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38章 敵情

  1258年,12月20日,諸城縣。

  “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快到年關了才過來,難道是來送菜的嗎?”

  諸城縣城東南的一處小山丘上,凌楓拿出一個商社制造的望遠鏡,觀察起了城外姜家軍大營的情況。但看了一會兒,他還是對顛倒的視野很不習慣,于是換回了自帶的望遠鏡,啊,清楚多了。

  剛剛下過雪,地面和樹木上都覆蓋著一層不太厚的積雪。這個小丘上,除了凌楓,還有四個義勇旅的士兵,都披著黃黑相間花花搭搭的的迷彩披風,遠遠看過來根本看不出這里有人在。

  凌楓穿越前是娛樂記者出身,穿越后本來在文化部工作,但膠西事變后,他痛感管委會在情報和軍備方面的無能,在大會上吵了一架之后毅然以身作則投筆從戎,進了最苦的騎兵系統里訓練起來。三個月苦練初有所成,他就帶著騎兵營的第一排第六班,來了諸城縣搞前線偵察。

  這幾個月來,第一排一直駐守在膠西城附近,終日不是訓練就是以班為單位散出去偵察,提防姜家軍的突襲。一開始,他們還提心吊膽的,但是一連幾十天都沒見到敵軍的影子,便漸漸地稍有些松懈了,期待著能平安渡過臘月,安安生生過個好年。

  沒想到敵不隨人愿。

  幾天前,第四班的幾個小子在往膠南方向例行偵察的時候,發現了敵騎的蹤影。或許是他們粗糙的馬術被敵方的老兵看了出來,敵方明明兵力處于劣勢,只有五個人,卻也敢主動向七人的第四班發起進攻。

  他們倒也不算托大。按照以前的經驗,對付這種剛學會騎馬的菜鳥,只要射幾箭騷擾一下,他們自己就亂了,然后就可以輕松各個擊破。

  不過可惜他們眼力不太好,沒能及時發現這七個菜鳥各個穿的都是精良的四分之三板甲。這其實也不怪他們,因為第四班執行的是偵察任務,在盔甲外側披了迷彩披風,看上去窮酸得很,一點不像精銳的樣子。直到接敵后,他們才把披風一扔,露出閃亮的盔甲,按操典排成緊密隊形,舉著馬刀控馬向敵人慢慢小跑過去。

  其實這些新兵們緊張地要死,逃又不敢逃,單打獨斗又不會,腦子一片空白之下,能做的也只有日常訓練的那點東西了。

  沒想到這一沖效果拔群,敵方雖然都是經年的老兵,騎射技藝嫻熟,但畢竟是偵察用的輕騎兵,沒穿什么重甲。他們先試著朝東海騎兵射了幾箭,叮叮當當落在盔甲上沒什么反應,然后就沒轍了,總不能沖上去跟這墻一般的陣列對撞吧?

  于是他們見狀不妙,只好拔馬就逃,不過因為射箭浪費了點時間,現在加速就有些晚了。

  第四班馬速控制得還不錯,一開始只是小跑沒耗什么馬力,等到了跟前才逐漸開始加速沖鋒,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差。最終,他們成功撞散了姜家軍游騎的隊形,然后氣勢高昂地結對廝殺了起來。由于身上裝備優勢巨大,即使他們沒什么實戰經驗,也亂拳打死老師傅,留下了兩人,剩下三人逃了出去追不上了。

  第四班喜滋滋地打掃戰場,帶了兩匹繳獲的戰馬和兩個鼻青臉腫的俘虜返回了膠西城,受到了范龍城的表彰。這兩個俘虜不但沒打探出多少敵情,反而給東海人提供了不少姜家軍的情報。

  姜思明在攻陷東海縣之后,將部分宋軍降卒補充進自己的部隊,稍作休整,便踏上了北歸的道路。由于他們歸心似箭,進入莒州之后更是到了自己的地盤,可以就地補充糧草,所以行軍速度很快,半個月就走了近四百里的路程,一直到達了密州的治所諸城縣,之后才駐扎下來等待戰機。

  原先姜家軍有五千多戰兵,其中包括近五百名騎兵,這一路上,又強拉了數千壯丁充當輔兵,總人數已經超過了一萬。他們有著莒州和密州的秋糧儲備支持,補給充足,士氣高漲,正在諸城大營里打造攻城器械,一副磨刀霍霍的樣子。

  當前東海商社這邊,寧海州已經交由第二艦隊帶領海軍陸戰隊和仆從軍維持秩序,義勇旅全部撤回了膠州。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大沽河以西的地域,其中謝光明帶領第二營和一個騎兵排守在北線,尤力帶領第三營和兩個炮兵連防守高密、膠西兩座縣城,高正帶領第一營和一個炮兵連、兩個騎兵排以及保障連組成的野戰團在高密、膠西之間駐營。

  夏有書又在藍村鎮建立了一個訓練營,開始招募并訓練下一批新兵,以便為主力營補充兵員。這個訓練營和鐵道隊、公安部下屬的少量警察還有海軍在岸上的水手,便是商社在大沽河以東的全部軍事力量了。

  收到敵軍壓境的情報后,各個方面的警戒等級都驟然提升。野戰團接連派出偵察兵,探查諸城方面的動向,凌楓帶著的就是其中的一批。

  諸城縣離高密縣城差不多四十五公里。軍方早早就開始派遣小批偵察兵前去收集情報。當地雖然是敵境,但好在東南方多山林,隱蔽起來還算容易。凌楓他們從膠州方向潛越至此,來到一處隱蔽的高地,借助望遠鏡觀察姜家軍的情況,可謂神不知鬼不覺。

  凌楓此時仔細看著城外大營的情況。自從第一次接觸過后,這幾天姜家軍大營一直沒什么動靜,但今天的情況顯然不一樣,中央偏西的一個營區內一片雞飛狗跳,周圍不斷有民夫和車輛搬運物資,看來是有出動的跡象。

  果不其然,大約三小時后,一支騎兵從營中涌出,慢慢向東北方走去。

  凌楓訓練時間尚短,馬術可能差點火候,但多年發掘花邊新聞練出來的刁鉆眼力可不是蓋的,很快就看清了敵軍的情況:“大約一百騎兵,一人雙馬,無步兵,無輜重,應當是小規模襲擾部隊。孫鎮河,你趕緊回膠西報信!”

  他快速清點了一遍騎兵的數量,跟旁邊另一個偵察兵核對了一下,便又喊過一個矮而壯的騎兵,取出一個筆記本用密語快速寫了一些什么,將這頁紙撕下交給他,讓它帶回膠西城報信。

  孫鎮河原先是即墨縣游俠出身,后來被東海商社招募,自騎兵系統建立之日起就進去了。他這個名字也是范龍城給改的,可見是被寄予了厚望。

  他接過命令,先向東快速走下山去,跑到一個隱蔽的山溝,從留守的騎兵那里領了一匹馬,套上盔甲,便沿著山腳一路向東北方去了。

  這支姜家騎兵出營后,并未直接向東海控制區奔襲,而是壓慢了步幅,以正常行軍的速度,往高密縣的方向開進。他們這次出動,不是為了偵察,而是為了小規模襲擾,所以要保持馬力留待明天再戰。

  帶隊的是乳山縣人趙與贏。他父親當初就是為姜家效力的騎兵百戶,他自幼習武,騎術精湛,前幾年補了父親的缺當了百戶。后來跟大軍南下,打了幾場順風仗,表現得還不錯,又跟李璮軍中的蒙古人請教了幾下,自覺技藝與他們也不相上下了,所以很是自負。

  前不久,他手下幾個游騎前往膠州偵察敵情,結果居然折了兩個好手,剩下三人丟盔卸甲跑了回來,讓他感覺顏面大失。

  雖說逃回來的三人將東海騎兵吹成了百戰精銳,但趙與贏心里清楚,東海賊才起事幾個月,能練出什么騎兵?頂多是招募些會騎馬的游俠流氓罷了。多半是這五人大意不察,比如破了村子想找點樂子,或者搶了酒喝多了,然后被賊人趁機偷襲了。為此他很是氣惱,多次向姜思明請戰,想去找回場子。

  不過姜思明對此倒是頗為慎重。他這幾個月來不斷聽到有關東海人的壞消息,一開始是憤怒,但后來聽多了,對這個對手也越來越重視。

  雖然理論上東海人確實不該有精銳的騎兵,但他們小手段那么多,說不定真有呢?

  正好這幾天天降大雪,他便命令偵察的游騎暫且撤回來,先找來一些來往膠州的諸城商人和前來投奔的膠州士紳問話。不過這些人說法各異,大都是道聽途說,問了幾天也沒個明確的說法。

  這樣下去對敵情兩眼一抹黑可不行,于是他想了想,等到雪過天晴,干脆讓趙與贏帶了一百騎去高密-膠西一線襲擾。

  東海人就算能找來幾個馬術好手,但幾十人怎么也湊不出來吧?如今河水封凍,騎兵在平原地帶行進自如,年前家家戶戶都有存糧,征收補給也容易。如果敵軍過來阻攔,自己這邊掌握了機動性優勢,遇到小股敵軍,可以上去試試斤兩,遇上大隊敵軍,朝另一邊轉進便是。敵軍左支右絀疲于奔命,而我方可以從容突圍,如果敵軍按兵不動,我方正好將他們的部署一一探查清楚。

  擁有優勢騎兵的一方,無疑在戰爭中占據了極大的主動性,這也是蒙古鐵騎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

  隊伍行進到一條大河旁邊,趙與贏命令大隊暫且休息一會兒,派出幾名游騎過河查探附近情況。騎兵們紛紛下馬活動腿腳,一批資歷淺的去下游河邊破冰取水,其余有的拿出豆料喂馬,有的就地吃起了干糧。

  沒過多久,前去偵察的游騎返回了。河另一邊沒什么動靜,只在東邊有個小村子。

  趙與贏聽了報告,略一思索,問道:“現在離高密城還有多遠?”

  領頭那個伍長回道:“差不多二十里吧。”

  趙與贏看了看西方,如今天晚,太陽已經搖搖欲墜了:“今天趕到高密也做不了什么了,再近還容易被哨探發現,徒增風險。那么今晚就過河住到那個村子里吧,嗯……這里已經是高密縣境了吧?”

  伍長聽了這個問題,立刻臉上一喜,連忙答道:“是的,密州和膠州的界河,我們中午的時候便已過了。”

  “好了,”趙與贏大手一揮,“高密縣已經陷于賊手,這些民人居于高密,便是從賊,不用與他們客氣,走,過河!”

  眾騎兵士氣陡然高漲起來,叫嚷著上了馬,沖入了那個可憐的村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