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63章 金口新區

  1257年,七月十一,金口堡建設基地。

  “老實點,還想不想吃飯了?”

  “走快點,別晃悠!”

  一個又黑又瘦但很結實的獨眼監工揮舞著皮鞭,將一群衣衫襤褸的高麗長期契約勞工趕下沙船“創世號”。棧橋上,還有四五個這樣的監工,手里拿著皮鞭和木棍,把長期勞工們驅向西邊不遠處一座小山山腳下的營地。

  前不久第一艦隊返回后,帶回了數十名高麗戰俘,正好東海商社最近在開發北邊的金口港,于是就把這些長期契約勞工投入到這里的建設中。連帶著之前的一些長期勞工也沾了光,他們中的一些表現好的被提升為長期契約監工,負責監督新人干活。

  這些新監工一個個都神情興奮、精力旺盛,把自己受過的苦加倍施加到高麗人身上。什么,語言不通?那不更好嗎?監工們不管他們能不能聽懂,只要不按命令行動,就是一陣鞭子棍棒下去。在這個過程中,高麗人的漢話水平被迫飛速提升起來。

  同時俘虜的那艘沙船,因為是平底,也正好適合金口堡附近多淺灘的海岸,所以簡單修理了一下就投入運輸事業中了。還給起了個名字叫“創世號”,寓意是在荒涼的金口新區創建一個適宜居住的新世界。

  這艘船由于是為內河和近海設計的,并沒有福船那樣高大的艏艉樓,只在艉部有一間小屋子,甲板幾乎是平的,平底吃水不深,差不多能運輸四五十噸的貨物,一艘頂十幾艘小漁船。

  開發金口地區是今年的決定。東海地區有數萬畝適宜開發的土地,當初管委會面對這么多的土地還發愁怎么才能充分利用起來,分配的時候很是大手大腳,這一塊種小麥,那一塊種大豆,再劃出一大片種草做牧場,面積不大的小塊土地干脆種上柞樹或果樹,工業區和居住區也占地不少……到了今年財政狀況改善,又招收了不少新勞工,準備先讓他們去墾田歷練歷練的時候,管委會赫然發現,已經沒多少“空閑”的土地了!

  當然不是說真沒空閑土地了,只要把休耕的土地稍微擠一點出來,或者開發一下丘陵地帶,又能多出很多可耕地出來。不過東海商社不愿意做這種低效率的事,寧愿去開辟新的地盤。于是他們就決定,把在待開發地區列表上排名第二位的金口地區開發出來(排名第一的是白沙河以南的青島地區,但此時太敏感沒法大張旗鼓地開發),在此處咽喉地帶建設一處堡壘,在周邊地區開發農業和航運業。

  金口地區是去年第一艦隊勘探出來的,此時很荒涼沒什么人煙,但是當地港口條件好、有多條內河可以通向即墨、萊陽等縣腹地,適宜耕種的平原也不小,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

  此時金口地區的地形與后世大相徑庭。在后世的地圖上,這里就是一大片陸地,沒什么稀奇的。但在此時,這塊地上有著一個巨大的海灣深入內陸,提供了大量可避風的泊位。東海商社將這個海灣命名為金口灣。

  灣東南方有一個“巉山島”,通過一道狹窄的陸橋與大陸連接起來,成了一個半島。這道陸橋也把金口灣與鰲山灣分隔開來,最窄處差不多只有500米,是真正的字面意義上的咽喉地帶。

  陸橋以西有一道東北-西南方向的小型山脈,管委會決定在此山和陸橋之間建設一個屯堡,也就是金口堡。

  金口堡既能控制住巉山島和西邊的平原,又能同時在金口灣和鰲山灣建設港口,把兩片海域連接起來,可謂這片區域的核心了。不過這兩側的港口都位于正在慢慢淤積的淺灘上,尖底海船停泊不了,只能通行平底的沙船或者小型內河船。

  金口堡今年五月份才開建,現在連個雛形都沒有。建設基地上只有兩圈木柵欄,里面扎了一些簡易的帳篷,靠近山腳的地方有一處建設中的磚石建筑,十幾名勞工在工地上忙碌著。

  另一邊的空地上,一些穿著紅甲衣的義勇隊員手里拿著木制假槍,保持持槍姿勢滿頭大汗地站著。安全部在這里駐扎了兩個什,一個月輪換一次,也不幫忙蓋房子,而是按計劃正常訓練,只起一個震懾作用,既對外又對內。

  長期契約勞工們下船之后,就被趕去西邊山腳下的營地了。他們將在這里從事一些鑿石、燒炭等等的重體力工作,為金口堡提供建設材料。

  等到他們走完,岸上的湯樺樹指揮幾個勞工上船,和水手一起把船上的貨物搬運下來,裝到后面的四輪牛車上。湯樺樹是建設部的人,現在是金口堡建設基地的總指揮。

  許嵩濤這時候也從艉屋里走了出來。

  第一艦隊返回東海后,又抓緊時間再跑一趟,不過這次去的是起點號和白羊號,金牛號和縱橫號留下檢修。所以許嵩濤暫時無事,帶著幾個水手操縱創世號跑跑短途運輸。

  “老湯啊,你們不準備在這陸橋上挖條運河嗎?”許嵩濤下到岸上,對著湯樺樹打起了招呼。

  “運河?或許吧。現在金口剛開發,有南邊一個港運輸材料就夠用了。等以后北面的商業區建設起來,或許是該挖條運河。不過這片海灘淤積太嚴重,就算有了運河也只能走些小船。”湯樺樹一邊記錄著到岸的貨物,一邊說。

  許嵩濤點點頭,大點的海船連這片港區都開不進來,更別說運河了。“不過,商務部不是規劃要從北邊的五龍河運輸原材料嗎?看來到時候只能從外海繞過巉山了啊。”

  “什么,有這事?”湯樺樹有些詫異,似乎是第一次聽說。

  “上個月全體大會你睡覺了嗎?商務部覺得現在的運輸路線太長,想直接通過五龍河去萊陽取貨,現在正在研究呢。”

  湯樺樹撓撓頭,他還真沒注意,“那就先用海船運吧,現在金口堡建設任務重,不可能抽出人力挖運河的。”

  今年王泊棠跟著薛之遠去了一趟萊陽縣,在薛之遠的指點下,給薛家家主送了一幅嶗山風景圖,成功博得了這個老頭的好感。之后一番談判,東海商社與薛家達成了協議,以每貫二十斤的價格收購生鐵,每月差不多可以收購八千斤。

  這個價格著實黑了點,折合每斤38.5錢了。原先萊陽生鐵的生產成本不會超過一斤10錢,售價也不過25-35錢一斤。但這幾年到處都在備戰,鋼鐵價格一路上漲,而東海人又是不知根底的新客,自然拿不到優惠價。他們急需原材料,就算如此高價,也只能忍痛買了。

  八千斤聽上去不少,不過換成公制也就不到五噸,在工業時代簡直不值一提,可是在現在已經是薛家冶三分之一的產量了。

  現在,這些萊陽生鐵先由薛家通過大沽河運輸到即墨西北方,再轉陸路運輸到墨水河,再由東海商社運回東海,又麻煩又危險。

  而且,這些鐵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煤炭而不是木炭煉的,硫磷含量很高。

  古代大部分的鐵都是用木炭煉出來的,不過宋朝時已經開始用煤炭煉鐵了,但這算不上技術進步,只是節省成本的舉措罷了。因為相比木炭,煤中有不少硫、磷等雜質,煉鐵時會進入鐵中,導致質量大大降低。直到后世發明出將煤炭煉成焦炭的方法,除去煤中的雜質,才能用焦炭煉鐵。

  萊陽縣既產鐵又產煤,這倒是個好消息,至少煤炭來源有著落了。但薛家用煤煉鐵,這就很坑了,所以武備組就提出了直接收購鐵礦石和煤炭,運回來我們自己煉的建議。

  不過這樣對運輸的壓力就更大了,所以商務部看看地圖,發現金口灣北部的五龍河向北一直延伸到萊陽縣境內,就想著通過五龍河直接去萊陽運輸鐵礦石煤炭,現在已經派人去考察了。

  寒暄一會兒,勞工們搬完了貨物,許嵩濤就領船南下了,今天還得再運幾趟呢。

  這次的貨物是一批機械構件和建材,湯樺樹等人駕著牛車把貨物運回了金口堡,把建材送去工地,就開始組裝起來機械來。原來這是一臺粘土攪拌機,主體結構簡單,由一臺從代耕架發展而來的人力機械提供動力,亮點是減速結構和鐵質的槳葉。這個槳葉大約長半米,雖然外形有些丑陋,但也是機械組費了好大的底氣才鍛打出來的,在這個時代也算上一件利器了。

  湯樺樹趕快讓人拿到工地上給正在生產磚塊的勞工們試用,果然比手工攪拌方便了很多。在攪拌缸中加入粘土和水后,由四名勞工轉動絞盤,帶動槳葉慢慢轉動,將黏土攪勻。這攪拌機一次能制造半噸的磚用粘土,相比之前的手工攪拌大大提升了生產速度。

  湯樺樹調整了人力分配,把一部分攪拌工人放到了下個工序制磚胚上。制磚胚說起來簡單,只要把粘土放進模具里壓實就行了,但為了滿足巨量的用磚需求,這道環節也吞噬了大量的人力。下一階段,機械組會提供一種簡陋的制磚機,以提高制磚效率。

  制好了磚胚,再下一步就是拿去小土窯燒了。這些土窯燒出的磚,不會直接拿去蓋房子,而是用來蓋一座16門的小輪窯。

  所謂輪窯,就是把磚窯建成環型,內部分隔出多個窯室,輪流燒制。如此一來,一間窯室燒磚時的熱氣可以提前加熱下一間窯室,節省了燃料和時間。這種輪窯技術要求簡單,既節省了燃料,又形成了連續不斷的生產過程,大大提升了產量,不但能燒磚還能燒石灰,正適合東海人現在的條件。

  磨刀不誤砍柴工。建設部初期曾經嚴重困擾于建材不足的窘境,建設了很多小土窯,每燒出一點磚就要拿去蓋房子,即使投入了大量人力仍然供不應求。后來他們痛定思痛,暫停住房的建設,把珍貴的建材拿來建設了一個小輪窯,大大提升了生產磚和水泥的速度,之后才有足夠的建材來蓋房子。今年東海堡里終于建起了一百多間小平房,讓所有股東都能從東海102上下來,住到地上了,不得不說很大程度上是拜此所賜。現在建設金口堡,自然也要從磨刀開始。

  “好嘞,”湯樺樹看著即將完工的輪窯,高興地自言自語起來,“三天內應該就能完工了,這下子終于能正式開建了。嘖,機械組的制磚機什么時候好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