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673章 不一樣的慕尼黑會議(中)

  9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勞作一年的農民正在收獲著自己的果實。而在慕尼黑,與會的各國首腦也趕到這里,準備對歐洲面臨的兩大危機進行商談。

  來到慕尼黑的有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羅馬尼亞首相米哈拉凱、德國元首希特勒五個主要會談領導人,至于捷克和希臘的代表只能等候會談的結果。

  至于為什么埃德爾沒來,因為他是羅馬尼亞國王身份不對等。而且埃德爾認為這場會談自己不來也沒有關系,因為羅馬尼亞的條件不會變,不管事誰來都需要按照這個條件談。

  既然是多國首腦會談,那么作為東道主的德國自然不會冷落各方,所以希特勒特意與各國首腦一起出現在眾人面前。而且為了展現德國的態度,希特勒還帶各國首腦檢閱了軍隊、

  與會各國首腦在希特勒的帶領下,檢閱著德國的軍隊。

  畫家出身希特勒對藝術上的追求,同樣體現在現在德軍的軍服上。他曾說:軍裝一定要設計得帥氣,要能體現士兵的高貴和威嚴,這樣年輕人才會義無反顧的投身軍隊。而且他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憑著自己的繪畫天賦和獨特的審美觀希特勒親自參與了德國軍服的設計。

  嚴謹的風格,精美的裁剪,讓士兵穿著軍裝顯得十分威風有氣勢。很多年輕人選擇當兵,就是為了得到一套帥氣的軍裝。

  另外衣服也是要靠身材。希特勒上臺之后大搞全民體育,在青少年中辦夏令營,鼓勵各種體育運動。這種全民健身帶來優質兵源的同時,也讓為軍裝加分。畢竟軍裝也要靠身材才能體現陽剛之美和帥氣的一面(我在這里說大馬褲難看,沒人打我吧)。

  更別說被特意挑選的檢閱軍隊,都是1米85以上的個頭,更顯得士兵卓力不凡。

  不過希特勒的用心可能沒多少用,雖然各國首腦都在禮貌的檢閱著這支讓希特勒驕傲的軍隊,也從他們之間時不時的交流就知道,沒人對此太過于在意。張伯倫不時與達拉第小聲的交流著,而墨索里尼也明顯與米哈拉凱進行著互動,很明顯這是各國態度的體現。

  除了檢閱軍隊之外,與會各國代表還簡短參加了一個記者短會。在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的發言都各不相同,其中英法兩國說的最多就是和平,至于德羅著說的是各自要求,當然也不忘說幾句和平的話,不過只是點綴而已。而墨索里尼則在展現意大利在這次會談的重要性,說的都是意大利對這次會談的貢獻等等。

  從各國首腦的交談就能看出,其側重點的不同。英法是為了避免戰爭,而德羅想要獲得自己各自的目標,至于意大利則是來刷存在感的。

  隨著記者短會結束,各國首腦在準備在元首宮內商談目前面臨的危機。

  在元首宮的小會議室內,會談終于開始了。

  在會議一開始希特勒就重申了德國的態度。“我們德國的要求是必須是蘇德臺歸我國,我們不接受蘇德臺的自治以及其他要求,蘇德臺的主權必須是我國的。”

  而在希特勒的話音落下后,米哈拉凱同樣重申著羅馬尼亞的態度。“我們羅馬尼亞態度也是一樣,納伊和約中被劃歸希臘的領土必須回歸,我國也不接受其他方式。”

  德羅兩國的強硬表態,并沒有讓英法兩位首腦感到吃驚。因為在私底下英法已經商議過了,這次危機的應對方法。兩國都不愿意因為捷克和希臘兩國牽連進戰爭,因為不少報紙上將這次的捷克和希臘危機與一戰爆發的塞爾維亞危機相提并論,這讓不少人勾起了對一戰殘酷的恐懼。

  那場造成上千萬人死亡的數千億美元財產損失的大戰,沒人想再來一次。作為原當事國英法同樣不愿意再來一次。尤其是法國更是如此,上一次大戰損失了一代人,這要是再損失一代人,法國離滅國就不遠了。

  所以英法兩國對于捷克以及希臘的態度就變得非常微妙,一方面兩國不想因此引發戰爭,一方面兩國都是自己盟友。

  捷克是法國小協約國集團的重要盟友,其與波蘭、南斯拉夫構成對德國側翼的包圍。不過面對德國的不惜以戰爭威脅,法國自己就退縮了。其實法國的退縮從花費巨大精力修建馬奇諾防線開始,就已經表露無遺。

  而希臘是英國在東地中海的重要一環,負責牽制意大利和土耳其的精力,另外在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合并后還多了一個阻止羅馬尼亞將觸手伸到地中海的任務。

  不過現在面對羅馬尼亞挑起的爭端,英國明顯不想下場助陣。

  所以在德羅試探出英法態度之后,自然是怎么讓英法退縮怎么來,各種激進口號喊得震天響。

  不貴雖然英法打算放棄對捷克和希臘的保護,但是英法不打算完全讓德羅兩國完全如愿。

  只見張伯倫等羅德兩國首腦都說完后,開口說道。“為了歐洲和平考慮,元首閣下德國要求的蘇德臺我們可以讓該地區組織公投,可以在德國監督下完成了。”

  目前英法商議的結果就是放棄對捷克和希臘支持,不過張伯倫打算從另一個方面挽回一點面子。那就是讓危機以公投的方式解決,這至少能對國內民眾和捷克與希臘有所交代雖然著只是名義上的交代。因為那句在德國監督下的投票就是最好的證明,其投票結果必然會對德國非常有利。

  不過希特勒明顯連這點面子都不愿意給,只見他在聽到張伯倫的話后,面色變得有些不好看。“首相閣下,這個建議對德國不公平。該地區德意志人自古就生活在這里,他們不需要投票,因為他們本該屬于德國的公民。”

  很明顯希特勒不愿意以公投的方式解決捷克危機,這雖然讓也能讓德國獲得蘇德臺地區,但是他更想讓以德國民眾最希望看到的方法來做。

  面對希特勒的強硬態度,張伯倫與達拉第對視一眼后說道。“元首閣下,這樣對歐洲和平最為有利,也是對世界一個很好的交代。”

  而張伯倫的話沒有讓希特勒滿意,只見他氣鼓鼓的說到。“這樣的條件德國是不會接受的。”

  而這時羅馬尼亞首相米哈拉凱突然插嘴道。“我國也認為這樣對德國不利,應該按照希特勒閣下的意見。”

  在米哈拉凱插話后,刷存在感的墨索里尼也接了一句。“我們意大利也這樣認為,蘇德臺地區本該歸屬于德國。”

  面對羅意對德國的支持,也沒有出乎張伯倫和達拉第預料。這次兩場危機都是短時間內同時爆發,要說沒有兩國聯系這根本不可能。

  不過對此張伯倫還是不想放棄,只見他開口說道。“這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至少能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結果。”

  面對張伯倫的話,希特勒立刻反駁道。“可是我國不接受這樣的結果,而我國才是這次的受害者。德國不能接受以公投的方式,蘇德臺必須直接劃割給我國。”

  其實關于是公投還是直接劃割的爭論,兩則結果都是相同的。主要的分別就是以英法來主導,還是以德國來主導這場危機主動權的問題。很明顯希特勒不打算放棄主動權,而羅馬尼亞與意大利都明顯支持德國。

  而英法兩國對此還有明顯的預計的,只見張伯倫跳過捷克問題繼續向米哈拉凱說道。“米哈拉凱首相,貴國要求希臘歸還納伊和約中占據的保加利亞領土,我們認為最好組織公投表決,不過可以有羅馬尼亞負責監督公投。”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