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56章?崛起草莽間,董卓亦英雄

  中平四年十月,青州的黃巾余部復起,攻城略地,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

  不過,青州離洛陽較遠,朝廷并沒有派大軍征討,只是讓青州牧和各太守去對付青州黃巾。

  而青州黃巾依靠泰山山脈的復雜地形,與漢軍周旋,也讓漢軍無可奈何。

  中平五年正月,漁陽郡人張純、張舉聯合烏桓在幽州發動叛亂,斬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中平六年三月,幽州牧劉虞派公孫瓚平定張純叛亂,公孫贊大破張純,追敵千里,最后在管子城擊殺張純。

  在公孫瓚平亂張純的這一戰中,劉備初露頭角,立下大功,成為公孫瓚手下位高權重的大將之一。

  中平五年,西涼叛軍韓遂與馬騰殺死北宮伯玉及李文候等人,整合叛軍,擁眾10幾萬人,割據涼州……

  昔日強大無匹的大漢朝,已經進入了帝國的黃昏,禍亂四起,民不聊生。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亂世出英雄,而董卓便是這漢末亂世中最先拼殺出來的大英雄。

  而且董卓首先是一位抵抗異族,保境安民,維護大漢統治的大英雄!

  史載:董卓的父親董君雅出身平民,因非常勇猛,經多年打拼,積功成為縣尉之職。董卓受到他父親的耳濡目染,他從小就愛好武術,好勇斗狠,名傳四方。曾在年少時到過少數民族的地盤游玩。因為武藝出眾性格豪爽,他與羌族部落的不少頭目打成一片,關系很是和諧。

  董君雅死后,董卓因出身草根,沒有官場根基,沒能繼承他父親的官職,只有回家當農民種地。

  后來因盜賊猖獗,董卓剿殺盜賊立下大功。涼州刺史因缺少勇將抵抗胡騎騷擾,就將董卓提升為州從事。

  董卓上任后,嚴格訓練手下的軍士,與軍士同吃同住,得到軍士的擁戴。其后他抓著機會領軍打敗這些為害多年的胡人騎兵。

  從此之后,董卓名聲威震西涼,被稱為西涼第一勇士。

  后來董卓被朝廷選中到了羽林軍里,擔任軍司馬,不久后便大破來長安地區燒殺搶掠的羌族部落。再次被提升官職,同時得到皇帝賞賜給他九千匹絹布,他接受了官職,但卻把獎賞全部分給了手下的官兵,說立下功勞的人雖然是我,但得到的賞賜卻應讓將士們與我一同分享。

  因為這件事他的仕途開始一路平坦。并一步步成為邊塞重將。董卓的實力越見雄厚,手下擁有以涼州人為主、羌胡人為輔的軍隊,無論是軍官的指揮能力,還是單兵素質、戰斗經驗都非常強悍。

  但董卓雖然立功無數,因出身草根,仍然為士族豪強所不容,多次設計要除掉董卓。董卓有下謀士李儒,機智聰敏,士族豪強對董卓的多番算計,均被足智多謀的李儒識破而沒有得逞。董卓感念李儒的幫助和才華,便將自己女兒嫁與李儒為妻。

  中平二年,西涼的北宮伯玉叛亂,率領數萬騎兵打著誅殺宦官的旗號入寇三輔。朝廷令左車騎將軍皇甫嵩領軍出征,董卓拜中郎將為副。

  七月,皇甫嵩因作戰不利而被罷免。八月,朝廷拜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接管三輔軍區事務,執金吾袁滂為副。董卓為破虜將軍、周慎為蕩寇將軍。漢軍與叛軍在美陽縣對峙。

  張溫不聽董卓的軍略,初戰失敗。

  張溫召見董卓,董卓因事來遲,張溫便借機怪罪董卓,董卓為自己辯解,據理力爭,讓張溫大失顏面。

  張溫參軍孫堅見狀,勸張溫趁機殺掉董卓,張溫擔心董卓手下將領不服,不敢下手。

  十一月某夜,有流星劃過天空,光芒照進叛軍軍營中,戰馬都嘶鳴起來,叛軍認為這是不祥的征兆,準備退兵。

  董卓得知情況后大喜,次日,董卓與右扶風鮑鴻一同出擊,大破叛軍,斬首上萬級。

  功高震主,張溫更加忌憚董卓。

  叛軍敗回涼州金城郡榆中縣。張溫派遣周慎率三萬人追擊,董卓向張溫提出領兵接應周慎。

  張溫怕董卓立功,沒有答應。卻讓董卓率三萬人討伐勢力最強悍的先零羌,又故意拖延不發給董卓糧草,企圖借胡人之手,殺死董卓。

  董卓軍在望垣縣北被十萬羌人包圍,軍糧不足,形勢危急。董卓讓士兵在渭水中假裝攔水修堤,對外宣稱是捕魚,實際上讓軍隊快速從堤下通過。等叛軍發現后,已經追之不及。

  而不懂作戰的張溫因忌賢忌能,拒絕接受董卓正確的建議,稀里糊涂派出的六路人馬,包括周慎在內都以失敗告終。唯獨董卓的軍隊全員班師,毫發無損。朝廷因此處罰了張溫,封董卓為斄鄉侯,封邑一千戶。

  中平五年,涼州叛軍重新攻入右扶風,圍攻陳倉縣城。十一月,朝廷再次啟用皇甫嵩為左將軍,董卓拜前將軍為副,各率兩萬人救援陳倉。

  董卓向皇甫嵩建議急速進軍,皇甫嵩認為:“陳倉縣城防備堅固,涼州叛軍必然無法攻克,我軍只要按兵不動,以逸待勞即可取得全勝。”

  于是不聽從董卓的建議。董卓暗恨皇甫嵩。之后皇甫嵩與董卓抓著機會,取得節節勝利,并擊殺了王國。

  中平六年春二月,涼州叛軍圍攻陳倉縣城達八十余日不克,疲敝而退。

  董卓率軍追擊,連戰連勝,斬首萬余級。董卓軍勢更加強盛。

  中平六年,朝廷見董卓勢大,功高震主,再次想要除掉董卓。于是下召征董卓為少府,想先削其兵權,再干掉董卓。

  董卓女婿李儒洞悉朝廷陰謀,告知董卓,于是董卓不肯受命,上書推辭:“我下屬的湟中義從、匈奴士兵都來攔住我的車,苦求我不要拋棄他們,我制止不了他們,只能留下來寬慰他們,如果情況有變我再向朝廷匯報。”

  朝廷也無可奈何,十分擔憂。

  靈帝得了重病,下詔拜董卓為并州牧,讓其將下屬軍隊轉交給皇甫嵩。董卓接到任命,知道朝廷有人又想要除掉自已。便不肯交出軍隊,上書辯解道:“我掌兵十年,士兵上下和我關系太好了,都要為我賣命,我乞求帶這幫士兵去并州,效力邊垂”。靈帝下詔責備董卓,

  最終,董卓帶了2萬人馬向并州出發,但是,走到河東時,得知靈帝病重的消息。

  與原本歷史記載不同的是,歷史記載董卓只帶了3千人。而現在卻帶著2萬3千人。

  不清楚究竟是原來的歷史記載有誤,還是歷史已經有些改變。但歷史記載錯誤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洛陽周邊及禁軍北軍,十幾萬人。董卓帶3000人入京,真的能干得過朝中大臣?這些大臣是世家代表,在這些世家中,僅袁家掌控的家兵,都可干掉董卓的3000人N次了。更何況此前朝廷還是多次想殺董卓的?

  所以,應該是歷史記載有誤,真實兵力應該是2萬3千才對,但不排除歷史已經稍有改變。

  河東郡的黃河岸邊,董卓剛打算渡河,李儒從后面趕來,叫住了董卓:

  “岳父大人,且慢渡河,洛陽有消息傳來,天子病危!”

  “哼,如此昏君,就算死了也是活該!”董卓飽受打壓,心里怨氣沖天。

  “岳夫大人,你覺得我們去了并州之后,會是一個什么結局?”李儒問董卓道。

  “什么結局?現任太守丁原,有兵五萬余人。朝廷讓我放棄軍隊只身前往并州,意欲何為,路人皆知啊,無非是想在并州把我這顆腦袋取下來而已。

  哼哼,如今我帶兩萬西涼鐵騎,我倒要看看,誰敢動得了我!”

  李儒道:“岳父大人,其實,咱們已經沒有退路了,士族把持的朝廷,是容不下岳父大人的。這兩年來,大漢朝廷已經有十數次要將岳父大人置于死地,就算我們帶兵去了并州又如何?朝廷奸妄亡我之心不死,后續還不知道要生出多少陰謀詭計來害我們。”

  “可是,我們又能如何?”董卓問道。

  李儒走近董卓,在董卓身邊輕身說:“我剛才說,天子病危!”

  董卓眼珠轉了轉,突然問道:“愛婿有何計較?”

  李儒道:“我聽說天子喜愛皇子協,而皇子辯卻是何進的外甥!天子若是歸天,洛陽必生禍亂!”

  董卓道:“你是說,待洛陽亂起,我們便趁機反了?”

  “不,除了造反,我們還有別的路可走!河東離洛陽近,待洛陽亂起,我們乘機出兵平亂,然后掌控朝政!將朝中的士要害我們的人全部殺掉或趕走,換上我們自己的人,這才才是我們的出路!”李儒對著董卓輕聲說道。

  董卓聽了李儒的話,久久不語,心情非常沉重。

  實在是被逼得沒有活路了啊!

  董卓從一介草根農民,拼殺大半輩子,所立下的赫赫戰功比出身世家的皇甫嵩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越是如此,越被代表士族的朝廷所忌恨。

  除了造反或把持朝政,董卓已經沒有別的路可以選擇了。

  要么造反,要么把持朝政,要么死!

  如果你是董卓,你會怎么選?

  董卓站在黃河邊,對著滔滔不絕的黃河水,仰天大叫道:

  “嗚呼!“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大漢朝就真的容不下一個草莽出身的英雄嗎?

  都是你們逼我的!

  都是你們逼我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