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683章 都好起來了 一

  1273年,7月1日,東海國,黃縣,龍口新城。

  伴隨著一陣吱嘎聲和金屬摩擦聲,一輛三輪自行車停在了龍口新城東南邊的一處大院門口。

  這是一輛從南邊賣過來的二手車,已經有些年頭了,設計在現在看來相當過時,傳動軸只連在一個后輪上,不扶著車把就會走歪。雖說如此,但好在當年用料夠足,現在它的主體結構依然結實,載上二三百斤貨都沒問題。這個載貨量和畜力車是沒法比,但勝在輕便靈活,不用費心準備草料伺候驢馬,使用成本很低,因此是很受歡迎的。反正一般人平時也沒那么多貨要拉,自行車說走就走可是太方便了。

  本來這類人力自行車只在南邊的中央市東海市一帶流行,畢竟只有那邊有良好的道路條件,但這些年來隨著各地基礎設施的改善,它們在外圍地區也越來越常見了。相關產業也形成了供銷兩旺的良好局面,金口市、東海市等老工業區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幾十家生產企業來,大大小小各類風格的車輛看得人眼花繚亂,也不知道最后能剩下多少。

  不但上游紅紅火火,下游也開發出了衍生應用,比如說“出租車”業務。在之前的大城市中早就有出租馬車的經營項目,但是馬車空間大、價貴,組團出游或是拉貨倒是不錯,可只坐一兩個人的話就很是浪費了,一般人也花銷不起。這種小規模出行的潛在需求其實是很不少的,只是一直得不到滿足,而人力出租車的出現很好地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白,不但在中央市等大城市紅紅火火,在各州縣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較好的城市也日漸普及。黃縣作為東海商社規劃的三大煤鐵復合體所在地之一,城市開發在二線之中屬于前列,自然也不例外。

  車座上穿著標志性的麻布上衣黑褲子的中年男人就是從事“出租車”業務的黃縣本地人之一。他叫高大業,家住新城不遠處的高家莊,每日清晨蹬著自己的車進城攬活,干到天黑才回家,相當辛苦。但這年頭對于不識字的苦漢子來說也沒什么工作是輕松的,這一行至少比起舊年間的苦勞要好上不少,而且收入實在是高多了。

  高大業右腳熟練地從橫梁上跨到左邊,跳了下來,然后走到后面,兩手一左一右輕松寫意地將兩大袋面粉抗在了肩上,順口對車斗里的兒子說道:“好了,進園吧!”

  小男孩歡呼雀躍地從車斗里爬了出來,朝前面的大院小跑過去。

  這個大院是一家幼兒園。這種機構在東海國并不少見,如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堆孩子,而賺錢的機會又多,經常有父母都在工作無暇照看的,于是幼兒園就應運而生了。

  當然這種幼兒園也別想有多正規,一般就是鄉鄰有閑的婦女們聚在一起,一邊看著自家的孩子,順便也收點小錢幫別家看顧一下。

  這一家也是差不多的情況,由一對老夫妻主辦,附近的家庭婦女平日沒事就帶著自家的孩子過來,讓孩子們自己玩,她們偶爾看顧一下,既熱鬧又省心,還能順便接點手工活貼補家用。現在就有十多名老少婦女三五成群地坐在院門口的樹蔭下,手里熟練地糊著紙盒或縫補衣物,嘴里更熟練地拉著家常,場面那叫一個熱鬧。

  園里的孩子們就在院里院外追逐打鬧嬉戲玩耍,經常有摔倒或者鬧起來吃了虧的,媽媽們一般都不會管這種小事,除非是鬧大了哭起來才罵罵咧咧過來訓斥一下。

  高大業父母早去,妻子前年又得病去世了,留下三個兒女由他獨自拉扯,可以說很辛苦了。其中大兒子和大女兒都上學了能自己照顧自己還好說,這個小兒子年紀太小,實在是沒辦法,只得在鄰近城里的地方找了這家幼兒園,每天進城的時候捎來托管,晚上再接回家里去。

  高家小子蹦蹦跳跳跑進了院子里,先在門口處摸了摸狗窩里剛出生的幾條小狗,又鉆進了孩子堆里玩耍起來了。婦女們對此熟視無睹,倒是有一名三十多歲的女性站起身來,朝高大業迎了過去,打招呼道:“高大哥,過來了啊。”

  高大業把右肩上的面粉稍微舉了一下,說道:“嗯,今天是面粉。這次是俺村里老王哥自己磨的,用的新風磨,勻得很。車斗里還有一籃子雞蛋,華妹子,你幫俺提一下吧。”

  他帶來的這些面粉雞蛋實際上就是兒子的“學費”。幼兒園每天要消耗不少糧食給孩子們做飯,而這邊臨近城里,糧菜都要去店里買,花銷不小。像高大業這樣用帶來的食材抵學費,園里省了錢,他在村里跟熟人采買也更便宜,兩相得益。

  旁邊這位華寡婦說來也是命途多舛,當年她男人死于礦難,留下她和剛出生的女兒勢單力薄,差點被族里吃了絕戶。所幸當初東海商社的人正在村里談新城征地的事,對此看不過去說了兩句,才保住了她的一點微薄財產。后來她在新城里輾轉做了幾份工,在商社辦的掃盲班里學了一點識字算術,現在在這家幼兒園里安頓了下來,平日做些記事算賬的活計,順便也把老板從城里接來的活派給主婦們。

  華寡婦小跑兩步,去三輪車里取了雞蛋,然后小心地跟了上來,陪著高大業往廚房的方向走去:“嗯正好,院里還有些紫菜,今天給娃兒們做蛋花湯喝。高大哥,等會兒你還要去城里吧?”

  “嗯,還得去賣腳力啊。對了,今天俺還是得晚點過來接孩子。這些日子好多廠子都在加班,工人們下班晚又有點錢,如今的小年輕都吃不得苦,稍累點就連兩里路都懶得走了非得坐車。現在天長,得趁這個機會多賺點才行啊。”

  “啊,那敢情好啊。高大哥,你要是干得太晚,回不去村里,俺可以給東家他們說一聲,讓你在院里住一晚,反正空屋是有的。”

  高大業高興地說道:“行嗎?那真是謝謝了啊。”

  這時他們已經走到了廚房里,見四下無人,高大業突然老臉一紅,猶豫了一會兒,便支支吾吾地說道:“妹子,嗯,那個,說起這住處的事,俺這么每天來來回回確實不怎么方便,是該在城里就近找個地方安頓下來了。之前俺去北邊的河壩小區看過了,那邊的小樓都是照著中央市的新式樣造的,雖然小了點,但有陽臺,還有單獨的茅廁……不是,城里人是33叫‘衛生間’的,挺好的。我這些年也攢點錢,差不多能買下一屋了,以后就住城里專心干這活了……”說到這里,他的黑臉也紅了,“等這事辦妥了,咱倆就把事辦了吧。”

  原來這兩人一來二去,不知道怎么就看對眼了。這年頭社會風氣本就沒有后來那么封閉,又有新思潮的影響,民間對這種續弦改嫁之類的事看得很開,兩人想要結合沒有什么觀念上的阻礙,倒是有些彩禮嫁妝等財產上的糾葛繞不過去——十年前大家都沒什么錢也沒那么多講究,但這幾年逐漸有了些積累,對此反而更看重了。尤其是黃縣這種大城市的周邊,不求男方家里多有錢,但至少有個安穩的住處吧?

  當然,高大業在村里也是有間舊屋的,但他年歲也不小了,覺得自己條件不好有些心虛,還好幾年下來攢了不少辛苦錢,足夠在新開發的小區里買一間新房——這是中央市傳來的新風尚,集中建設一片三四層的小樓,雖然舒適度不如傳統的平房,但用地少,在日漸升值的城市地塊性價比還算高,而且配套設施會更完備些,因此很受歡迎——這才提起勇氣正式求婚。

  如今的東海國仍處于巨大的發展機遇期之中,在新技術和新組織形式的加持下,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物資被生產出來,原本固化的社會階層開始流動,搭上這股風潮的人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處。高大業雖然只是個賣力氣的出租車夫,但在這風口上也獲得了一筆相比過去極為豐厚的收入,實現了階層的跨越。

  聽他這么把話挑明了,華寡婦也一下子臉紅了起來,捏著衣角害羞地說道:“高大哥,瞧你說的,咱像是那種挑挑揀揀的人么?俺是看中了你這人踏實,又不是看中什么房子……不過這樣也好,靠近城里總歸好安頓些,你去拉活也方便。那,那么,既然高大哥不嫌棄俺這個寡婦,那么,那么,俺就跟了你吧!俺,俺也沒娘家在世,不過俺東家老兩口對俺挺好的,要不俺去求求他們,讓他們給咱主持一下?”

  高大業那個高興啊,差點就要把華寡婦給抱起來,不過瞅著外面孩子們正熱鬧著呢,終究是沒敢下手。最后他還是興奮地說道:“好,好,是該叨嘮一下他們,改日俺再備了禮物親自上門提親。好啊,好啊,俺心里可算踏實了。妹子你放心,俺高大業絕對虧待不了你的!雖然要買房子手頭有點緊,不敢說辦多好的酒席,但俺在城里有不少同行熟人,等到時候都讓他們來捧場,一溜車子拉出去,保證讓你風風光光的!”

  華寡婦這下更扭捏了:“哎呀,真是勞動了……嘛,算了,熱鬧熱鬧也好。高大哥,俺聽說那小區上下樓可不是一個價,呵,俺也有點存款,等你拿去,添著買個一樓,你放車也方便。上半輩子咱都過得不咋地,但下半輩子咱倆相互依靠,日子肯定能好起來的哇!”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