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章 奇襲

  燕民效順,束身請命以來歸,將盡復燕云之故疆,聊共成祖考之昔志,君臣有慶,中外交歡,成此膚功,賴予良弼,丕揚偉績,實系嘉謀……

  隨后,趙佶連續發布了四道手詔。

  一、改燕京為燕山府,并賜涿州、易州等八州新名。

  趙佶在興高采烈之下,下詔回應道:

  朕嗣纂丕圖,日新庶政,思加大信,式協萬邦,每敦鄰國之歡,用遵帶礪之約,豈意蕃族自叛宗盟,命帥出師巡邊……

  二、賜新收復州縣曲赦。

  三、蠲除科率,即免除新收復州縣的各種苛捐雜稅,對貧乏饑餓之民,以官粟賑濟,勿使百姓流離失所。

  制軍命將,用申中夏之威,取亂侮亡,遂復全燕之地,盛超振古,喜溢綿區。臣聞舜肇十二州,始別冀都之壤,周建八百國,首疏召奭之封,當天津析木之交,實上谷廣陽之勝,形勢有金湯之險,膏腴號陸海之饒,石晉不納契丹,始大割土地,而失金河之險……

  恭惟皇帝陛下,性備堯仁,智兼湯勇,誕敷文德,同四海之車書,肅將天威,辟三王之境土,凡此濯征之策,仰系獨斷之神,料纖悉於九重,契幾微於萬里,神祗效職,天地合符,亟臻復古之勛,仰快在天之憤,受端闈之獻,方陳希闊之儀,增輿地之圖,更闡文明之化……

  從這份奏表可以看出,王黼的確是竭盡阿諛之能,將趙佶夸得已經沒皮了。

  王黼一方認為,蕭普賢女只是納款稱臣,這不能接受,必須納土才行——他認為,契丹不納土就予以駁回,大軍應繼續北上,因為收復燕京,并不全是為了經濟利益,還有邊防軍事利益,以及重要的政治意義。

  李邦彥一方則認為,可以接受,他們的理由是,契丹能夠納款稱臣,這已經是一個歷史性的勝利,納土又能怎樣,燕地民族眾多,管理繁瑣,如果朝廷直接去接管,說不定還要倒貼,將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再者,有契丹擋在金人和蔡仍前面,大宋可以在后面慢慢休養生息,然后徐徐圖之。

  趙佶閱后,更高興!

  趙佶立即召集王黼等大臣來到崇政殿,研究處理辦法。

  易州高鳳率領五千大軍投降大宋,涿州郭藥師率領八千常勝軍投降大宋,燕京城前的最后屏障已經蕩然無存。

  現如今,北遼的蕭普賢女又派使臣來大宋求和稱藩。

  對于趙佶君臣來說,最近真是喜事連連。

  大臣們對此的意見很不一致。

  他們雙方爭論了很久,誰也說服不了誰。

  太宰王黼率百官上表稱賀:

  最后,好大喜功的趙佶,還是采納了王黼的建議,決定駁回蕭普賢女的上表。

  蕭普賢女上表求稱蕃這件事,在朝廷震動很大,對于宋朝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歷史性的勝利。

  這形勢,簡直是好到沒話說了。

  十月十三,蕭普賢女的稱蕃奏表送達東京汴梁城。

  四、甄擢賢才,對于新收復各州縣,那些懷才抱藝,湮沒在民間的各類人才,或者素被鄉里所推薦而沒有試用者,還有那些因忠直而得罪權貴或者被權貴排斥者,以及因失誤而獲罪的官員,都要加以甄別擢用。

  朝廷安排快馬將趙佶的這份手詔送達雄州河北宣撫司。

  接到趙佶的手詔,蔡攸親自來到驛站對遼使說:“我們已接到詔書,對你們稱臣納款不予接受,除非是你們納土,否則免談,現在請你們馬上離境。”

  蕭容大吃一驚!

  韓昉則苦口婆心道:“若大遼不存在了,將來你們必然會被女真和蔡仍所擾,唇亡齒寒啊!”

  蔡攸不聽,轉身離去。

  韓昉站在庭院中大聲說道:“遼宋已結好百年,誓書具在,汝能欺國,獨能欺天耶?”

  攆走蕭容、韓昉,童貫召集蔡攸、劉延慶、郭藥師一同開會,商議進軍燕京之事。

  郭藥師最先發言說:“燕京的情況,下官比較熟悉,下官先為幾位大人簡單介紹一下燕京的地形,燕京城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四方有八個城門,東為迎春、安東,西為顯西、清晉,南為丹鳳、開陽,北為通天、拱辰。城內街道縱橫,主要干道有東西和南北兩條。城內劃分為二十六個坊,各坊皆有坊門和圍墻。”

  童貫問:“宮城在什么地方?”

  郭藥師回答說:“在西南,規模不太大,但宮墻很堅固,易守難攻。”

  劉延慶問:“城墻多高?”

  郭藥師回答說:“高三丈,寬一丈五。”

  蔡攸問:“城內有多少人口?”

  郭藥師回答說:“不少于三十萬,其中漢人居多,但勢力最強的是契丹和奚族。”

  劉延慶問:“聽說奚王蕭干又叫四軍大王,很會用兵?”

  郭藥師回答說:“是的,蕭干此人的確很有謀略,而且十分狠毒,蕭太后主要依靠他,現在他率軍在盧溝河北岸設防,是咱們大軍北上的主要對手,另外還有一個人,名叫耶律大石,人們都叫他大石林牙,這人也很善戰,他現在在居庸關一帶防御金吾軍,還有一些人馬在古北口和榆關防御金軍,不過不知為什么,金軍并沒有南下的意思。”

  童貫笑說:“大金是咱們大宋的盟國,他們之所以遲遲不進攻燕京,皆是因為與咱們大宋有約在先。”

  郭藥師心里一驚:“原來大宋早已與女真聯合起來了,難怪女真一直不南下!”

  童貫如實告之:“郭將軍,對于收復燕京,咱們現在有兩套方案:一是依靠咱們自己的力量打下燕京,這樣最好。二是,如果咱們不能拿下燕京,就請金軍入關,然后兩軍南北夾擊燕京。所以,咱們這次拿下燕京,是十拿十穩,萬無一失。”

  劉延慶表態道:“請金軍入關與我軍南北夾擊燕京這個方案最好,一來這可以大大減少我軍的傷亡,二來老實說目前咱們軍中的士氣并不太高,而且對遼軍騎兵還有些懼怕,畢竟咱們是以步兵為主,所以,別看咱們人多,但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其實都很難占上風。”

  蔡攸生氣地說:“步軍又如何,蔡仍不是以同樣數量的步軍大敗女真的騎兵,劉都統,氣可鼓不可泄,我們有幾十萬大軍,遼軍只有幾萬,是他們十幾倍,這樣如果都不能打勝,我們非被天下人笑掉大牙不可。”

  劉延慶想說:“蔡仍能以步軍勝騎兵,那是因為他們的武器先進,打了金軍一個措手不及,咱們可沒有那樣的武器,而且,蔡仍的軍隊,也不全都是步兵,還有大幾千騎兵。”

  可因為蔡攸是趙佶的寵臣,這話劉延慶沒敢說。

  出于對蔡攸的討好,郭藥師順著蔡攸說道:“遼軍其實沒那么厲害,他們先敗于女真人之手,又敗于蔡仍之手,足以說明他們不是當世強軍,而且他們兵力少,又分兵守御,而咱們大宋則正好相反,兵多將廣,又集中攻擊,所以,只要咱們齊心協力,取勝還是有把握的。”

  童貫也打圓場說:“郭將軍說得不錯,明日全軍北上,在雄州會師,然后見機行事。”

  次日,劉延慶率東路軍向北進軍,郭藥師也隨軍北上。

  很快,郭藥師就發現,宋軍隊形凌亂不整,士兵精神萎靡,嚴重缺乏斗志,還有一支奇葩的……姑且叫它軍隊吧,從上到下,好像都不是來打仗的,而像是來游山玩水的,不僅有幾百頂轎子、數千輛馬車,隊伍中竟然明目張膽的養著幾百個女人!

  看清宋軍真實面目的郭藥師,有些后悔自己的草率,他心道:“早知宋軍是一群這樣的貨色,老子寧可舍近求遠去投奔蔡仍。”

  郭藥師一忍再忍,最后還是忍不住對劉延慶說:“大帥,如果不嚴肅軍紀,咱們這支軍隊怕是打不了仗。”

  劉延慶苦笑一下,說:“那些都是來鍍金的衙內公子,他們不是來打敗的,只是來撈功的,且由他們去吧,也不差這四五萬人馬。”

  郭藥師又道:“其他軍隊的士氣和紀律也不行啊。”

  劉延慶長嘆了口氣,說道:“所以我才主張和金軍夾擊燕京,咱們現在根本就不具備打仗的條件啊。”

  郭藥師建議道:“為何不執行軍法?”

  劉延慶搖搖頭,說道:“如何執行軍法?所謂法不責眾,一旦引起軍變,后果將更不堪設想,所以只能如此維持了。”

  郭藥師實在是想不通劉延慶是怎么當上統帥的?

  在郭藥師想來,當統帥第一件事不應該是整軍嘛,沒有一支令行統一的軍隊,還有臉說自己是統帥?

  郭藥師心想:“我若管著五十多萬大軍,精心從中篩選出十萬,再提拔敢戰之將統帥,這燕京不是唾手可得嘛。”

  郭藥師對宋軍更加失望了,也越發的后悔降宋了。

  與此同時,西路軍在劉光世的率領之下,也正在向涿州挺進。

  劉光世現在正是春風得意之時,因為他派兵趁夜成功進占易州,趙佶親筆擢升他為威武軍承宣使——現在,劉光世離統帥只差一步,這么說吧,如果劉光世不是沒有文人的身份,他就是第二個蔡仍了,如此,他怎能不驕傲?

  而帶兵前去易州的馮宣慶(楊可世的親信部將),則什么功勞都沒撈到。

  楊可世對此忿忿不平。

  童貫知道劉光世和楊可世二人有矛盾,所以,他在寫給劉光世的檄書中特意強調:不管是誰,都不得以私害公。

  楊可世和劉光世各自率軍出發,按照童貫的命令,他們兩軍要在孤山鎮匯合,然后一同北上。

  可兩軍在孤山鎮匯合時,因為爭奪營地,兩軍的士兵之間發生了打架事件。

  士兵們互相指責,事態不斷擴大,楊可世與劉光世二人也互相斥責,最后導致西路軍在孤山鎮延宕了一整天。

  童貫聞訊大怒,立即派行軍參謀宇文虛中連夜趕到孤山處理此事。

  宇文虛中到了孤山以后了解到,事情是由士兵沖突而引起的,并不是兩個將軍之間直接發生沖突,便極力勸和——宇文虛中兩邊都不敢得罪,他也得罪不起,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調解,也就是兩邊相勸。

  后來,宇文虛中見劉光世和楊可世實在是無法共事,勸和無望,便讓劉光世和楊可世分營駐扎,并令他們各自向涿州進軍。

  不久,宋軍在涿州會師。

  甄五臣組織涿州軍民僧人道士數萬出城夾道歡迎。

  人們敲鑼打鼓,歡欣鼓舞,興高采烈,迎接慰勞王師。

  劉延慶入城撫定官民,驗看庫藏,同時令楊可世與甄五臣換防,守衛涿州。

  楊可世原本只有兩千人馬,不夠守衛涿州的,于是向劉延慶請求增兵。

  考慮到楊可世是童貫的心腹愛將不宜得罪,劉延慶便任命楊惟中給楊可世擔任副手,并給楊可世增兵兩萬。

  此時,劉延慶統帥的兵馬包括趙秉淵所統領的易州兵、郭藥師所統領的常勝軍和趙詡、張關羽等所統領的燕山鄉勇軍在內,總共不少于五十萬。

  每天從早到晚,涿州城外,鼓鼙之聲震天動地,自古以來,大宋出師之盛,就沒有超過這次的。

  前軍將領鄭健雄率軍挺進到盧溝河南岸,幾支冷箭突然從北岸射了過來。

  鄭健雄立即派人回涿州向劉延慶報告,說前軍已在盧溝河沿岸與敵交戰,但未知對岸虛實,請示是否渡河作戰?

  盧溝河距離燕京僅有三十里路,可是劉延慶并沒下令宋軍渡河——他擔心蕭干在河對岸設伏。

  劉延慶命令前軍停止前進,沿河修筑工事,就地設防。

  郭藥師建議劉延慶,率軍去將良鄉控制在手——良鄉是一座重鎮,在盧溝河南三十里處,那里是從西南方向進出燕京的必經之處,也是遼軍的一個重要防御據點。

  劉延慶采納了郭藥師的建議,并親自率領眾將和十萬精兵,離開涿州,北上良鄉。

  良鄉距離涿州只有六十里,且一馬平川,可就是這么短的路程,劉延慶竟然率軍走了整整兩天——他要求日行三十里就扎營結寨,埋鍋造飯,修筑溝塹堡壘。

  總之,劉延慶現在的思想原則就是,步步為營,穩扎穩打。

  大軍來到良鄉后,劉延慶等人發現,良鄉已經變成了一座空城。

  劉延慶對此感到迷惑不解,進而問郭藥師:“郭將軍,蕭干棄城而去,這是何用意?莫非是在誘敵深入?”

  郭藥師回答說:“這不足為奇,蕭干手中的兵力不足,他撤出良鄉,應該是在收縮防線,我猜,他有可能是將兵力集中在盧溝河沿岸,想借河阻擊……依我看,我軍完全可直接過河,與他決戰,然后兵臨城下,一鼓作氣,拿下燕京。”

  劉延慶搖搖頭,說:“蕭干臨河布陣,很明顯是在誘我渡河,企圖半渡而擊,我不能上其當,還是穩當一點好。”

  劉延慶率眾將領登上良鄉城墻。

  看到城外東北方向有一座小山,平地突兀而起,而那小山之上還有一座高塔十分醒目,劉延慶問:“那是一座什么塔?”

  郭藥師回答說:“那座小山叫燎石崗,崗上的那座塔,是一座空心佛塔,也可用作瞭望軍情,站在其上,能北望燕京,南眺涿鹿,周圍數十里軍情,舉目在前。”

  劉延慶指著那座佛塔說:“那是個軍事要地,應派軍守衛。”

  站在他身旁的劉光世,回答說:“已經有所安排,請都統制放心。”

  劉延慶隨后又率眾將馳馬來到盧溝河邊視察軍情。

  此時,正是夕陽西下,盧溝河河面上金光燦爛,鱗波閃閃,而岸邊的一排垂柳,倒映于河水中宛如一幅水墨畫。

  劉延慶用馬鞭指著河水說:“多好的景致,簡直是垂釣的絕佳之地。”

  劉光世說:“是啊,盧溝垂釣,風光無限,只是不知道這河中有沒有魚?”

  其他將領都沉默不語。

  郭藥師心想:“作為都統制和副都統,不與眾將領謀劃怎樣作戰,卻在此大談什么盧溝垂釣,實在是不該,再者,大戰在即,他們爺倆心中還能有如此閑情雅致,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視察完周圍的地形之后,劉延慶很嚴肅地環視了一下眾將,命令道:“現在敵情不明,不能倉促出戰,要多開壕溝,多挖塹道,堅壁營壘,以待時機。”

  晚上,兩名斥候跑回來向鄭健雄報告說,河北岸有一大片樹林,東西連綿數十里,遼軍主力隱藏在林中,枕戈以待。

  鄭健雄問:“他們大約有多少兵馬?”

  斥候回答說:“看不太清楚,不過東邊還有一個很大的馬場,里面養有數千匹戰馬,根據馬匹推斷,他們應該不會少于五千人。”

  鄭健雄決定親自去一趟良鄉,將情況報告給劉延慶。

  于是,鄭健雄帶上十幾個親兵,騎馬朝良鄉馳去。

  鄭健雄本是一個文人,后棄筆從戎當上了將軍,然后從西北到東南,他長期跟隨劉延慶南征北戰,戰功顯赫。

  鄭健雄走到良鄉東北燎石崗附近時,突然發現有一大隊騎兵,悄悄繞過燎石崗,直奔良鄉而去。

  鄭健雄判斷,這必是前來偷襲的遼軍。

  鄭健雄猜對了,這是蕭干親自率領的一支遼軍騎兵,他們企圖到良鄉南側去偷襲宋軍的糧倉。

  鄭健雄當機立斷派幾名親兵快馬去良鄉報信,自己則帶著其余親兵朝遼軍射擊。

  遼軍遭到攻擊,立即調轉馬頭,朝鄭健雄沖來。

  鄭健雄則急忙跑進瞭望塔內,與塔內守兵匯合。

  蕭干見狀,改變計劃,集中大隊人馬向瞭望塔發起猛攻。

  鄭健雄與塔內守兵最終因寡不敵眾,全部殉難。

  等到楊可世率援軍趕到燎石崗時,遼軍已撤出戰斗,宋軍一直追到盧溝河邊也沒追上遼軍。

  楊可世想要過河追擊,卻遭到劉延慶的嚴厲訓斥。

  望著滔滔河水,楊可世既不甘又無可奈何。

  前軍將士聽說鄭健雄殉國,都紛紛請戰,強烈要求殺過盧溝河,為鄭將軍報仇。

  劉延慶卻嚴令:“任何人都不許擅自過河。”

  其實——

  劉延慶對鄭健雄是有感情的,他對左右說:“健雄跟隨我多年,追擊西夏,征剿方臘,他處處打先鋒,沒想到今夜他卻命隕燎石崗。我跟健雄感情最好,對他的壯烈殉國,我比誰都心痛。但是,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要冷靜。要理智,不要沖動。各軍要嚴守陣地,尤其要加強河防,時刻警惕遼軍再次偷襲。”

  劉延慶的想法是,只要我軍在盧溝河畔保持高壓態勢,遼軍堅持不了多久,就會不戰自潰,現在是比實力的時刻,也是比心理承受力的時刻,兩軍對峙,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后。

  一連數日,兩軍隔河相望,相互對峙,誰也不敢前進,誰也不甘心后退。

  蕭干夜襲燎石崗,也損失了不少兵馬,并沒賺到多少便宜。

  蕭干第一次覺得,宋軍的戰斗力,也不是那么差勁。

  所以,蕭干也在徘徊猶豫,他一直在計劃偷襲宋軍糧寨,希望以此逼迫宋軍后退,但看到眼前宋軍嚴陣以待的態勢,他實在是不敢輕舉妄動。

  童貫獲悉鄭健雄在良鄉殉國,也很難過。

  同時,童貫對劉延慶連續多日在盧溝河南岸與遼軍對峙不主動過河作戰很不滿意。

  因此,童貫派人給劉延慶下達了進軍檄書:“大軍至良鄉后連日不進,是何道理?可否尋求出奇制勝之法?我軍比敵軍多出數十倍,力量對比十分占優勢,望大軍能勇猛前進,直達燕京城……”

  劉延慶接到檄書,立即在良鄉召集眾將開會商議。

  郭藥師獻策說:“目前,蕭干將主力擺在河北岸阻擊我們,燕京城內必然空虛,我們可趁此時機,搗虛而入。我建議,選派一支輕騎兵悄悄東去,從固安渡河至安次,然后直插燕京。燕京城內漢民,若獲知王師來到,必為內應,如此則燕京可得。”

  劉延慶問:“這條路線你可熟悉?”

  郭藥師說:“如走自家庭院。”

  劉延慶有些遲疑:“固安、安次一帶,蕭干能不設防?”

  郭藥師回答說:“從涿州東去固安八十里,從固安再往東北行進一百三十多里,方能到達安次,蕭干手中兵力有限,他的防線不可能那么長。”

  劉延慶又詢問眾將,眾將都認為這是一個出奇制勝的妙計。

  于是,劉延慶批準了這個奇襲燕京的計劃。

  郭藥師請求,到時候能讓劉光世率軍前去燕京接應。

  郭藥師將這五十多萬宋軍看了一遍,最后發現,除了被童貫和劉延慶排斥在邊緣的幾支西軍,也就劉光世的部隊有些戰力。

  再加上,劉光世是劉延慶的兒子,這個大功給了劉光世,能討好統帥劉延慶。

  所以,郭藥師才想讓劉光世去接應。

  劉延慶滿口答應。

  于是——

  郭藥師率常勝軍一千人作為先鋒,趙鶴壽、高世宣、楊可世、楊可弼四名將領總共統兵五千作為主力。

  宣和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夜,六千人馬悄悄出發。

  這六千人馬,全是清一色的輕騎兵,他們束馬銜枚,偃旗裹甲,從良鄉向東疾馳而去……

  之前讓趙佶君臣都快愁白了頭的蔡仍,真被趙佶和童貫派去的劉韐給刺成重傷,即將死去,這個大宋的心腹大患即將除去。

閱讀大宋梟途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