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保加利亞獨立

  在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如火如荼展開式時,不止奧匈一個國家打著他的主意。土耳其鄰國保加利亞也打算,借助這次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實現自己的計劃。

  在1877~1878年最后一次俄土戰爭后,土耳其失敗后,巴爾干山脈北部地區成立保加利亞公國。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也在這一時間建立起來的。在1885年南北保加利亞合并,實現統一。

  在這一時期保加利亞和俄國的關系非常復雜。在當時俄國的巴爾干政策則由伊格納季耶夫伯爵制定,伊格納季耶夫的方案是通過扶持與俄國幾乎同文同種的保加利亞,逐步將保加利亞變為俄國在巴爾干的據點,這樣進可聯結塞爾維亞與捷克斯洛伐克,威脅奧匈帝國的核心區域,退可快速壓迫君士坦丁堡,斬斷鄂圖曼土耳其的咽喉。

  可以說這一時期俄國的外交政策的核心,已經調整到了全力扶持保加利亞上,當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由于多布羅加地區的歸屬問題發生齟齬時,俄國甚至不惜站在保加利亞一邊,從而將同樣信奉東正教的羅馬尼亞推到了奧匈帝國的陣營。

  但保加利亞并未對俄國的熱情投桃報李,在保加利亞人看來,盡管俄國老大哥確實為解放保加利亞付出了巨大犧牲,但是獨立后的保加利亞無處不在,又時時干涉保國內政的俄國顧問與駐軍,只讓保加利亞人感到不適。

  最諷刺的是,幫助保加利亞制定新憲法的俄國專家,都是在俄國國內頗不得意的西方派。這些專家為保加利亞設計的是,一個在俄國根本無法實現的,高度現代的君主立憲制政體。有了這個政體的保加利亞人反過來,具備了對尚處在絕對專制下的俄國的意識形態上的優越感。

  更糟糕的是,俄國人為保加利亞挑選的德裔國王亞歷山大,并未成為俄國人想象中的傀儡。亞歷山大快速掌握了保加利亞語,皈依東正教。并逐步得到了保加利亞政治精英的擁護,成為了保加利亞民族主義者的精神寄托。

  而亞歷山大國王的母國德國也利用這層天然聯系,分化聯結保加利亞的政治精英,使得一個以亞歷山大國王為紐帶的德國政客-保加利亞民族主義者的反俄同盟得以實現。面對保加利亞越來越強的離心傾向,俄國的做法可謂簡單粗暴,加大政治控制與軍事壓力的同時,策動保加利亞親俄軍官團發動政變推翻亞歷山大國王。

  這種蠻橫粗暴的做法激起了保加利亞朝野的極大憤慨,最終,1886年政變以失敗而告終,保加利亞驅逐了所有的俄國顧問與駐軍,倒向了德奧一方。俄國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苦心經營的巴爾干戰線化為烏有,而本來已經近在咫尺的海峽也一下子又變得遙不可及。

  在1886年后負責掌管巴爾干事務的伊茲沃利斯基,便開始積極發揮個人的影響力,重塑俄國在巴爾干的地位。加上保加利亞人給俄國有太多的牽連,也慢慢的被影響回去,在1908年時保加利亞還是偏向了俄國。

  “現在土耳其的資產階級革命是我們的機會,保加利亞不需要有個名義的宗主。而且在土耳其我們許多族人正在被他們欺辱壓迫,這是我們不能忍受的。”保加利亞外長斯蒂芬·烏羅斯述說著自己的心聲。

  斯蒂芬·烏羅斯是一個大保加利亞的支持者,現在保加利亞國內大部分人都有著這種情節。

  ‘大保加利亞’是一種保加利亞民族統一主義思想,旨在恢復保加利亞的歷史最大疆域。包括了多瑙河到巴爾干山脈之間的平原、南北多布羅加、索菲亞地區、皮羅特、弗拉涅、北色雷斯、東色雷斯部分地區、馬其頓等地區。

  “剛好有個機會可以借助。”首相亞歷山大·馬林諾夫對外長說著。

  首相說的事情是在8月2日,土耳其外交大臣在家里舉行午宴,沒有邀請保加利亞駐君士坦丁堡的外交代表。被這位自尊心強烈的外交代表認為是受到了侮辱,將這一情況對保加利亞國內進行了報告。這讓首相亞歷山大·馬林諾夫如獲至寶,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在重臣們商議的時候,保加利亞大公費迪南一世也沒有閑著,他在維也納對奧匈進行秘密訪問。由于1903年支持的“馬其頓—亞德里安堡最高委員會”(簡稱“最高委員會”),在馬其頓西南部和色雷斯東部發動的起義失敗。讓費迪南大公覺得需要得到其他列強的支持,才能將上述地方納入自己的國土。

  大公將目光對準了奧匈,希望能夠得到奧匈帝國的支持。如果能夠得到對巴爾干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列強其中一個支持(俄國也不會反對),那么費迪南大公的夢想將很有機會變成現實。

  1903年8月2日,“最高委員會”在馬其頓西南部和色雷斯東部發動了起義,保加利亞人、瓦拉幾亞人和希臘人組成的聯合起義軍攻下了一些城市,但是他們遭到土耳其和阿爾巴尼亞***的殊死抵抗,不久就再度被土耳其的“巴希—巴佐克”壓制下去。

  這一次,土耳其政府決心讓保加利亞居民在色雷斯和亞德里安堡絕跡,因為這里離帝國首都實在太近了。幾百個保加利亞村莊遭到洗劫和焚毀,五千多人被殺害,七萬多人流離失所,三萬多人逃往保加利亞本土避難。

  令人頭疼的是,除了“內部革命組織”的起義軍和土耳其武裝外,周圍的鄰國也趁亂派來了武裝人員,這些部隊殺起異族基督徒來比土耳其人毫不遜色。

  塞爾維亞的“切特尼克”(Chetnik,即“非正規軍”)攻擊保加利亞的“科米塔吉”(Comitadji,即“志愿人員”),反過來又遭到對方的仇殺;雙方都和希臘的“安達提斯”(Andartes)一樣到處追殺阿爾巴尼亞人和土耳其人,土耳其當局則在基督徒中挑撥離間。

  馬其頓的混亂狀態給俄、奧兩國提供了干涉的借口。1903年,它們向蘇丹宮廷提出了行政、財政和治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要求,要求土耳其把馬其頓變為一個獨·立自治省,分為五個區,由列強代管。斯科普里區歸奧地利,薩洛尼卡區歸俄國,塞雷區歸法國,德臘馬區歸英國,比托拉區則歸意大利。

  列強關于馬其頓自治的要求土耳其當局大為震驚,這也是青年土耳其黨提前起義的原因。

  土耳其的事變使保加利亞政府和斐迪南大公大為震驚。他們原想通過“內部革命組織”的起義兼并馬其頓,土耳其實施憲政改革無疑會使保加利亞失去這一機會。青年土耳其政變后,保加利亞發現不僅不能等馬其頓這個果子熟透了之后自然掉下來,反而要趕緊動手去摘。

  保加利亞一方面進行了緊張的戰爭準備,另一方面決定利用土耳其蘇丹被廢除的這一混亂局面宣布獨立,徹底擺脫對土耳其的臣屬關系。但是獨立就意味著撕毀柏林條約,會給保加利亞帶來危險。巧合的是,根據柏林條約的規定,奧地利將在30年占領期滿后(即1908年)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歸還土耳其,它也不想這么做,于是這兩個國家走到了一起,決定步調一致地撕毀柏林條約。

  這也是斐迪南大公秘密訪問維也納的原因,現在國內的消息傳來讓大公加快了和奧匈的協調。在第二天斐迪南大公就和奧匈總理阿洛伊斯行著秘密商議。

  斐迪南大公開門見山的講到“我們都需要相互的支持,希望我們能將時間協調到一起,讓土耳其人措手不及。”

  “這點我是很贊同的,哪怕實力在強大,也需要最小的代價。”看到斐迪南大公比較直接,總理阿洛伊斯也很直接的講到。

  “總理閣下講的很正確,協調好雙方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對我們有利為什么不做呢。”斐迪南大公也同意的說到,在一片有好的交談下,雙方達成了協議保加利亞于先行獨立,奧匈兩天后宣布合并波黑。可以讓雙方都能減少外部的壓力。

  在協議達成后,費德南大公回到了索菲亞,將這件事告訴了首相等一幫人。這讓保加利亞政府大受鼓舞,商議準備獨立的事情。

  在9月22日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費德南大公在國民議會上正式宣布,保加利亞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同日他正式宣布保加利亞成為王國,他將成為這個王國的新任國王。

  在向國民宣布這個獨立的消息后,費德南大公找到首相亞歷山大·馬林諾夫,向他講訴了自己的一個想法。“我想給自己加冕為‘沙皇’,這是我向保加利亞早期統治者的致敬。”

  首相聽完后思索了一下說到。“這個決定是一個不錯主意,只要我們給俄國說明,相信他們不會對一個稱號反駁我們的。”

  聽到首相的分析,費德南大公很滿意的說到,“根據和奧匈的約定,我們在10月5日對外宣布獨立。我想在特爾諾沃的圣四十烈士教堂,向為了獨立的先烈們宣布這一消息。”

  “這是一個英明的決定,能讓王國的子民爆發出狂熱的愛國熱誠。”首相亞歷山大·馬林諾夫對國王的決定感到佩服。這能讓國民更加的熱愛他們的國王,對于費迪南國王在說受人愛戴將牢固他在保加利亞的地位。

  在圣彼得堡尼古拉二世看著電文,這是總理大臣斯托雷平給他帶來的。上面寫著保加利亞將獨立成王國,和希望國王加冕為沙皇的消息。

  “保加利亞發來的消息我們應該祝賀,現在和保加利亞的關系必須得到加強,畢竟我們不贊同的話,奧匈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看到尼古拉二世看著電報沉默不語,斯托雷平連忙解釋了對俄國的影響。

  畢竟沙皇這個稱號現在都知道是俄國獨有,突然多處一個名義的沙皇,能讓尼古拉二世高興才怪。很快俄國祝賀保加利亞的獨立的電文發往索菲亞,對費迪南國王加冕成‘沙皇’也是理解。

  在10月5日在位于特爾諾沃的圣四十烈士教堂內,費迪南國王正式加冕為‘沙皇’,同時宣布了保加利亞獨立宣言。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