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二章 勸降

  因為有趙佶的巡邊三策做指導思想,本就不想打這一戰的種師道,便不再出聲了。

  在這種情況下,童貫也老實不客氣的剝奪了種師道的都統制之權,將種師道的都統制之權一分為二,分別給了種師道和劉延慶。

  不僅如此,童貫還老實不客氣的將一眾將帥聚集起來,跟他們商量起如何收復燕京?

  會上,種師道一言不發。

  見此,所有西軍將領都感到沉重和壓抑!

  為了打破這樣的沉重和壓抑,楊可世義無反顧的站起來,說道:“太師,此次出兵,整體戰略部署怎么安排?遼軍那邊是什么情況?這些都還不清楚,屬下認為應該仔細研究一下,拿出詳實的方案之后再行動,不要倉促出動。”

  楊可世素以膽大聞名,他也是童貫很看好的一員將領,所以他敢在童貫面前說話。

  沒等童貫答復,和詵就嘲笑道:“楊將軍,你平日里自夸膽略超群,能敵萬人,現在怎么如此膽怯?你所言是何用意?欲壞官家大事?”

  雖然借著趙佶的巡邊三策將種師道那個老頑固擊倒了,但跟西軍打了半輩子交到的童貫深知,對于頑固不化的西軍,絕不對放松警惕!

  基于此,童貫微笑道:“和知州所言不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諸位要振奮精神,要爭做勇士,要弘揚我大宋的軍威,要讓遼軍聞風而喪膽……目前遼國在女真人打擊之下已經奄奄一息,遼帝不知所蹤,燕王耶律淳篡位稱帝,燕京各地官民都翹首以盼王師,所以,諸位要謹記官家御敵三策,力爭不戰而收復燕京!”

  聽了童貫的表揚,和詵感到很高興,覺得他丟失的面子終于找回來了。

  和詵站起來,朗聲道:“燕地之民,現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倘若金鼓一鳴,必定會比肩系頸,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說到這里,和詵看向童貫,又道:“下官建議,以宣撫司的名義張黃榜示眾,告知燕京官民,若能前來獻出州縣,定給于高官厚祿!”

  童貫很贊同和詵的建議,當即便令行軍參謀官劉韐起草招降榜文。

  劉韐的招降榜文是這樣寫的:

  幽燕一方,本為吾境,陷沒契丹接近二百年,比者漢蕃離心,內外變亂,舊主未滅,新君篡攘,哀此良民重罹涂炭。我宣撫使司遵奉睿旨,統率重兵,巳次近邊,奉辭問罪,務在救民,不專殺戮,爾等各宜奮身早圖歸計。有官者復還舊次,有田者復業如初。若能身率豪杰別立功效,即當優與官職,厚賜金帛;如能以一州一縣來歸者,即以其州縣任之;如有豪杰以燕京來獻,不拘泥于軍兵百姓,便與節度使、給錢十萬貫、大宅一區。惟在勉力,同心背虜,歸漢永保安榮之樂,契丹諸蕃歸順亦與漢人一等。已戒將士不得殺戮一夫,儻或昏迷不恭,當議別有措置。應契丹自來一切橫斂悉皆除去。雖大兵入界,凡所須糧草及車牛腳價并不令燕人出備,仍免二年稅賦。

  童貫又下令從雄州當地招募勇士,讓他們攜帶榜文穿越邊境,深入到遼國境內,四處張貼散發。

  同時,童貫嚴令各軍不得過界挑釁,以避免發生軍事沖突。

  以宣撫司的名義頒布的招降黃榜陸陸續續地散發到了遼國的易州、涿州、燕京等地,童貫等人則在雄州耐心等待著好消息。

  可是一連過了數日,也不見一個前來獻出州縣的遼國官員,更不見燕地漢民蜂擁而至。

  童貫心想:“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和詵提供的情報有問題?”

  有人向童貫建議:“不能再這樣干等下去了,應該馬上派人去燕京找耶律淳,向他言明利害,勸他獻出燕京。”

  童貫覺得這個建議不錯,于是他親自起草了一封給耶律淳的信——童貫與耶律淳曾有過一面之交,那年他出使遼國路過燕京時,曾專門去拜訪過耶律淳,兩人交談甚歡。

  童貫的親筆信的內容如下:

  “太師、領樞密院事、充陜西河東河北宣撫使、楚國公童貫謹致書秦晉國王閣下:

  蓋聞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得人心者,可以立國,失人心者,罔克守邦……國王溫恭和裕,通達古今,存亡之機,洞然深悉。善為計者,因敗以圖成,轉禍以為福,如能開門以迎降,歸朝納土,使國王世世不失王爵之封,燕人亦無蹈斧鉞之患,如其不然,當議進兵。國王勢蹙事窮,天厭人離,欲北走則無所歸,欲南歸則安可得,當此之際,雖悔何追?況大遼五路所管州城,四京已為草莽,區區之燕,必不能守。國王平日以仁愛之心,若能知昔人存亡之機,全燕薊一方之命,其余陰德與世無窮。貫與國王幸有一面之契,不敢不以誠相告,惟審思而熟計,勿為庸人所誤。”

  信寫好了之后,童貫有些猶豫該派誰去送信?

  有人向童貫推薦歸朝官張憲和趙忠,說讓他們去。

  所謂的歸朝官,是指原來在遼國燕云地區當官的漢人,他們后來回歸宋朝,繼續在宋朝當官,就被宋人叫歸朝官。

  除了歸朝官以外,宋朝還有所謂“歸朝人”、“歸明人”、“歸正人”之說。

  所謂歸朝人是指燕云地區的漢民,也就是漢兒。

  所謂歸明人是指原來不是漢人,后來歸屬于宋朝的少數民族,如西南的蕃、蠻所代表的少數民族,以及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

  所謂歸正人則是指原來是宋朝人,后來困陷蕃國,再后來又復歸宋朝的人,也就是叛徒再反正。

  在張憲和趙忠離開雄州后的第三天,和詵忽然跑到宣撫司向童貫報告說:“剛剛接到燕京傳來的密信,張憲和趙忠被耶律淳斬首了!”

  童貫聞訊大吃一驚!

  在童貫的印象里,耶律淳是個溫文爾雅、仁厚慈善之人,怎么一登基為帝,就變得如此毒辣暴虐了呢?

  劉韐接過密信看了看,說:“耶律淳下手如此之狠,說明他對咱們大宋是相當怨恨的,要想招降他,看來希望不太大。從目前形勢來看,燕京官民并不像和知州所說的那樣,什么簞食壺漿、比肩引頸、猶如沸羹,這純粹是和知州的臆想吧?”

  和詵的臉色很不好看!

  和詵其實也很郁悶,他覺得自己對燕京局勢的判斷應該是正確的。

  可眼前的事實又讓和詵無法解釋。

  和詵建議:“不如派趙詡回易州招降試試,易州是趙栩的老家,他在那里應該有不少熟人,或許能有所收獲。”

  趙詡就是前幾年在遼國率眾起義的董龐兒,后來他歸降宋朝,趙佶接見他時為他賜名趙詡。

  這次,趙詡也跟童貫來到了雄州前線。

  童貫并沒有表態。

  童貫的首席幕僚李宗振見狀,說:“不妨試一試,或許能有所收獲。”

  童貫這才派人去將趙詡叫來。

  童貫對趙詡其實沒有什么好印象,他覺得此人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不堪重用。

  果然!

  一聽讓他回易州招降,已經聽說張憲和趙忠被耶律淳斬首了的趙詡,立即推脫道:“我親自回易州,目標太大,效果反而不好。易州那里我有個好朋友,名叫史成,他是易州赫赫有名的人物,家產萬貫,又喜歡廣交江湖豪杰。我給他寫封信,太師可派人持信到易州去與他聯系,讓他起兵獻出易州城。”

  這種事,是強求不來的,真逼趙詡回去,萬一他掉轉槍頭怎么辦?

  沒辦法,童貫只能同意趙詡所說的,看看能不能讓史成起義。

  趙詡寫好信了之后,大家又斟酌了半天,不知讓誰去送這封信。

  最后,童貫派譚九殿直等人,攜帶著趙詡的信件和禮物,前去易州招降。

  然而——

  史成根本就沒把趙詡當會兒事,他看完趙詡的信之后,立即派人將譚九殿直等人捆綁起來,然后送往燕京,交給了耶律淳。

  不久,譚九殿直等人也慘遭殺害。

  勸降再次失敗。

  這讓童貫意識到,勸降這條路恐怕難以走通,換而言之,趙佶的上策與中策現在都已落空。

  下一步,童貫打算實施下策,讓大軍往邊境集結,企圖給耶律淳施加軍事壓力。

  實在不行,就班師回朝,待機而動。

  不過——

  雖說童貫動了班師回朝的念頭,可童貫又不甘心——蔡仍只帶了五六萬人馬,就在云地混的風生水起,他童貫帶了幾十萬人馬,剛來燕地,就要灰溜溜的回去,他真有些丟不起這個人,而且,童貫心知,他要是就這么灰溜溜的回去,那他的政治生涯和軍事生涯也就算是徹底結束了。

  李宗振給童貫出主意:“再派人以大宋使者的身份前往。”

  李宗振又進一步解釋:“使者代表的是咱們大宋,耶律淳絕不敢斬殺咱們大宋的使臣。退一步說,如果他真敢斬殺咱們大宋的使臣,那咱們大宋豈不是就有了出師之名,大軍就可以迅疾北上,用武力收復燕京。”

  童貫想了想,問:“誰能擔此重任?”

  李宗振推薦馬擴前去,他認為馬擴有勇有謀,一定不辱使命!

  馬擴出使金國回來了之后,便留在京城升任邠門宣贊舍人。

  李宗振曾與馬擴談論過收復燕京之事,對馬擴很了解,也很推崇,這才推薦馬擴。

  馬擴很快便接到了童貫的調令,令他放下手頭工作立即趕往雄州,不過信中并沒說讓他去雄州干什么。

  馬擴猜想,肯定是與收復燕京有關。

  馬擴的父親馬政,則猜測童貫很可能是派他兒子去燕京招降耶律淳。

  馬擴一聽,心里激動不已!

  去燕京招降耶律淳,可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馬擴這個人喜歡挑戰。

  馬擴到達雄州了之后,童貫在宣撫司設宴招待馬擴,這讓馬擴有些受寵若驚。

  酒過三巡之后,童貫照實說道:“這次請馬宣贊來雄州,是因為國家有個很重要任務需要馬宣贊去辦,這個任務很危險,不知馬宣贊敢不敢承擔?”

  馬擴說道:“如果馬擴猜的不錯,太師應該是要馬擴到燕京去招降耶律淳?”

  童貫笑道:“馬宣贊真是聰明絕頂,難怪那么多人都對你百般推崇,那……不知馬宣贊敢不敢接下這個艱巨的任務?”

  馬擴說道:“只要太師下令,刀山火海馬擴亦愿往!”

  童貫抬手捋了捋頜下稀疏的胡須,說:“好!馬宣贊不愧我大宋第一外交人才,我的確打算派你出使燕京招降耶律淳,嗯……不過,此去有一定的風險,耶律淳已殺了咱們好幾個使臣,你仔細想一想,明天再回答我也不遲。”

  對于出使燕京,馬擴已有心理準備了,因此,只是沉吟了一下,馬擴便說:“燕京即使是龍潭虎穴,馬擴也不懼怕,但為大局著想,馬擴想提幾條要求,不知可否?”

  童貫道:“請講。”

  馬擴說:“馬擴往燕京以后,如果兩國發生交戰,第一,請太師告誡各軍將士,嚴禁入戶搶劫搜取財寶,必須嚴格軍令;第二,不要殺害投降之人,以安撫民心;第三,要審時度勢,乘機進軍,不用為馬擴擔心,馬擴只不過是一介之微,即使為國捐軀,也在所不惜!”

  童貫很佩服馬擴的氣節,點頭答應。

  第二天,馬擴開始從軍營中物色壯士隨他一起出使燕京。

  五月十七日晚上,馬擴便帶著一眾隨從人員離開了宋境前往燕京……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