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十九章 數學女神

  科舉開始了。這是李存真重大內政戰略當中的一環,因此他非常重視。

  進士科和從前一樣,小號里面呆上三天。卷子由錢謙益和張煌言批閱。

  但是和從前考中進士就可以做官不一樣。李存真打算把進士科弄成實際上的學術資格認證,也就是讓這些考中的“進士”們成為無用學術研究人員,但是給予一定的待遇,甚至元首也可以親自接見并給予獎勵。

  這一點,他此前已經跟李茂之商量過了。打算科舉后搞一個南京鐘山大學,讓這些人進去到大學里。

  為了迷惑他們,所有考中的前十八名,全部授予庶吉士的頭銜,另外后十八名則為副庶吉士。讓這些人好好地研究中國古文化,置于考據,明經的學問讓他們自己去斗去辯,把精力耗費在上面,而不是整天琢磨著怎么給朝廷搗亂,沒事罵人,“訕君賣直”,或者議論元首私生活。

  同時,李存真打算再在鐘山大學里開辦一個神學院,把皮埃爾這一類的離譜的傳教士的人納入其中,讓這些人搞一下圣經翻譯工作,同時也把中國古代經典翻譯成外文。名義自然是文化交流。

  這么一來,在天主教看來南明開辦了神學院,算是對天主教的巨大支持,以后和天主教國家做生意應該順暢些。

  而李存真的真實目的,是讓這些沒用的儒生去和傳教士們斗。估計論罵人,潑臟水的本事傳教士干不過儒生。就看東林黨那群人的做派在十七世紀能忽悠崇禎和世人,在二十一世紀能忽悠專家學者就知道他們功力非凡。

  李存真估計傳教士是罵不過儒生的。這么一來,興許整個基督教,不論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新教,抑或是東正教都沒法立足,儒生非搞臭他們不可。

  再一個,也可能讓基督教中國化,而不是中國基督教化。李存真希望就如同佛教中國化一樣。到了最后,興許中國化的基督教可以反向輸出,最后把整個世界全部納入中華文明之下。

  除了庶吉士,李存真打算往上再設計副學士、學士、副碩士、碩士、副博士、博士、理士、院士一類的學位,讓儒生們去考,去比,去爭。

  李存真知道人一旦走上升級的邪路就停不下來,個人意識就可能泯滅,不再具有自我存在和個人設定的人生理想,而是依著別人設計的道路——升級之路,勇往直前。

  所以,只要劃分了等級,明確了上下,儒生們就會搶破頭。

  然后朝廷再弄個復興學者、智慧學者,以及各省或地方學者比如江南學者,兩淮學者,江西學者,吳中學者的頭銜讓這些人爭奪,同時附以課題研究和項目申報,這些人也就沒心思給朝廷時政搗亂了。

  李存真的思想來自布熱津斯基的“奶嘴理論”。在后世,美國學者布熱津斯基發現,隨著教育普及和人們思維水平的提升,傳統宗教和其他欺騙人民的辦法顯得已經不再適用了。人民天天想的是怎么推翻反動政府建立人民政府的事,這么下去怕是很危險。

  于是,他認為應該用垃圾信息占滿人民的大腦,讓那些大腦不再去想別的事,特別是造反和改革的事。如此一來就沒人造反了。其實,就是用明星八卦緋聞,無腦影視劇,具有一定刺激的游戲來填滿人們的心靈,使人無暇他顧。

  李存真借鑒奶嘴理論,創造了一個灌水理論。也就是往這些所謂學子的人生里面灌水,填滿他們的空間,省的這些人胡說八道。

  另一方面看起來這些人一直在升級,待遇一直在提升。好像很有社會地位,成為人人羨慕的對象,其實什么用也沒有。但卻是可以拉攏一部分士子和縉紳的。

  這一點就好像是后世某些大學里的教文科的教師,以為自己地位很高,拿著國家的課題正在做貢獻。其實,到哪里人家都沒把他們當回事,還嫌棄他們嘴巴里面喋喋不休。

  正因為如此,李存真打算最后再去視察進士科考場。

  他和李茂之、陳顯祖、張煌言、常琨、錢謙益等人一同先到科學科考場。

  在科學科考場,李存真對于考場組織非常滿意,此時秩序井然,考生正在認真做答。李存真好像又回到了前世,作為一個普通高中老師,考試正是學生們證明自己,老師們驗證自己教育教學方法是否適當的時侯,到了這個時候,李存真往往非常緊張。

  而此時,他也緊張起來,因為畢竟這是選拔人才的考試,他一開始怕沒人來考,后來又怕來考的人水平和能力不行,現在他是怕來考試的人覺得他出得題太簡單了。因為,所有考生都在奮筆疾書,一副很會的樣子。

  李存真看到來考試的有男有女,有中國人,甚至還有紅毛鬼和弗朗機人。

  他走到一個紅毛鬼子旁邊,發現這個考生正在做物理試卷,李存真出的題在他看來不難,也就是高二物理水平。畢竟作為文科生,雖然物理學不好也不耽誤高考,但是當年李存真是高二下學期分班,班主任就是教物理的,而且很嚴厲,做班長的他不得不花費時間努力學習物理,現在看來,當時學得太少了。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說得太對了。

  看過了紅毛人答題,李存真的眼前突然一亮,一個女子正在答題。這個女子清秀可人,風華容盛,李存真趕快走到她身邊,看她在答什么。

  這一看不要緊,發現這個女子正在答最后一道大題。

  李存真為了顯示自己有本事,也為了讓所有人都意識到科學的可貴,所以最后一道題出的是后世的“費馬大定理”。

  不論是在后世還是在李存真所在的時空,1621年法國職業律師,業務數學家,卻有“數論之父”之稱的費馬讀古希臘著作《算術》后,在空白處加了48條注釋,其中之一是:“當整數n>2時,關于x,y,z的方程x的n次方加上y的n次方等于z的n次方沒有正整數解。”這就是著名的費馬大定理。

  費馬寫道:“關于這條定理,我確信已發現了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里空白太小了,寫不下了。”直到1994年,也就是三百年后,這條定理才由安德魯懷爾斯證明。

  由此可見,卓越的人一出現,怕是會讓整個世界的認知提升三百年,不論世界是否已經發展到位了。就如同后世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樣,對世界的貢獻在遙遠的未來,而不是1910年或2019年。

  此時,那個女子正在認真地做著演算。沒有注意到李存真。李存真看到她的草紙此時已經寫得滿滿的了。突然,那個女子好像算出了什么,又趕快在卷子上小心地書寫,然后,又繼續在草紙上演算。

  費馬大定理這道題,李存真是為了顯示自己能力的。這定理本身其實沒有太大意義,至少對于十七世紀是如此。

  要說有用,其實還是要看“概率論”。沒有概率論就沒有后世世界。很多人對于哲學、數學并不理解,不知道這些抽象的東西到底有什么用。

其實,正是由于概率論才構建了后世的世界,或者說是后世世界得以建立的一個原因。因為它促進了保險業。所以數學考試,李存真則出了概率論的題。微信關注“優讀文學”,聊人生,尋知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