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576章 黑龍江上 三 真·隕星

  1269年,6月19日,骨嵬島。

  “來了,來了,我們有救了!”

  “那是什么船?真好看啊!”

  在船上堅持了差不多一個小時之后,當兩艘外型凌厲、身形修長、拖著煙柱的江級清晰地出現在鐵牛幫眾人視野中時,他們不禁紛紛驚呼起來。

  兩艘江級上,各有兩個班的海軍陸戰隊員已經抵達了戰斗位置,取出火槍裝填了起來。艦橋頂部、后艦島頂部,都是視野不錯的射擊位置,在這個位置,他們能充分地感受到四周投來的注目禮,也相當享受這種感覺,畢竟有資格駐江級的都是好不容易選拔出來的精英啊!

  不過他們并沒掉以輕心,警惕地看著周圍的這些小船——雖然這看上去確實是船隊遇險了的樣子,但也不能排除是海盜布置的陷阱,還是慎重以對的好。還好,對方并未有出格的舉動,一直目送他們抵達了海岸附近。

  江級吃水極淺,又有機動力,并不畏懼淺灘,徑直向岸邊沖了過去。然后,她們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將船帆完全收起,卻依然繼續前行著,甚至還能拐出一道驚人的弧線,與岸平行,一前一后停在了黑水號旁邊。

  “這,這是怎么做到的?”這個驚人的動作差點把劉平行的眼睛給嚇得瞪出來,但隨即大大高興了起來,“管他呢,一定是海軍的新船,我們有救了!”

  果不其然,兩艘優雅的灰白大船剛停穩,船樓上的東海兵們就舉起了火槍,瞄準了岸上因他們的到來而吃驚的土人們。

  “自由射擊!”

  隨著船上的一聲怒吼,硝煙和槍響便從離岸不遠處傳了過來。

  東海軍的線膛槍的精準度遠超劉平行的那把鳥銃,不過畢竟是在搖晃的船上射擊,命中率不盡如人意,只在沙灘上揚起一片砂子,并未殺傷多少土人。土人們倒是被這種聲光效果給嚇住了,往岸上退了一點,但尚未完全潰退。

  “唉,可惜啊。”劉平行看到這個效果,不禁搖頭嘆氣。但不管怎么說,有了船堅槍利的援兵,總算是放下心來了。“咦?”

  令他有些意外的是,船上的東海兵打完一輪之后,片刻之后就打出了第二輪,然后就是第三輪……也不能說輪了,他們打完一槍擺弄一下,沒多久就能打下一槍,槍聲連成了一片,明明就沒多少人,卻打出了雨點般的效果!

  劉平行驚得目瞪口呆。這些年他也玩過不少火槍了,對用法很是熟悉,自然知道有一些能加快裝填的手段,但再怎么快也不至于這么快吧?這是什么妖術?

  但很快他就放棄了思考,轉而露出興奮的笑容:“好,就該這么打,打死那些蠻子!”

  正如他所說的,在這種疾風暴雨般的打擊下,土人們一下子倒斃了十幾人,其余人也完全被嚇住了,再也不敢逗留,嚎叫著向東方的林子里逃亡過去。

  鐵牛幫的險境終于解除了。

  “好!還是這槍爽利!”

  李佳兒上尉剛才一槍打空,緊接著從彈藥包中捻出一枚新子彈,左手托槍,右手扳開槍機右側的閉鎖扳手,將子彈塞進去,順手把扳手又按了回去,然后立刻抬槍上肩,瞄準一個落荒而逃的土人,“啪”的一聲把子彈射了出去。短暫的延遲后,那個土人便踉蹌了一下,向前撲倒在地上。

  在他身邊,他手下的其他陸戰隊員們也像他一樣,興奮地用手中的新槍傾瀉著子彈,這種暢快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

  艦長劉恒信順著桅桿爬到了艦橋樓頂上——艦橋所在的前艦島是個雙層結構,下層是炮艙,上層前半是指揮室,后半是高級軍官住所,其中前桅桿就從指揮室中穿過,如此必要的時候可以爬上去獲取更好的視野——先看了一眼土人落荒而逃的背影,又從地板上撿起了一枚銅底殼,掂著對李佳兒問道:“怎樣,這個‘真·隕星’的效果果然好?”

  李佳兒擦了擦臉上的灰,興奮地把手中的火槍舉了起來,說道:“太棒了!不客氣的說,如此一把槍,足以頂過去五把!”

  他手中這把長槍,乍看與尋常的隕星槍并無不同,但仔細一看,它的后膛段擊發部分比舊隕星要復雜不少——這是一把經過了后膛化改裝的隕星槍!

  相比舊式的前膛槍,從尾端裝填的后膛槍不但射速更快,還可以蹲姿或臥姿裝填,好處多多,是火器必然的發展方向。但后膛槍也有自己的問題,也就是開合式的機械結構很難完全密封,射擊時藥氣會從后膛泄露,輕則影響威力,重則灼傷射手。想使后膛槍實用化,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才行。

  歷史上,如同線膛槍一樣,后膛槍的概念出現得也并不晚。早在15世紀,就有后膛裝填的火槍的雛形出現了。彼時的后膛槍,更像是佛朗機炮的縮小版,同樣是母銃子銃的結構,也同樣有著嚴重漏氣的問題,威力低下不說,還容易傷到槍手自己,所以只是作為實驗品出現,偶爾被達官貴人作為收藏,從沒被正式列裝過。直到工業革命使得技術大進步,后膛槍才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19世紀中后期,列強們普遍認識到了后膛槍的價值,但手頭又有巨大的前裝槍存量,為了避免浪費,他們便紛紛對這些存貨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一種性能雖不盡如人意但也還能用的后膛槍,比如英國的施耐德步槍、法國的鼻煙盒步槍、美國的活門步槍等等。它們大多是在槍膛后端開孔,再附加一個上下或左右開合的閉鎖塊,擊發結構則大多沿用舊有的擊錘式。

  這種改裝方法簡單易行,正適合東海人的現狀,但也有些問題需要解決。改裝的閉鎖結構本身并不能很好的閉氣,需要配合當時已經誕生的金屬彈殼,才能保證足夠的閉氣效果,使得這種改裝有使用價值。

  實際上,19世紀下半葉,單兵槍械飛速進步,各類奇思妙想叢出不窮,但真正革命性的改進就一個:金屬彈殼。有了金屬彈殼,便可以在結構不復雜的情況下完成閉氣,從而可以設計出大威力、高初速、易裝填乃至可以連發的新型槍械。

  所以說,后膛化真正的挑戰不在槍上,而在彈上。所幸隨著東海工業的發展,這一難題也迎刃而解了。

  以東海商社的本事,生產全金屬彈殼尚有些困難,但生產短銅彈底的紙包彈還是沒問題的。有這個東西在,后膛化就很有可行性了。x32后膛裝填手槍及短銅底定裝彈成功經過實戰檢驗后,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漏氣問題,總裝備部對這種形式的的后膛槍有了信心,開始捉摸著把它應用在更多的武器上,成果不少,這把“真·隕星”就是其中之一。

  隕星的后膛化改造實際上并不復雜。它雖然是一把前膛槍,但槍管并非只是一端開孔的盲管,而是兩端都有孔的通管,只不過尾端有螺紋,旋上了一節藥室封閉了起來。這節藥室是個短盲管結構,側面有一個小傳火孔連接到火帽處,火帽擊發時產生的高能射流就是通過這個小孔進入藥室引燃火藥的。可想而知,火藥爆燃時自然也會對這個小孔產生壓力,時間長了就會使之膨脹,導致漏氣,所以這節藥室要常常更換,因此才設計成了便于更換的結構,也因此使得現在有了改造的余地。當然,把這說成是當初設計師的遠見也未嘗不可。

  既然有藥室存在,那只要把它取掉,再將槍管稍稍往前移動一點,就留出了一段在不變動槍機的條件下進行改裝的空間。設計師把舊式的藥室取掉傳火孔,又把后端削掉,就成了一段可以容納子彈的彈膛;在這個彈膛后面又設置一個簡單的上下開合的內含擊針的閉鎖塊,然后把擊錘稍改裝一下,一個簡陋的后膛槍就這么做成了。

  這個改裝方案雖然簡陋,但設計不可謂不精巧。閉鎖塊右側有一個與擊錘聯動的手柄,往后一扳,便可開啟閉鎖塊,同時也將擊錘扳到待擊位置了。之后,就可以將銅底紙殼彈塞入膛中,不用再額外裝填火帽,只需把手柄再往前一扳,“咔噠”一響卡到位,就完成了閉鎖。此時擊錘并不會跟著復位,而是仍處于蓄力待擊狀態,可以瞄準開槍了。扣動扳機后,擊錘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運動,不過原先要擊打的火帽就變成了閉鎖塊內部斜置的擊針,擊針受力向前猛沖,擊打銅彈底中央的底火,進而引燃火藥和硝化紙殼,完成發射,可以開始裝下一發了。再次開啟閉鎖塊時,聯動的抽殼鉤會把殘余的短彈底拉出來,稍膨脹的銅殼離膛時會發出“嘭”的一聲輕響,非常悅耳。

  這個改裝方案,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根本不需要對原槍做什么傷筋動骨的手術,只需要簡單加裝兩個不算很復雜的部件就行了。這對于有著近十萬隕星槍存量的東海軍來說有著莫大的好處,只需要不大的代價就能把它們全變成后膛槍,這個意義是再怎么吹噓也不為過的啊!

  相應的,這種簡單結構并不能很完善的閉氣,如果還是按照傳統辦法裝填彈頭火藥或者整裝紙包彈,燃氣一定會從接縫處噴涌而出,把槍手噴成一臉麻子。但是,由于金屬彈底的存在,擊發時膨脹堵住了后膛,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陷。實裝之后發現,雖然確實有一點漏氣,但卻漏得并不多,甚至還不如以前從傳火孔中漏得多,可以說反而是改良了。

  既然漏氣不是問題,那么在彈頭上的改良就賦予了它更好的性能。舊式擴張彈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為了有效擴張,必須選擇軟質的合金配比,這使得它不能承受太高的初速,否則鉛會大量殘留在膛線中;二是為了有效擴張,使用的火藥必須是爆發力強的速燃火藥,而這就限制了裝藥量,同時也會影響子彈在槍管中的后段加速。而后膛裝填的時候不需要使用擴張彈,可以直接使用合口的硬質鉛彈,這就解決了上面的兩個問題。

  改裝后,真·隕星使用粒度適當的火藥發射同樣25g重的彈頭,可以在后坐力不顯著增加的情況下使彈頭達到340m/s的初速,動能增加了30,同時不需擴張變形,彈道也更穩定。但也就到此為止了,再加大裝藥的話會有明顯的漏氣,得不償失,這種結構的火槍已經達到極限了。

  而真·隕星另一個不必說的優點就是顯著提升了射速,即使是一般士兵也可輕易達到每分鐘五發的射擊速度,是前膛槍正常射速的兩倍。當然,熟練槍手使用前膛槍也可達到這個射速,但他們換用后膛槍后更是可以打出每分鐘十發乃至更高的狂暴速度,簡直一人就能頂早期一個班了。除此之外,可以蹲姿和臥姿裝填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這意味著可以躲在掩體后面打黑槍,有了更多戰術選擇。

  所以說,相比當初扭扭捏捏才讓大會同意量產的隕星,新的真·隕星才是讓上下都滿意的武器,這才配得上“隕星”這個炫酷的名字!

  這次的北疆開拓特遣支隊,不但有蒸汽驅逐艦這種軍國利器,更是攜帶了一百支經過了最新后膛化改裝的真隕星槍,而現在初露鋒芒,就展現出了無比的威力!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