水解過程加快成為了可能,后續的發酵和產甲烷也能同步提升,投入產出的效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
說好的種大豆呢,怎么重點進化到生物質能源生產了?
即使是齊政,對此也還沒做好心理準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