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51章 道義之爭

  經過三天的短暫培訓,夏潯對自己的站位、走位,上朝的程序總算是掌握了,今天是他第一次隨朝伴駕。夏潯站在御座左側,按刀挺立,旁邊是一個十一二歲眉清目秀的小黃門執著拂塵。

  往常,文武百官上朝,根本不會注意那些武士和太監,但是這一次不同,他們已經知道楊旭做了御前三等帶刀侍衛,幾乎每一個上朝的人,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不管是哪一派系的人,都要著意地看他一眼。

  這些都是跺跺腳四方亂顫的大人物,任何一個都可以高高凌駕于夏潯之上,但是在這里,在金鸞殿上,卻只有一個權力核心,那就是朱元璋,站在他的旁邊,來自于其他人的威懾,似乎全不存在了。

  夏潯站的位置,大唐開國皇帝李淵也站過,當初他就是殿前侍衛牛千備身,非皇親國戚、功臣子弟不能擔任的角色。現在站在御座其余三角的三個侍衛,同樣都是皇親國戚,夏潯能得到這個位置,能站到最前邊來,只是因為朱元璋想要向臣子們示威。

  朱元璋正坐在龍椅上,很多時候,一些國事他會交給皇太孫去辦,再點評他批閱意見的得失,這是他在有意識地培養接班人,但是重大事件,他還要自己把握。今天要討論的就是一件大事關乎國運,必須由他來把握的大事。

  文武百官,勛卿國戚蹕集,皇帝升階,坐定,百官膜官,三呼萬歲,整齊劃一,剛勁有力。

  ※※※更※新※最※快※當※然※是※百※度※錦※衣※夜※行※吧※※※※

  虎已老邁,但威嚴猶在,朱元璋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蒼老的臉上仍然透著自信和主宰一切的堅毅。功臣宿將、元老勛舊、朝廷新貴,大明帝國的智囊和人才,這個偉大時代的精英們,全都匍匐在他的腳下,山呼萬歲,頂禮膜拜。

  他們站得很整齊,同樣給人一種眾志成城、氣壯山河的聲勢,可是經歷過這許多的夏潯站在這兒,看著控制著整個帝國的文武官員們,心中卻有一番完全不同以往的看法和解讀。

  官員們或直諫或逢迎,各人的見解、立場和利益,彼此的爭執、磨合與算計,還有帝國事務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以及朝廷里眾多官員與各個派系之間的分分合合、勾心斗角、逢場作戲,這是普天下最大的一座名利場、狩獵場,看著鳥語花香,實則危機四伏。

  今天朱元璋要親自臨朝聽政,是為了今年的科考案。

  今年二月,春闈會試,當時夏潯正在返回金陵的路上。到了三月,榜單出來,五十一名中舉考生全部是南方人,北方舉子為之大嘩,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白信偏袒南方人。北方籍的御史言官更是激憤彈劾,告考官貪污索賄,一時南北對立,滿城騷動。

  這樣的考試結果確實是前所未見,聞所未聞,朱元璋起了疑心,不免懷疑三名南方籍的主考官有徇私舞弊的可能。他是窮人出身,一生最恨的就是“貪污腐敗,營私舞弊”。

  為此,朱元璋特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等十二人重新取閱考卷,所有涉案官員全部禁足府中,聽候查緝結果,今日正是十二人調查小姐公開調查結果的日子。

  這十二人中,侍讀張信當初也是懷疑考官舞弊的官員,嚴叔載、董貫等人以博才多學著稱,周衡、黃章等人則以忠直敢言聞名,這些調查成員的選擇,真是做到了公平公正。

  今日的調查結果,朝野上下人人都在關注,天下舉子都在等待。北方舉子從三月中旬皇帝下旨重新閱卷調查,就一直壓抑著心中的怒火,一直等到今天,今天的調查結果,要么是一場甘霖,撲滅他們心中的火焰,要么促使他們爆發,帶動整個北方士族對朝廷的反抗,帶來難以估計的后果。

  今日早朝,人人都知道要議論這樁大事,其他但凡不是十分緊要的事情統統為之讓路,因此也沒有人不識相,弄些亂七八糟的事去請示皇帝,站班太監一聲“有事早奏,無事退朝”剛剛喊罷,侍講張信便出班站定,抱笏施禮:“臣張信,奉旨查春闈科考案,今日復旨。”

  朱元璋道:“卿奉旨重閱試卷,結果如何?”

  ※※※更※新※最※快※當※然※是※百※度※錦※衣※夜※行※吧※※※※

  張信又是一禮,把笏板往腰帶上一插,轉身自另一名復審官懷中取出幾份卷成筒兒的試卷,捧在手中,高高舉起,說道:“皇上,朝廷取試,只以文章定優劣,務求公道,以服天下,臣等一十二人,遵皇上旨意,仔細復審,特別留意北方舉子的試卷,經反復品鑒,找出這七份試卷,文章通順,韜略可行,堪稱北方舉子中之佼佼者,可以成為國家的人才,以其才華論,臣等以為可以中舉。”

  金鑾殿上一陣騷動,人人都想,哪怕只有一人可以中舉,都說明主考官循私偏袒了,皇上最恨官員循私枉法,何況此事已轟動天下,豈無嚴懲之理,怕不是又要血雨腥風,大肆殺戮了?

  朱元璋聽了卻是微微一蹙眉,心道:“才七個?本科取士五十一人,北人只占這么少的名額,如何令黃河以北半壁江山的百姓們歸心誠服?”

  不料張信緊接著一句話,差點把朱元璋閃一個大跟頭,張信把卷子交給了小內侍,又從另一位官員懷中抱出一摞考卷,說道:“皇上,這里還有七份試卷,是中榜的南方士子中最后七名的考卷,臣等將方才北方舉子的七份試卷,與這居于榜尾的南方舉子七份考卷逐一比照,發現南北考生成績實在相差懸殊。

  中榜者最末一名的文章,也遠遠高出北方學子中的佼佼者,皇上,開科取士當以文章定優劣,臣等深體萬歲之意,雖覺北方舉子那七篇文章所顯才華,其人亦可為朝廷所用,但朝廷取士名額有限,無視學籍,只依成績,臣等調查結果,前榜公平無私,不宜更改,今科應試的北方舉子,確該落榜。”

  這句話如平地一聲雷,把所有人都驚呆了。文武百官全未料到復審官員居然得出這么一個結論,朱元璋也是大出意外,怔了半晌才冷笑一聲,拈起案上一封奏章,怒道:“張卿真是公正言明,好會做戲!你帶人取閱試卷時,朕就收到密奏,說你與前任主考官劉三吾串通一氣,因你一向在朕身邊行走,朕還不信,想不到……果如其言!”

  朱元璋把御案一拍,真的怒了。

  這倒不是朱元璋見不遂己意,隨意尋個名頭擠兌張信,而是確實有人告發張信舞弊,告發者乃河南籍御史楊道,是北方籍的官員,北方籍官員因為這次科考對北方人的排擠,勾起了他們北方籍官員在朝堂上一向受南人排斥的積怨,已經快氣瘋了。

  一開始朱元璋并未想到張信不體察圣意,會做出如此結果,因此并未把這封舉報信放在心上,此時聽了張信的調查結果,怒氣勃發,不免便提起了這封舉報信。

  張信又驚又怒,連忙辯解道:“臣自奉旨審卷以來,與所有閱卷官均未與他人有任何接觸,且貢院內外防護森嚴,臣如何與劉三吾串通舞弊呢?”

  “皇上,這是蓄意污蔑!”

  一個白發蒼蒼的官員鼻息咻咻地跳了出來。這人須發潔白,已經七十八歲了,正是今科春闈主考官劉三吾。劉三吾是當代大儒,元朝時候曾任廣西提學使,大明立國后又做了明朝的官兒,建樹頗多。

  明王朝的科舉制度條例就是由他制訂的,明初的刑法《大誥》也是由他作序的,此外他還主編過《寰宇通志》,與汪睿、朱善三人并稱為“三老,為人慷慨,胸無城府,自號坦坦翁,可謂是人品才學俱佳的士林領袖。

  老劉慷慨激昂,怒氣沖沖道:“臣自受皇上斥責,禁足府中,不曾離開一步,如何與張信大人串通?北人不能上榜,非是我等舞弊,原因實則有三。”

  朱元璋冷冷地道:“原因為何,你且道來。”

  ※※※更※新※最※快※當※然※是※百※度※錦※衣※夜※行※吧※※※※

  劉三吾道:“其一,北方人先受金人統治百余年,又受元人統治百余年,金人、元人俱是蠻人,不興禮教,故而民間向學之風不盛,北方舉子文學根基不如南方人;

  二是窮,相比南方,北方人窮者居多,念不起書,求不起學,故而愈顯疲弱;

  三是北方人不熟悉科舉制度。帝都在金陵,南方舉子耳濡目染,對八股取士諸般要求規矩了如指掌,北人不解其竅,不習技巧,縱具真才實學,亦難寫出合乎標準的高分文章。”

  朱元璋氣笑了:“先生既知此情,為什么不特拔幾名北方士子,以鼓勵北人之心呢?”

  劉三吾答道:“臣為國取才,只以試卷文字優劣為標準,不以南人、北人為依據,不管其疲弱根由。”

  朱元璋拿這頭倔強的老驢沒辦法,只好緩和了語氣商量道:“先生,依朕之見,不妨在北人中擇優選上幾名,以安定人心,平息眾怒,不如……就把方才這七人增選入榜,如何?”

  劉三吾抱住“真理”不放,嗔目大喝道:“會試榜次已定,當選人名副其實,豈能更換?”

  朱元璋大怒道:“先生執意不換,其中豈無私情?”

  劉三吾不服,把脖子一梗,振聲道:“那就請皇上再派第三撥人去查,連老臣一起查,臣光明磊落,有何懼哉?”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