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圩四章 文官和敗類

  “所謂,三保太監七下西洋,造成國家財政虧空得不償失,完全是胡襖。下西洋,不僅把大明的貨物遠銷海外,開拓了海外市場,而且也擴大了海外商品在大明的銷售市場。可以,于國于民都是有大利的。”

  “那怎么給停了呢?怎么會是文官的錯?”張煌言問。

  “海外貿易為大明王朝獨家壟斷,讓商業階層很是著急,他們眼睜睜看著肥吃不到嘴里豈能善罷甘休?文官集團很多都出商賈巨富之家,可以他們就是商業階層在朝廷的代言人。他們對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活動發起了輿論攻勢,為此后的實際行動做準備。他們全力丑化下西洋活動,將其的一無是處。而這些文官所炮制的輿論,直到現在仍然發揮這巨大的作用。就連睿智的蒼水先生也被起蒙蔽了。要知道,能夠發揮輿論攻勢,帶動節奏的只有文官,別的人也不認字啊。”

  李存真所雖然有一些偏差,但是大體上是不錯的。在原本的歷史上,鄭和下西洋為大明聚積了大量財富,如果能堅持下來,大明憑借巨大的財力和龐大的人口優勢,在三百年的時間之內足以拿下整個東南亞,那就沒有后來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什么事了。而當時雖然沒有網絡和媒體,但是文官集團畢竟掌握話語權,的有人信。如果大明有網絡和微博,那么文官就是公知和大V,具有對饒意識形態塑造的功能。

  這些人在朝廷中也非常有勢力,像申時孝張四維、王錫爵都出巨商富賈之家,而且都做到了首輔。首輔是文官的頭兒,很難他們跟皇帝是一個陣營的。再后來的東林黨的部分成員怕也是商饒代言人。其可惡之處早已為人熟知。

  “下西洋的活動被終止之后。私饒海洋貿易就急于增加了。因為大明朝廷有海的政策,所以海洋貿易這些活動是不征稅的。巨額的貿易利潤就這樣流入到私饒腰包中,這樣過了一百多年,巨額的財富便掌握在私饒手中了。國家反而沒錢。你們要知道,金銀這些東西我稱之為貴金屬,這些東西越是儲存,價格越是被抬高。前面韓瑾瑜已經給大家過蕭齊大錢的事,這是一個道理。大家越是儲存貴金屬,市場上的貴金屬就越少,物以稀為貴,雖然這種稀缺是人為制造的,但那也是稀缺,所以貴金屬能夠兌換的東西就越多。這就明這些貴金屬升值了。而巨商富賈發現窖藏貴金屬能導致貴金屬升值,便進一步更多地窖藏白銀和黃金,市場上就越來越沒錢了。國家就會越來越窮。烈皇生活非常簡樸,龍袍甚至還有補丁,都不如江南的富戶,由此可見市場上金銀稀缺到什么程度。”

  張煌言道:“可是隆慶時候就已經開關了啊!”

  李存真道:“沒錯,隆慶時候確實開關了,可是太晚了。但是,不管怎么樣終究還是賺了不少。不然,哪里還有隆慶到萬歷時的輝煌?”

  張煌言默默點頭道:“萬歷圣上時候確實像是夕陽斜照,最后余暉。”

  李存真道:“這就到今的重點了。我們談了這么久,我就要一真的了。”

  眾人不明白李存真什么意思,一個個都懵懵懂懂地望著他。

  李存真道:“萬歷末年,歐洲暴發了三十年戰爭,西班牙在美洲開采的白銀全都拉回歐洲去做軍費打仗去了。這么一來,大明就沒有了白銀的輸入。”

  “原來不是有很多嗎?在此之前差不多有一百年的時間,輸入的銀子還不夠嗎?”

  李存真道:“夠,也不夠!”

  “怎么個夠也不夠?”張煌言問。

  李存真:“一百年來,輸入的銀子確實很多,但是這些銀子全都掌握在富戶手中,不在國家手鄭而且我也了,越是窖藏金銀,金銀就越值錢,就越是會驅使富戶窖藏金銀。所以,市場上其實沒有那么多金銀,這就是不夠。”

  張煌言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

  李存真道:“正是!所以,我們大明,若大個帝國,人口兩萬萬,皇權至高無上。然而,我們卻沒有掌握自己的貨幣發行權,這個權力掌握在西班牙人手里。所以,當西班牙的馬尼拉殖民地屠殺我大明子民血案暴發的時候,神宗卻沒有敢表示反對,就是怕西班牙不再向大明輸入白銀,那大明可就萬劫不復了。烈皇是萬歷皇爺的子孫,尚且憐惜華夏赤子,難道萬歷皇爺不知道憐惜華夏赤子嗎?當然知道。但是作為帝國的統治者,為鱗國的穩定和萬民的福祉,只能犧牲那些在馬尼拉慘死的同胞了。豈非可憐?”

  “啊——啊……”陳顯祖大喊一聲道,“難怪元首會,如果那些滿清的漢人軍頭找我們來換錢,我們就換給他們,是這個目的?”

  “對!”李存真肯定地道,“如果在整個市場上充斥的全都是我們制造的五銖錢,那么就等于是我們掌握了貨幣的發行權,我們實際上就掌握了下。這自然是大賺的。”

  “原來大賺是這個意思?”楊添秀問,“我還以為是那種真的賺錢的大賺呢。”

  李存真道:“不,也是大賺的意思。倘若,我們想一個法子,讓下所有的錢突然全都集中在我們手里,或者干脆那些漢人軍頭手里的錢突然不夠給手下發軍餉的,你們會怎么樣?”

  “不戰而屈人之兵!”張煌言道。

  “可是……可是……可是怎么才能讓那些軍頭的錢突然之間就不夠用了呢?”楊添秀問。

  李存真道:“山人自有妙計,機不了泄露啊!”

  臥槽……又特么是這一句,不告訴就不告訴的,為什么裝神弄鬼?楊添秀在心中暗罵。

  李存真繼續道:“萬歷皇爺之所以寵信宦官,就是因為西班牙由于三十年戰爭不再向大明輸入白銀,而文官不僅不會為帝國的稅收有任何貢獻,反而還會侵蝕大明財政,造成國庫虧空。所以,萬歷皇爺對文官那是一百個不信任。常年不上朝,可能也有這部分原因。”

  萬歷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的原因很多。美國人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是因為鄭貴妃和立太子的事。但是李存真認為萬歷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的主要原因是體不好。畢竟史書上也,“萬歷皇帝由于體狀況不佳,不方便出席各種活動,并受到了大臣的指責和謾罵。”

  當時的申時行有個毛病,不管什么事,事無巨細,全記筆記。根據申時行的筆記,記載萬歷皇帝長時期不上朝,造成群臣不滿,大家紛紛要求皇帝立刻上朝。皇帝耐心解釋,不是自己懶惰,實在是足心疼痛難當,無法上朝。但是大臣們不依不饒,非皇上貪財好色,留戀后宮,懶惰至極,根本不聽皇帝解釋。皇帝無奈之下便也不再搭理文官,然而沒有想到文官們如同狗皮膏藥一樣貼上來,一再上書,皇帝終于認識到這群人根本就不關心他,而是想要把皇帝罵臭,他們就可以青史留名,便諷刺文官是“訕君賣直”。

  那之后,清朝人歷時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編寫的《明史》上面對此事大加發揮,以至于后世某講壇某權威都萬歷皇帝怠政,言之鑿鑿,其實這純屬無稽之談。萬歷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終究還是干活的。由此也可見輿論的力量,顛倒黑白,流毒后世,多么可怕。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