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5章 春季與財政

  三月份,冬小麥尚未收獲,勞工們已經在各地開辟新的農田,準備再種一季粟了。

  原先的麥田收獲后將直接種上苜蓿養一年。農業組的偽專家們結合本地情況,設計了一個冬小麥-夏草-春土豆-夏大豆四年周期的輪作制度,以充分利用富裕的耕地,現在就缺足夠的土豆了。

  每畝土豆田差不多得用二百斤發芽的土豆塊做種子。去年種下的二十畝土豆,收了一萬五千多斤,放了一陣子等發芽之后,又全部稀疏地種了下去,勉強湊了一百畝。

  所以這個輪作制度,至少要后年才跑順,現在仍然按照當地的習慣種些傳統作物,比如粟米什么的,還種了一些青菜。聽本地人說,這里的氣候實際上是可以種水稻的,不過東海人沒經驗,又嫌太耗人力,就沒嘗試。

  土豆畝產現在有七八百斤左右,比后世動輒三四千斤的畝產差遠了,而且在搞定脫毒技術之前產量會不斷降低。但是這個數值也比同時代其它作物強多了,唯一的限制條件只有低下的初始種植量了。

  為了適應越來越大的工農業生產規模,東海商社的勞工團隊也在不斷擴大,但經過最初的野蠻生長之后增長陷入了停滯,這幾個月一直保持在五百人的規模上。

  即使勞工大多數是雇傭的流民,支付的工資低得嚇人,但總歸有些額外成本的,吃飯、住房、衣服、績效獎勵,都得花錢。即使以每人一月三百錢的貧困線開銷計算,全體勞工加起來一年也要三千貫,已經接近東海商社擁有的現金總額的一半了。

  之前商社從龍王寨繳獲了一萬多貫的財物,之后只出不進,現在已經降低到了八千多貫。如果再繼續泄下去,坐吃山空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所以今年管委會最大的議題就是如何實現財政收支平衡。節流已經節無可節了,只能想法子開源,也就是向外輸出商品。

  說來丟人,東海商社堂堂一個穿越者組織,第一筆正式收入居然是靠賣糧賺來的。

  去年年關,他們運了一百石粟去即墨城賣給糧店,即使元旦時節價格較高(民國改制前,農歷正月初一才是元旦),對方也只肯給每石一貫的“友情價”,同期零售價至少也有兩貫,讓人深感掌握經銷渠道的重要性。

  水泥造出來之后,他們在海邊鋪了一片鹽池,不過規模不大,冬季天冷也沒什么產量。而且賣鹽發財也沒指望了,現在鹽禁雖然不像中央王朝時期那么嚴格,但也不是可以光明正大隨便賣的,最后只腌了一批咸魚在墨水湖市場上發賣,聊勝于無。

  目前最有希望的財源就是鋼材了。武備組搞出來那些鋼在后世看來只能算劣質產品,但在這個時代,經科學手段除去雜質的鋼材可是難得一見的珍品,雖然并不一定比得過某些大匠千錘百煉做出來的優質好鋼,但成本上又有很大優勢,所以在市場上是很有競爭力的。

  最近蒙古人又要伐宋了,到處都在打制兵器,鋼材的價格和需求量猛漲。羅家鐵鋪之前每個月用百斤生鐵換季國風十斤優質東海鋼,本來已經滿足自家需求了,可后來膠州那邊的同行轉給他家幾個單子,鋼材就又不夠用了,于是向東海商社提出額外買鋼的交易。

  雙方談判了一番,同意以一貫銅錢加三斤生鐵換兩斤鋼,同時東海商社可以以45錢一斤的價格大量收購生鐵。

  羅家若是自己煉鋼,成本要比這個數還低些,但他們的生產速度太慢,這時候能充分供應的也就是只有東海商社那邊了。再說了,就算以這個價格采購鋼材,打成兵器之后仍然能賺上不少。

  后來陳家不知道怎么打聽到了這個消息,也跑過來偷偷要收購鋼材,而且很豪氣地給了七十貫百斤的高價,東海商社也不管他們要干嘛,統統同意。

  于是工業部干脆在闊馬區南邊規劃了一個新的水車工坊,專門搞鋼鐵工業,這里的河流從嶗山上流下來,落差大,水流強勁,正是個利用水力的好地方。

  闊馬區工坊使用了木工組制造的新型水車,功率最高達到了1024W,工坊仍然是天軸傳動,有四個工位,兩個驅動武備組的風箱,另兩個給闊馬造船廠加工木材用。

  煉鋼爐的規模也擴大了許多.坩堝尺寸只是稍微增大了一點,容量卻從5kg一下子提高到了12kg,對燃料、通風和輔助機械的要求都高了很多。但也有好處,一是坩堝比表面積降低了,更有利于保溫,二是煉鋼規模增大以后,能源利用率也隨之提高,煉出一斤鋼消耗的木炭更少了。

  現在全力生產的話,一個工位每天能生產五鍋,也就是60kg,看上去不少,不過也就一個籃球大小。但是這樣的產量需求的原料居然就超過了羅家鐵鋪的供應能力,他們每個月最多只能籌集約兩千五百斤的生鐵,根本排不滿工期。而且他家流動資金不足,一次只能回購四百斤左右的鋼材,等做成兵器賣了錢才能買下一批。相比之下,陳家要闊綽多了,每個月能夠吃下近千斤的量。除去供應這兩家的,工業部還能留下不少鋼鐵自用。

  這樣,東海商社每個月大概可以從鋼鐵生意中賺取數百貫的現金收入,四月份拿到這筆錢的時候,張正義和財政部的孔嘉誼十分感動,然后決定再招幾個勞工。

  鋼鐵工業需要大量木炭,木炭需要人手燒制,伐木又需要人手。砍下的木頭只會拿一點邊角料去燒,剩下的會加工成各種物品,這又刺激了造船廠和木工組的人力需求。而隨著勞工越來越多,住房需求也隨之增大,建設部不得不也跟著擴張……總之,人力需求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

  到了五月份,勞工人數已經增長到八百人,管理難度驟然加大,甚至有幾人呆了幾天之后偷偷跑掉的,全體大會不得不批準同意把義勇隊擴招到五十人。但人多也不是沒好處,新勞工中大約有幾十人有點手藝,被吸納進入了各種部門,其中多是些初級木匠、泥瓦匠、鐵匠學徒什么的,有兩個會釀酒,被后勤部當作專門人才挖了過來,組織了一個釀酒小組。

  建設部在鶴山南側建設了一處“平原新村”,作為勞工的住所。管委會準備以此為基地,開發“平原區”,也就是半島區和闊馬區之間那一片廣闊的平原區域。

  與此同時,非金屬組在玻璃研發上也取得了突破。他們之前多次實驗,把原因歸咎到了材料問題上,畢竟用的都是黃砂,比真正的石英砂差得遠,而且現在沒有純堿,只能用草木灰替代,最終產物自然丑得很。

  之前王泊棠三人探索了嶗山,回去給管委會寫了個報告。非金屬組的顧妙妙偶然看見這份報告,發現他們把嶗山谷地中的那條河流參照后世地圖命名為“白沙河”,立刻就意識到了什么。

  這河叫白沙河,那是否應該有白砂呢?于是她組織了一個探險隊,沿著白沙河一路偵察,果然在上游發現了一片白色的小沙灘,確實是優質的白砂。嶗山上盛產各種石材,此處就是一處石英礦脈,破碎后常年被水沖刷,形成了白沙灘。

  顧妙妙當即采集了一堆白砂回去,帶領組員進行實驗,這次果然得到了一些深綠色的半透明固體,總算是有點玻璃的樣子了,只是仔細一看,里面還有有不少雜質,應該是草木灰帶來的。

  之后顧妙妙咬牙去申領了一點純堿回來,這是當時東海102船上廚房用來熬粥的,屬于一級管制物資,非常珍貴。非金屬組用這些珍貴的純堿試著煉制玻璃,果然獲得了成功,出了一鍋淺綠色的透明固體,怎么看都是玻璃!

  這下子引起了轟動,全船傳看這一點好不容易得來的玻璃。雖然比后世玻璃品質差遠了,但這將來就是滾滾財源啊!

  呃,不過對于東海人來說,那些純堿可比玻璃珍貴多了,拿來煉玻璃怎么看都是不劃算的而且也是不可持續的,必須走別的路線才行。

  于是之后非金屬組的精力就放到了提純草木灰上,他們不斷將草木灰溶解、析出,同時也嘗試不同植物燒出來的灰會不會有什么區別,最終選出了用一種海草燒灰提純出來的生物堿。

  有了白砂、海草堿和細石灰石,他們終于能批量生產出品質相對不錯的綠色玻璃了。之后就是進一步提升玻璃品質,以及研究玻璃加工技術了。可喜可賀。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