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781章 維新

  華夏元年,5月10日,隆興府(南昌)。

  臨近夏至,隆興府的天氣已經火熱起來,商業氣氛也隨之火熱。贛江之上,船來船往,其中不乏一些高大的海船,載著江西盛產的糧食、礦物、瓷器等掛帆濟海。

  也有一艘掛著“汪記”旗幟的大海船并非順水入鄱陽湖,而是自北向南逆水行駛,緩慢地接近隆興府。

  眼看著太陽逐漸升起,氣溫越來越高,船東汪幼全在船艙里呆不住,上了船樓乘涼。

  江風徐徐,驅散了不少熱意,他看著兩岸農田漸漸退去,建筑和城市出現在眼前,感慨道:“一年過去,又是一番新氣象啊!”

  四年前兩宋內戰,緊接著元軍席卷湖北,江西士紳一度人心惶惶,不少人就此逃亡他處,連累市面也冷清了不少。但后來東海軍介入,文天祥又重整軍政,局勢就穩定了下來,經濟漸漸恢復。再后來又有不少湖北士紳逃亡過來,買田置產,甚至催生市面有了些興旺氣象。

  汪幼全本就是隆興府人,跟隨叔父汪然從事海貿,與東海國有密切關系。當初戰事一起,汪家人緊張得不行,干脆就帶著族人乘船出海,遷去了東海國居住。但畢竟故土難離,而且既有的商業線路也依賴江西的貨物和市場,等到戰局安穩,他家又遷回來一部分,重建商路。今日汪幼全回隆興府,倒不是遷回來居住,而是帶了一船貨物回來發售。

  又過了一陣子,隆興府城出現在了汪幼全眼前。

  隆興府本就是江西首府,位于贛江東岸,城周三十里,有十六城門,乃是天下間有數的大城,繁華不凡。有傳世名篇贊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不過汪記商船卻沒向東靠向隆興府,而是向右一拐,拐入了江西岸的玉帶河中。

  贛江西岸二十里外有名山“梅嶺”,這玉帶河就是發源于梅嶺之上,向東匯入贛江。此河水量不大且水流較急,通航能力不強,以往只用于灌溉沿岸農田,但如今卻修建了碼頭,沿岸也多了許多建筑,儼然一副新城鎮的氣象。

  商船在河口附近的港區停下,汪幼全抬頭看向港區內的一扇大牌坊,其上掛著一副精致的牌匾,上有中江制置使、江西安撫大使、團練使、龍圖閣學士文天祥親手寫就的四個鎏金大字:“其命維新”。

  牌坊之后,玉帶河兩岸,隨處可見高大的水車吱悠悠地轉,煙柱從工坊中間斷升起,小船在各坊棧橋間繁忙地運輸著物資——這儼然是一處新興的工業區!

  汪幼全嗅了嗅,感受到一股出了華夏國就很難聞到的煤煙味,不禁笑道:“有那味兒了。”

  四年前,文天祥在東海人支持下掌握了江南西路周邊的軍政大權,穩定局勢后,就開始對之前宋朝的分裂和慘敗進行反思,最終痛定思痛,決定效防東海制度,在江西施行改革,號曰“維新”。

  維新其一,是整頓財權,畢竟錢才是一切改革的動因和基礎。

  而這一點對于文天祥及他所效忠的臨安朝廷來說,面臨的困難尤為嚴峻。

  東西宋的分裂,除了破壞了宋朝的統治基礎,還使得通行多年的紙鈔體系徹底破產。這些年來,會子、關子等一系列紙鈔的流通,雖然不斷貶值掠奪了民間財富,但也在客觀上便利了交易、促進了商業發展。如今關子的信用完全崩潰,形同廢紙,民間無人接受,只能改用銅錢、銀元等貴金屬……可是市面上哪里有那么多貴金屬可用?

  最初江西經濟遭遇的冷清局面,與這場錢荒也有很大關系。

  所以文天祥想整頓財權,首先要恢復金融和經濟秩序——可他哪里懂這些?不光他不懂,他的中江制置司里也沒幾個懂的啊!

  但不懂不要緊,有人懂就行了。文天祥也沒有自己瞎搞,而是找了外援過來,請東海的各家銀行來江西設立支行,以銀元為基礎發行債券、銀行券,充足了市面上的通貨。江西本就是人杰地靈之所在,有了安穩的局勢、充足的通貨和對未來的信心后,經濟很快再次活躍起來。

  有了經濟基礎,就有改革的余地了。

  南宋故有地方財政機構“總領所”,設置在兩淮、湖廣等戰爭前線地區,各路財賦除了上繳臨安及留地方自用的部分,都移交至臨近的總領所,供應軍需。文天祥就自建了一個“中江總領所”,將他控制下的江西、淮南和半個江東等地的財賦都集中統籌處理。中江制置司與總領所并立之后,軍、政、財大權皆掌握于文天祥之手,形同割據,因此這兩個機構合起來又稱“文氏幕府”。

  此后他又進行了一系列稅制和財政改革。

  農業稅方面,能改革的不多,畢竟文天祥的幕府里大多數都是江西士紳豪強,連他自己也是,收田稅是維自己的新,很難下手。

  所以,他主要從商業稅入手。一是委托東海商社在江州鄱陽湖口建立稅關,對過往商船征稅。二是宣布鹽業專營,入湖的商船如攜帶了食鹽必須繳納重稅,同時又組建官營的鹽行從外部購入食鹽運回來發售。

  關稅鹽稅兩項相加,再算上多少能收到一些的田稅,使得他的總領所每年能獲得三百萬元的財政收入,比起過去算是相當充裕了。不僅如此,他還與各大銀行達成了一攬子協議,可以以關稅、鹽業兩項收入為抵押獲得貸款,額度充沛,隨用隨貸。

  有了財政支持后,就能做些事情了。

  維新其二,便是興辦工業。

  近年來東學南漸,許多南宋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了工業的重要性,而之前的戰爭更證明了這一點。文天祥耳聞目染,自然懂得,只是工業是個龐大的體系,不可能說興就興,但好在他也不求立刻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只求速成見效就行了。

  他所關注的重點是軍事工業,尤其是槍炮制造和造船業兩項。

  造船業方面,本來隆興府就有不弱的基礎,能夠制造強悍的大戰船,能從外部引入的改進不多——木頭的部分,華夏國造船業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鋼鐵的部分,又不賣給你,就算賣給你你也玩不轉。文天祥促使的,主要是增大規模、自主生產人力螺旋槳動力系統,并設計一款更適合內河戰場的平底厚殼戰船。

  而在槍炮制造方面,動作就比較大了。

  他請來東海工程師,在玉帶河上規劃了一片工業區,又使用銀行貸款從東海國購置了一批水力機械及建材,建設了一系列工坊——到這時候問題又來了,機器可以買,但運營工坊所需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去哪里買?

  文氏幕府中人幾乎全都是儒生出身,哪里有運營這么復雜一個工業體的能力?

  沒辦法,文天祥只能將各工坊分包給手下們,由他們各自募人組織生產,自己只抓核心部門——這么一來鬧出了不少亂子,但出乎意料的是個可行的辦法。

  東海商社出口給他們的機械都比較原始,生產率很低,但分工程度不高,對他們反倒是個優點。這些士紳豪強每人背后都有個大家族,族里總能找到幾個經商的,順著尋過去招募一些工匠、學徒過來,再偶爾聘請東海工程師過來指導指導,還真磕磕絆絆開起來了。

  最后這個“玉帶河工業區”,與其說是分工復雜、產業鏈長的真正工業區,不如說是許多家工坊的聚合體,每家工坊各自采購原料、打制器械,最后再賣給幕府。幕府只親自掌握一些核心部門,比如源頭的煉鐵和最后的質檢兩項。

  到現在,玉帶河兩岸已經集中了數千工匠,上萬學徒和雜工,年產前膛槍萬把以上。并且引入了華夏技術,具備了生產150mm巨炮的能力。

  維新其三,便是整編新軍。

  當初南宋朝廷建立的新軍編制到現在看來也不落伍,無需大改,問題在軍隊的歸屬權上。四年前,江西軍隊有邊居誼帶領的新軍、文天祥等士紳組織的團練軍和江西地方的舊式軍隊等等,編制和所屬關系都混亂無比。

  在文天祥組織下,幕府將這些軍隊去蕪存菁,又分成中江軍和州軍兩級。中江軍是幕府直屬軍隊,由各地優選兵將組成,幕府親自發軍餉,訓練充足,裝備較精良。而州軍是地方軍隊,由各州自募,訓練相對少一些,支出也少,主要負責保衛地方、維持治安,并為中江軍提供后備兵員。

  中江軍得編制結構仿照夏軍編成36個營,以步兵營為最多,每營下設四個線列步兵連和一個輕步兵連,又有若兵營、騎兵營、水兵營,總計約兩萬人。這一數量相比舊軍來說不算多,但是軍餉給得足,又要大量裝備槍炮戰艦,平時訓練又得不斷打槍放炮,可謂花錢如流水,總領所的財政收入大部分都用來養這支軍隊了。

  三管齊下,四年維新過后,文氏幕府的實力已經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

  天才一秒:wap.zanghai花txt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