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爾思考起來,接下來德國的失業狂潮中還有哪些人員是羅馬尼亞急需的。
那么排在第一位的一定就是教育類人才,這也是羅馬尼亞最為迫切也是需求最大的。
是的,羅馬尼亞普及教育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了。從卡羅爾一世開始,王國就頒發法令要求每一個年滿六周歲的孩童都需要上學,接受為期五年的教育(因為小學就是五年,后來小學被改為六年也變成了六年義務教育)。
不過和后世教育不同,這個時期的學校主要教授西里爾字母,后期逐漸改為拉丁字母。等到埃德爾當權的時候,已經全部改成了拉丁字母。小學主要涉及,語文、數學、地理、歷史等學科。和其他列強相比,羅馬尼亞在學科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主要差距,是師資力量有所不足。從一開始,一個小學只有46名教師,逐漸擴充到現在811名教師負責教育學生。
羅馬尼亞和列強主要差距在于,高等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以羅馬尼亞較為出名的雅西大學為例,其前身為1640年建于雅西的瓦西里·盧普學院和1714年建立的雅西皇家學院。羅馬尼亞統一后,1860年根據庫扎的倡議建立,并以其名字命名。建校初期設語文哲學、法律和神學3個系,教授也只有寥寥數人。
后期引入自然科學教學,擴大為哲學、法律、語言文學、物理、化學、數學、醫學及經濟8個系,師資力量也達到20多人。等到1908-1914年間,增設農學、電力機械、化工和地理系,逐漸成為較為全面的高等教育機構。
等到現在,雅西大學到沒有再增設院系,不過在各院系之間倒是進行細分。如物理學設立力學、電磁學、熱力學分類,而其他學科也進行了細分。目前雅西大學加上從國外聘請的人員,目前擁有近百人的師資力量,在羅馬尼亞也能排進前三。
而埃德爾看來,目前德國什么最讓人羨慕,當然是德國各種教授學者。說起來十九世紀末開始,德國各種聞名世界的科學家層出不窮。不管是早已聞名世界的高斯、歐姆、愛因斯坦,還是目前沒什么名氣的赫茨等人,德國學者一直都閃耀著世界。
而羅馬尼亞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科學家?
說來慚愧,目前只有一個康斯坦丁·伊·巴洪,其還是醫學科學家目前還不算太出名。所以埃德爾對于群星閃耀的德國科學家,簡直垂涎三尺夜不能眠。
不過幸好目前德國混亂的局勢對羅馬尼亞來講,算是一個可乘之機。(某人試過邀請愛因斯坦來羅馬尼亞教學,不過被婉拒)
而除了教育人才之外,羅馬尼亞目前各行各業都對高等級別人才缺口不算小。
以羅馬尼亞最為有名的汽車制造業和石油化工業為例。代表汽車制造業的大眾公司在動力系統上,對于汽油機研究就遲遲不能獲得突破。主要原因還是各種材料的基礎研究人才缺口,拖累了研究進度。以至于目前大眾依然沒能研發出新的主要車型,替代已經大賣多年的T型車和東風卡車。
而在石油化工方面,目前依然主要生產各種基本化工原料,而這些基本都是從德國引進的技術。對于以基本化工原料生產多種有機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方面,由于沒能購買到技術,目前羅馬尼亞依然需要外購。所以除了埃德爾當時力主獲得的合成氨之外,目前依托石油化工業的其他各個行業,羅馬尼亞依然涉足較少。
所以別看目前羅馬尼亞工業發展不錯,其實最要還是因為之前行業缺失,這都是補足羅馬尼亞的缺口。再加上大戰的爆發,讓各個行業得到迅猛的發展,才能度過最為危險的開始階段。不然的話,就才出頭的羅馬尼亞工業早就被國家打的落花流水。畢竟你也不可能逼迫民眾購買價高質差的國內產品,放棄好用的外國產品。
就連最為泛濫的日本,也是逼迫民眾購買南滿公司生產的劣等鋼鐵。這還是在亞洲,而在歐洲沒有哪個政府能夠做到這種地步。
至于軍工方面,目前羅馬尼亞在技術上發展不大。目前依然使用從當年從埃德爾從德國引進的技術,最多在細節上做一些小小的改動。
如果說陸軍裝備的研發上羅馬尼亞還有些不思進取,那么在軍艦制造完全算的上被遺忘的孩子。是的目前羅馬尼亞在軍艦制造能力上和以前區別不大,目前內河和近海巡邏艇就是該行業能力的極限。
這一切都是錢鬧的。康斯坦察海軍造船廠作為羅馬尼亞海軍船只主要生產和維護商,平日主要是靠給各種民航船只度日。要指望海軍訂單和維護,這家船廠早倒閉了。
想想也是,羅馬尼亞軍費上,海軍基本都只是陸軍的零頭。扣除各種花費后,哪里有錢購買戰艦。所以別說海軍不給力,目前從德國購買的科爾堡級“達齊拉伯爵號”巡洋艦,海軍寶貝的不得了。就連各項戰事不得不出動它,也是使用的小心翼翼生怕擦著了。可以說海軍日子一直都過得非常苦逼。
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誰讓羅馬尼亞所處的位置就在黑海邊,能威脅其沿海的除了俄國和土耳其之外,就沒有其他國家。而羅馬尼亞又沒錢大力發展海軍,或者說沒有足夠的海外利益發展大海軍的需求。
不過在埃德爾看來,大戰結束后,海軍的大發展即將到來。不過需要等到從德國獲得足夠的造船能力后。皇家造船廠,威塞爾造船廠、伏爾甘造船廠、日耳曼尼亞造船廠、克虜伯造船廠等,這些都是能建造戰列艦的一流船廠。
未來這些船廠的命運,埃德爾當然熟記于心。接下來為德國制造軍艦的船廠有足夠的苦日子過,別的不說英法不會放過這些船廠。他們不摧毀德國的造艦能力,是不會放棄的。而這時候羅馬尼亞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現,接過這些船廠設備和工人,相信也是對德國的巨大幫助,畢竟餓肚子的人少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