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二章 沒辦法啊

  袁真無法應對淮北混亂的局勢,這是大家的共識。

  這就是門閥時代的悲哀。陳郡袁氏門戶不低,渡江以后卻不是頂級門閥。袁家跟桓家的關系還算是親密的。從袁真的兄長袁喬開始,便長期為桓溫的幕僚和佐官,還曾經隨桓溫入蜀,立下不小的戰功。袁真的從兄子袁宏,文采斐然,倚馬千言,曾為桓溫的記室參軍;袁真的族叔袁耽,曾為桓溫少年時的賭友。袁真自己,以軍功起家,在謝萬兵敗后做到了豫州刺史。但是袁真這等資歷和出身,依舊無法獲得桓氏出身的軍將的認同,袁真自己的實力又不足以制約諸將,以致于淮北的局勢糜爛。

  (按:因為袁真后來叛逃,與秦、燕兩國勾結作亂,史書上對其世系語焉不詳。把其列為國子監祭酒袁瑰之子,在年齡和履歷上是合拍的。)

  “淮北局勢糜爛,我們雖然不在其位,卻不能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年后我就到安豐郡去,若是燕軍膽敢進汝南,好歹要跟他們干上一仗!”劉牢之慷慨激昂地道。

  何穆搖了搖頭,說道:“阿全,你年紀輕輕地怎么就這么好戰?就算是你上戰場殺了很多人,那又能怎么樣?又撈不到一官半職的,白白耗費手下兒郎的性命!他日等你出仕之后,有的是機會戰場廝殺,不必急于一時!”

  何靖卻道:“阿全,你不是想要渾水摸魚,想要趁亂到那里招募人口吧?”

  何穆和高素齊齊地看向劉牢之。當年謝萬北伐的時候,劉家兄弟趁機招募流民,收攏敗軍,這才有了劉家在壽春的大好基業。如果淮北發生戰亂,難保劉牢之不會故技重施。

  劉牢之理所當然地道:“兩國征戰,打來打去,為的是什么,還不就是為了土地和人口嗎?如果戰局尚有可為,某必為朝廷全此國土;如果戰敗已經不可避免,老子也不介意把淮北各縣的人口掠到淮水以南去!”

  高素贊同地道:“劉大哥所言極是。只要把人口遷走,鮮卑人在淮北也呆不住,我們遲早還能奪回來!一旦這些人口落入燕國手中,燕國的力量必然更強,那時候對我們晉國更加不利!”

  何穆嘆了口氣:“你們這些小子,想要趁火打劫卻把話說得這么冠冕堂皇!”

  何靖卻道:“你這才回來幾天,就又想著往外跑?我聽說姑姑正要跟竺家商定你成親的事呢!”

  劉牢之皺起了眉頭:“你渾說什么,我早跟母親說過了,十八歲以后才成親!”

  何靖得意地道:“大概是姑姑不愿意看見你到處亂跑吧!你要十八歲以后成親,也得竺家愿意才行啊!你劉家現在家大業大,竺家早把女兒嫁過來,也能早點沾上劉家的光啊!”

  高素聽何靖說起成親的事,不由得嘆了口氣。他的未婚妻胡聆大他三歲,今年已經十八歲了,王家的人也催促著高家盡早完婚。兩家剛定的日子,就在明年春天。這幾年胡家在江北建設農莊,沒少借他高家的力。他的未來大舅哥胡彬正當盛年,建功立業之心最盛,這次聽到袁真想要復起這些豫州舊將,胡彬便有些迫不及待了。

  何靖自以為說得幽默,哪知道劉牢之和高素都面色有異,只道他們沒有成過親,心里抵觸,便勸解道:“你們也不要把成親看成是牽絆。有個人幫手有什么不好!哥哥現在能潛心練習武藝,調教兵馬,還不是多虧了王氏幫忙打理著家里的雜務,看顧著家里的生意?”

  劉牢之“呸”了一聲,不屑地說道:“就跟你打理生意有多忙似的。平日里還不是舅媽在操心著家里的生意?”

  何靖也不著惱,倒不是他不想好好看顧著那些事務,而是竺氏怕他不老成,思慮不周,根本就不想讓他插手。何靖嘿嘿笑著說道:“你倒是想呢!姑姑平日里就愛拜神仙,不大理這些俗情的。要我說,你早日把竺家表妹娶了,也有個幫著照看生意的,強似你帶著兩個俏奴婢,四處查人家的帳!”

  劉牢之臉上一紅,說道:“你胡說八道些什么!徐家姐妹那是我劉家的管事,做得都是正經事!”

  何靖“嘖嘖”連聲,說道:“哎呦呦,你急什么!誰也沒說你們整天不干正經事啊!不過這些話傳到竺家表妹那里,可就不知道會傳成什么樣子了!”

  何穆在一旁勸道:“你們兩個自幼的交情,怎么如今見面就愛吵吵,卻有什么意思?——阿羽,你可別回家亂說,除了惹得家宅不安,也沒什么用處!都是些少年人,哪個不是這個樣子的,難道你房里沒有通房的女婢?”

  高素也在旁邊道:“都是小弟不好,平白惹得兩位哥哥煩惱!”

  何靖被兩人說得有些不好意思,又不知道怎么圓寰,便索性扭過了頭去不理劉牢之,劉牢之也覺得老大沒意思。

  何穆對劉牢之道:“阿全,聽說你家的紅茶喝著非常舒服,你們還研究出了新的喝法,還不快快拿來嘗嘗?”

  劉牢之道:“讓舅舅見笑了。”說罷,命松果去尋紅茶來。

  劉牢之一直對原河南太守戴施的事頗為好奇,只是一直未曾向何穆問起,趁著這個功夫不經意地問起來。

  “丈人自洛陽歸來之后,在家閑居,一直未曾起復。”何穆淡淡地道。

  呂護進攻洛陽時,河南太守戴施棄城而走,這位戴跑跑終于被朝廷上下嫌棄了。這位戴若思家族的后輩,明顯沒有其先人的忠誠與血性。不過晉國的風氣很奇怪,對于這些守城有責、卻棄城而走的官員,很少會有實質性的追究,最多也不過是丟官而已。估計也是怕這些軍將直接向敵人獻城投降。當年戴施和何容兩人把傳國玉璽找回來,立了大功,朝廷對這位功臣還是很優容的。

  劉牢之見何穆不愿意深談戴施,也就換了個話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