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76章 重火力

  1262年,1月29日,立春第22日,海州東海縣。

  現在海上刮得還是北風,高川帶領大暑、小暑和墨河號三艘船北上,前兩艘星火級要戧風慢慢挪,不過墨河號有自主動力,收了帆迎風直插過來,雖然不可能一直工作,但人帆結合,還是提前抵達了東海縣所在的郁州島。

  郁州島兩年多以前被東海商社占領,之后雖然沒怎么用心經營,但還是在面向大陸一側建立了棱堡和港口。墨河號本就吃水淺,又有自主行動的能力,輕松就泊入了港區之中。

  這艘新銳戰艦并非港中唯一來客,在此之前就有許多本地的漁船、渡船停靠,還有幾艘來往南北的商船。此外,就是新近從本土抵達的許多運輸船和戰艦了,其中除了常見的星火級,還有另外三艘最新的河級。這種新船雖然排水量不大,但水線之上的尺寸并不亞于星火級,而且側面密布的兩層炮窗更增添了力量感。

  停入泊位后,高川迫不及待地跳到棧橋上,伸展腿腳,同時也不忘了對里面招呼道:“讓腳工都下來,活動活動吧!”

  他看看東邊高大的云臺山,又看了看海峽西岸的海州城。城頭已經插上了東海旗幟,用望遠鏡能看到辣椒土豆圖案在風中飄揚。海州的易手是東海商社與李璮的交易之一,如今城中的守軍已經盡數跟隨李璮北上,現在這座重鎮已經真正為東海國所有了。

  “城頭變幻大王旗啊。”他感慨道。

  曾幾何時,東海軍還曾與海州城的益都軍對峙著。可兩年多眨眼而過,雙方就成了同一條破船上的戰友了,“造化弄人啊。”

  “造個屁化。”這時符凱偉從堡中迎了出來,聽了他的感慨,吐槽道:“搞到今天這樣,不都是我們自己掙來的?”

  符凱偉和高川兩人代表海軍駐在海州,以后周邊事務就是他們負責了。

  高川嘿嘿一笑:“也是。行啊,計劃下來了沒?我們時間可不多啊。”

  符凱偉點頭道:“確實時間不多,過幾天我們兵分兩路……先不說這個了,有個更急的事,先過來吧。”

  說著,他就帶高川往港區內不遠處的另一條棧橋走去。

  高川有些不明所以,跟著他走過去,又上了停泊在那邊的一艘河級“五龍河號”。結果見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人:“姚工,你怎么來了?”然后又露出了喜色:“難道是新炮有消息了?”

  來人正是姚崇義,正在五龍河號的露天甲板上站著。他大多數時間都在金口市那邊搞火炮,今日來了海州很稀奇,但想想多半也是跟火炮有關系。

  姚崇義跟他打了個招呼致意,點頭道:“沒錯,是新炮。我這次要往崇明去,在那邊搞個項目,順便給你們送點新炮的樣品過來。來吧。”

  高川趕緊蹭蹭蹭自折疊舷梯攀到了露天甲板上去,問道:“怎么這次這么快就出來了,是戰時加快速度了?是哪個方案,120還是125?在哪呢?”

  100mm口徑的龍吟炮在戰場上展現出了出色的表現后,東海軍和武備組再接再厲,下一代更大口徑的火炮的研發也提上了日程。“下一代”這個說法并不太準確,因為龍吟炮族依然足夠實用,不會被完全替代,還在持續改進,新的大型火炮只是一種更高火力的補充。

  陸海軍對要不要研發新一代火炮的意見自然是一致的,當然要。但是在具體的口徑選擇上則有了分歧,海軍主張125mm口徑,陸軍則堅持120mm口徑。換算成彈重,前者約7.2kg,后者約6.4kg,不管是哪個都近乎龍吟炮的兩倍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分歧,自然是因為海軍靠船移動,當然希望火力越強越好,而陸軍靠馬拉,則不愿意火炮做得太大,以免運輸起來太麻煩。兩軍執拗著相互不妥協,管委會又堅決不同意研發兩種口徑相近卻有分別的火炮以免造成后勤的復雜化,所以事情就一直這么拖著沒進展。難道是現在戰事臨頭,決斷終于下來了?

  姚崇義擺擺手,說道:“都不是,我們武備組這段時間研究了一下,覺得一二零一二五都不怎么合適,大這么一點沒什么意思,咱們直接上一五零!”

  高川一驚,看了看姚崇義,又看了看符凱偉。后者攤手道:“別看我,老姚也是跟你前后腳來的,細節我也不知道,這不跟你來一起聽課了嘛。”

  于是高川急忙對姚崇義問道:“等等,怎么,你們武備組能造出150mm的真·大型火炮了?”

  若是有了150mm的大型火炮,那就是真正的質變,彈重幾乎有13kg,火力驚天動地,將之前幾個方案遠遠甩在身后,可真是鳥槍換炮了。但是工業部門的鑄造能力也就剛超過一噸,還在朝兩噸努力,造這樣的大炮是不是太勉強了點?

  “標準版的不行,但咱可以變通嘛。”姚崇義搖搖頭,然后從文件夾中掏出一疊設計圖,翻出一份攤開,指著上面說道:“你要是想要18倍徑的標準版150加農炮,那我們當然拿不出來,那怎么也是兩三噸的大家伙了,過幾年等有了大功率蒸汽機再考慮吧。但是,如果換了一噸以下的短倍徑弱化版本,那我們還是能搞定的。”

  說完,他招招手,引兩人下到了炮艙里。

  進了炮艙,高川首先是感覺寬敞了許多——墨河號的炮艙雖然是長短炮相對布置,但加上炮車、阻攔索以及各種零碎,中央只剩一條一米寬的彎彎曲曲的通道,很是憋屈。但這艘五龍河號里,中央卻空出了一條筆直的通道,足夠兩人并排而行,就舒服很多了。

  然后,他才發現了導致這種寬敞的原因:兩側的炮位上,布置的不是常見的龍系火炮,而是一種從未見過的短粗炮,比龍吟炮粗了一圈,炮身卻只有一米多長,自然就把空間省出來了——這應該就是姚崇義所說的新炮了。

  “這就是150炮?”高川撲到了一門炮旁邊,“倒是挺省空間的,還真適合這河級。”

  姚崇義點頭道:“還沒起名,先叫開發代號‘d1’吧。150mm口徑,7.5倍徑,生鐵鑄造的,炮重大約666kg。這不是我們搞了蒸汽機了嗎?但試驗機的75mm口徑太小,所以下一步直接翻倍做到了150mm,為了加工氣缸又上了一套對應的刀具。不過鏜氣缸只占了工時的一小部分,這套刀具也沒太多用的機會,我們一看這不正好嘛,既然有現成的也不用搞120或者125了,直接上150炮得了,就趁著河水解凍的時候做了一批出來。當然能力有限,口徑大了身管就不能太長,只能做這種‘短重炮’了,以后再逐步加長吧。”

  符凱偉眉頭一皺:“不過身管這樣短,空有口徑,威力恐怕并不怎么樣吧,能比龍系炮更強?”

  前膛火炮就是一根鐵管子,沒什么花活,所謂火炮設計,其實就是受鑄造和加工能力的限制,在同樣的重量下,改變口徑、倍徑、壁厚等參數,造出最合適的火炮。這其中,應用場景不同的火炮又有不同的最優解。像是陸軍野戰炮,就追求一個“平衡”,倍徑不能太小,以免打不遠,但又不能太大,以免超重,所以到了最后,不管什么口徑,倍徑一般都控制在1418的范圍內,過長過短都不好。

  而海軍艦炮則與野戰炮思路不同,是越長越好,為此甚至可以犧牲一些口徑。因為艦炮所面對的,不是擦之即死的脆弱肉體,而是厚實的船殼,必須有足夠的穿透力才行。在遠距離上,細而長的火炮自然比同等級的粗短火炮要好,因為后者根本打不中,也就不用談威力了;在近距離上,細長火炮還是要比短粗要好,因為同重量的情況下,細長火炮壁厚更大、身管更長,可以承受更多的裝藥,帶給炮彈更多的動能,可以更好地穿透;而即使是同動能的情況下,小口徑炮彈同樣是要比大口徑要好,因為橫截面積更小,更容易穿透。

  如果放在陸軍炮上,小口徑還有個遠距離衰減的缺點,但是海軍真正的開炮距離通常都在三百米內,衰減并不明顯。所以總的來說,艦炮首要的追求方向一定是更長的身管,只有在達到了極限的情況下,才選擇更大的口徑。風帆時代的艦炮,受到炮艙面積和鑄造能力的限制,艦炮一般最長也就三米左右,但是從基礎的9磅炮到威猛的32磅炮,都盡力向這個極限靠攏。

  姚崇義點點頭,說道:“看來符少校的基礎知識還是非常扎實的,不愧是海軍啊。確實,如果同樣用一噸鐵鑄造一門巨龍炮和一門150口徑的短粗火炮,那么后者的穿透力還趕不上前者。但是,這個前提是對付‘厚木板’。”

  高川上前拉開一門炮,比了比它巨大的炮口,一拍手,表示他理解了姚崇義的意圖:“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既然我們現在的敵人并沒有等級足夠高的厚實船殼,所以火炮的穿甲力只要夠用就好,在此基礎上,可以選擇殺傷力更高的大口徑短炮?”

  姚崇義豎起大拇指:“就是這個道理!大短炮雖然穿透力不行,但是殺傷力那是驚天動地啊!想想,150口徑的大鐵球,打在小船上,甚至足以將船體震碎啊!就算打霰彈,也足以投射出龍系列3倍以上的彈丸,真正的如雨如雹。而且,我們還有一種特別的彈藥……”

  他招呼炮手,打開一個彈藥箱,從里面取了一枚異型炮彈出來放在地上,又翻出一張設計圖展示了出來。

  兩人湊過來一看,比照著設計圖,很快理解了這種彈的設計:是將九枚較小的球形彈三個一組堆疊在一起,用網兜裹住,再用一根細鐵桿串著,在兩側固定兩塊圓片木板夾緊,形成了一枚子母彈。

  符凱偉問道:“嗯,這是葡萄彈?”

  葡萄彈和霰彈都是類似的彈種,一次發射大量的小型彈丸。但是霰彈用的通常是與步兵火槍彈通用的小鉛彈,而葡萄彈的彈丸更大,一般是海軍用得多,以便穿透木板。

  姚崇義繼續解釋道:“這確實只是普通的葡萄彈,但是由于150mm的大口徑,所以這九枚子彈可以采用獅吼炮用的72mm炮彈。二位,想想,到時候,新炮發射一發葡萄彈,可比一顆實心鐵球強多了,相當于九門獅吼炮同時開火,一打就是一大片窟窿……火力甚至超過了星火級的一舷齊射!”

  聽了這個鼓動性的描述,高川與符凱偉兩人都心動起來。

  實際上姚崇義說得夸大了點,葡萄彈子彈體的動能相比真正獅吼炮發射的炮彈的出口動能還差得遠,但是用于對付薄弱目標也差距不大了。這正是當前東海海軍所需要的火炮,因為他們所面對的主要敵人,不是后世大航海時代船殼堅實的戰艦,而是脆弱而大量的小型戰船。這樣的火炮,正是小船毀滅者,虐菜之王!

  鼓動過后,他也沒把話說死,又補充道:“當然,這個d1和龍吟炮各有千秋,近距離對弱目標殺傷力自然超群,但射程和穿透力就差了些,不過正好給你們的河級用,反正這淺水炮艦本來就碰不到太強的對手,主要對付些靈活的小船,正合適。”

  “好,說得對!”高川贊許道。

  他又推了推這門新炮,炮身靈活地左右轉動起來。它并非放置在傳統的四輪炮車上,而是裝在了一個新式的旋轉炮架上。這種炮架分了三部分:地臺、底梁和炮座。地臺是甲板上固定著的一道對著炮窗的弧形鋼軌以及圓心位置的地樁;底梁一頭連接在地樁上,一頭通過滑輪放置在鋼軌上,可以如同指針般擺動;炮座用于安裝火炮,再放置在底梁上,通過兩道傾斜的滑軌連接,這樣火炮擊發時就會帶動炮座沿著滑軌向后抬升,減少后坐距離并使得復位更省力。

  旋轉炮架有諸多好處,一來減緩了后座沖擊,使得小船能抗大炮,二來可以更靈活地調整射界,便于對付近身目標,三來整體結構相比傳統的四輪炮車及攔阻索系統也更緊湊,可以減少空間占用。總體來說,與這短重炮簡直是天作之合。不過這炮架并非新東西,之前高川就見過了,因此也沒太過驚奇。

  高川又招呼上符凱偉,找出裝填工具,模擬了一下裝填過程。炮彈十多公斤,搬起來有些麻煩,但炮膛很短,還能把炮身往后拉,裝彈藥和清膛都很方便。總體來看,裝填速度比龍吟炮還要快,如果不算瞄準所需的時間,甚至一分鐘五發都是可期的。

  “這下可厲害了。”符凱偉又舉起了一枚葡萄彈,笑道:“而且還有個好處,你看,這葡萄彈的子彈體和獅牙炮的炮彈是通用的,這樣下層放這個d1炮,上層放獅牙炮,后勤又方便了。”

  姚崇義補充道:“就是這個意思。我走之前跟韓松他們也聊過了,以后海軍的船就分兩種,一種是裝備100mm龍系火炮的,對付常規對手,二是裝備這150/75系統的,對付輕快小目標。”

  “那么河級顯然就是后者了。”高川又問道:“那除了這d1,還有d2、d3吧?”

  “自然是有。”姚崇義又抽出一張圖紙,與之前的d1類似,但炮管顯著的要長些,“這是‘d2’,150mm口徑,10倍徑,重一噸左右。嗯,不知道你們注意到了沒有,之前的d1內膛深度與獅吼炮相當,這d2和龍吟炮是一樣的,便于利用成熟的加工工藝,也便于火炮布置。”

  “也是,真是你們工業部的風格,非得榨干最后一分利用價值才行。”符凱偉接過圖紙一看:“嗯,感覺這個d2會威猛不少啊。”

  高川搖頭道:“但是不怎么合算,打小東西,d1就能勝任,打硬貨,又未必比巨龍炮表現好。”

  姚崇義點點頭:“是這樣的,畢竟這d2是新炮又是大家伙,生產性不好,所以你們海洋部也沒下多少訂單,只預定了一批試用。d1倒是不麻煩,所以先裝備了這一艘五龍河,隔壁的白狼河也裝了八門,后續還在繼續生產。你們先試著用用,如果好用,就發信回去下訂單,本土就調整生產計劃了。”

  高川立刻拍手道:“那還等什么?擇日不如撞日,現在就開出去試試吧!”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