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029、恩里爾的回答

  歌烈親眼見到了尼采沖上天空挑戰神靈恩里爾那一幕,他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尼采好像早就知道他會去,故意等到他出現的那一刻才現身,就是想讓他看見,似是通過這一幕想告訴他什么。

  尼采也許是想印證什么重要的事情、尋求某種答案,但是這個瘋子沒有辦法將所印證的結果親口說出去,所以他需要一個旁觀者從中發現奧妙。尼采為什么會選擇歌烈?因為沒有其他人比歌烈更合適,他是唯一會出現在那里的大神術師。

  真的是恩里爾制造了這場大洪水嗎?這位神靈為什么要這樣做?歌烈帶著揮之不去的疑問來到敘亞神殿空蕩蕩的主廳中,向著恩里爾高大的神像跪下禱告:“偉大的神靈,偉大的恩里爾,請告訴我這位您的信奉者,這包圍城邦的洪水為何而來?都克鎮為何會消失?”

  禱告時,歌烈忽然有一種奇異的感覺,雙肩似有一種壓迫感,那大殿中央的神像仿佛活了過來、有了生命一般,正低頭注視著他。假如是今天之前,在神像的目光注視下歌烈只會覺得安寧與幸運,充滿榮耀感。但此刻卻大不一樣,他竟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恐懼,禱告時仍然握緊了法杖,暗中運轉所有的力量蓄勢待發。

  歌烈的法杖是用最上等的百年胡桃木芯制成,紋路整齊漂亮,長年握在手中已經有一層瑩潤的光澤。法杖前端鑲嵌著一枚大地之瞳,卻巧妙的被木紋包裹不見痕跡,它看上去有點像老者的手杖,但異常的高貴精致。

  “我的神殿祭司、我虔誠的信徒,你為何在禱告時運轉力量,難道對我有敵意嗎?”

  歌烈的腦海中突然傳來一個雷鳴般的聲音,是恩里爾在說話!歌烈低下頭,跪在那里匍匐于地,顯得恭謹異常,但是手并沒有松開法杖。他在靈魂中向著這個聲音說道:“恩里爾,我的眾神之神,是您摧毀了都克鎮嗎?是您讓洪水包圍了敘亞城嗎?我只想知道答案。”

  “是洪水摧毀了都克鎮,是大雨帶來了洪水,是從海洋吹來暖濕的風與亞述高原盤旋的氣流交匯導致了大雨,是我的神力讓高原的氣流盤旋,是我的憤怒指引了云端的雷電。”神靈回答了他的問題,聲音威嚴而平淡,幾乎不帶任何感情。

  這答案似乎另有深意,歌烈沉默了片刻,不知在苦苦思索著什么,最終卻嘆了一口氣道:“洪水已經來到敘亞城下,神靈啊,我取出了城中所有的神石布下了一座大陣。如果您能夠保全這座城池,讓席卷敘亞城邦的災難退去,我將它們全部作為給您的獻祭。”

  恩里爾的聲音流露出一絲嘲笑:“獻祭?這里是供奉我的神殿,而我可曾在神殿中取過任何財富?以進獻我之名接受人們的獻祭,不是都由你們這些神官與祭司享用?多么可笑啊!此時你想起了獻祭,難道認為神靈可以用人間的財富收買嗎?”

  歌烈恭敬的答道:“偉大的恩里爾,這并不是收買而是祈求。如果洪水不可避免的要摧毀敘亞城,那么這座神術大陣將會成為守護城墻最后的力量。這不是在對抗神靈,而是在保護這里向神靈進獻的人們,是萬千人的信念,不論這洪水從何而來。”

  敘亞城中沒有人清楚歌烈取出所有的神石環列在城墻上布成神術陣的用意,這樣一座大陣理論上的威力沒有人能夠完全發動,哪怕集中城中所有的神術師都不行。但歌烈只要求將神術陣布成,僅僅能夠激發所有的神石與神術陣融為一體。

  他這是在賭,賭恩里爾也無法強行攝走神石!

  在洪水淹沒的都克鎮上方,歌烈看見有很多神石被奇異的力量攝上了云端,猜測神靈可能在借助神石施展強大的神術。這種神術的力量是如此龐然,以至于一次可能需要很多的神石來輔助或彌補。

  敘亞城邦是哈梯王國最重要的神石產地,神殿中歷年窖藏的神石很多,城邦財政部的金庫里還有屬于王國的賦稅收入,歌烈全拿出來了。他企圖和神靈談判,假如神靈的力量可以立刻讓洪水退去,那么這些神石就讓神靈收走吧。

  如果不能的話,神術大陣不僅能保護城墻,處于被激發狀態的神石也不能被他人的法力奪走,哪怕是神靈也做不到這一點。神石可以鑲嵌法杖,擊敗一個神術師可以奪走他的法杖,但兩人以神術相斗時,一位神術師卻不可能直接攝走另一位神術師法杖上的神石,它與神術師的力量是一體的。

  恩里爾突然沉默了,歌烈匍匐在地靜靜的等待,良久之后才聽見神靈的聲音又響起,帶著笑聲回蕩在虛空中:“可憐的祭司,不知你將如何面對心中的信仰?你不理解神靈,這里的人們崇敬與膜拜我,我不會取走城墻上的那些神石,那是整個城邦多年蓄積的財富。如果我這么做了,所有的人都會怨恨與遠離我,你想讓我自行摧毀神殿的尊嚴嗎?”

  “可是都克鎮呢?沒有人在洪水中幸存!”歌烈在靈魂中吶喊道。

  “洪水是我對敘亞城邦的賜福!我將聽見萬眾的歡呼,我的神殿將涌入潮水一般前來表示感激的信徒,不久之后你就會明白這一切的。……至于都克鎮,你是想問我為什么沒有在洪水中拯救他們嗎?我為什么要救他們?……真是可笑,我居然向你這位凡人解釋這種無聊的問題!”

  恩里爾的聲音說了一番話,同時歌烈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條信息,包含著種種聲音與畫面,那是都克鎮上發生的一連串悲劇。

  “祭司,你看見了嗎?他們已經背棄了守護神的諭示,穆蕓女神已經沒有理由再保留那里,所以我將重新賜福于那片土地。洪水是我的賜福,但人們不能只要求享受神靈的賜福,我沒有必要在洪水中挽救罪惡的人。”恩里爾的聲音再度響起,似是無法抗拒的判決。

  歌烈驀然良久,掙扎著又問了一句:“可是整個都克鎮都被摧毀了,一定有人無辜。”

  恩里爾的聲音變得輕蔑起來:“當罪惡蔓延到每一個角落,洪水不會分辨有誰無辜,我沒必要在洪水中拯救罪惡,也沒必要救起你所謂的無辜者。在我眼中,他們同屬于都克鎮一族,已經背棄了神諭的保護。

  凡人短短的一生都將迎來死亡,無非是以哪一種方式。不要忘了他們都是都克鎮的一員,每個人都有背負的責任,他們應該責怨族人帶來的災難,也要責怨自己又做了什么來挽回?既然最終無法挽回,那么覆滅的就是一整條船。”

  神靈的話不太好理解,恩里爾竟說洪水是他的賜福,而都克鎮不值得在災難中被挽救。歌烈終于抬起頭問道:“偉大的神靈,這洪水是您帶來的嗎?”

  恩里爾冷冷道:“我不會再回答這種愚蠢無知的問題!”

  歌烈又問道:“那么敘亞城的命運又會如何?”

  恩里爾:“這要問你、問你們自己!”說完這句話他便再無聲息。歌烈感覺到那被神像注視的壓迫感消失了——這位神靈已經走了。

  歌烈在神殿中沉默許久,仔細回味著神靈所說的話,又在細細回想尼采沖向天空的那一幕,琢磨著在洪水中所見的每一個細節。尼采想告訴他什么呢?恩里爾又是什么意思呢?他獨自冥想了一夜,當遠方的天邊露出一線微光時,恍然明白了一些。

  恩里爾只是發動了一場大雨,就歌烈親眼所見,可能只是使用了最簡單的空氣神術而已,卻包含了近乎無邊無際的神力。恩里爾用神力改變了亞述高原盤旋的氣流方向,使之與海洋上吹來暖濕的風相沖擊,從而引發了連續的暴雨。

  云端上的神靈操縱的僅僅是狂風和閃電,當高空氣流交鋒形成自然的漩渦時,已經不需要他再使用神力,這場暴雨會直接下到結束為止。想阻止大雨,將比發動它要耗費更巨大的神力。恩里爾只是發動,并無意耗費更大的力量去阻止。

  寂靜的神殿里,歌烈的身體在戰栗,就像生病了一般,看上去似乎很冷,可臉色卻脹得通紅。身為敘亞城邦恩里爾神殿的首席祭司、在神靈面前發下誓言的大神術師,面對這一切,他只能有三種選擇——

  一是虔誠宣揚恩里爾的神跡,心中毫不猶豫相信神靈所說,這是對敘亞城邦的賜福、洗去都克鎮的罪惡。恩里爾將災難描述為賜福究竟是指什么,歌烈已經推測出一些端倪。如果這樣的話,歌烈還是以前的歌烈,并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可是他忘不了老瘋子沖上天空的情景,那一幕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他的靈魂里。

  二是背棄恩里爾。這有悖于他的誓言與信仰,當信念動搖之后,神術成就恐怕也會受到重大的打擊,甚至可能會失去力量。

  三是最難做到的,他要平靜理智的看待這一切,回顧自己這一生與所遇其他人的種種經歷,心靈不亂達到一種更高的超脫境地。歌烈莫名想起了神術典籍上的記載,神術師要獲得最終的九級成就,所面臨的最后一道考驗他一直無法理解,難道就是這種含義嗎?這太難了,簡直會將靈魂吞沒!

  沒人清楚歌烈這一夜在神殿中是怎樣渡過的,他又如何向神靈禱告?天亮之后當他走出神殿時,人們發現這位尊貴的大神術師帶著難以形容的憔悴感,眼神中還潛藏著深邃的無奈。

  “神靈已有諭示,這是城邦所面臨的考驗,洪水過后將有福祉。但是否能迎來那福祉,全在我們自己。莫問神靈賜予了什么,跟我上城墻去抵御這洪水吧,這是我們的抗爭!”歌烈對所有人都如此說,然后手持法杖登上了城樓。

  當歌烈再次來到城墻上時,大水已經淹沒城墻兩人多高了,還在緩緩的上漲。向外望去茫茫一片異常干凈,敘亞城就像洪水中被城墻保護的巨大孤舟。城墻看上去很堅固,但城外的水比城內的地面要高,它會承受越來越巨大的側壓,這干旱地帶修建的城墻畢竟不是堤壩。

  墻體薄弱處可能承受不了這種壓力,而且隨著水浸泡的時間越來越長、水位造成的壓力落差越來越大,城墻有些地段會被泡得軟松、出現塌方或泄漏。這時神術大陣發揮了作用,將整圈城墻連成了一體,要么全部崩塌、要么就完整的堅持到最后。

  歌烈緩緩的繞著城邦行走,法杖中的大地之瞳激發神力,用最簡單也是最有用的土元素神術加固著每一段城墻。他暫時什么別的都不去想、也不可能去想,只能思考兩件事:洪水最終上漲的高度是否會漫過城墻的最低處、在力量耗盡之前洪水能否退去?

  這位大神術師幾天幾夜沒有休息,繞城而行緩緩的腳步始終沒有停下,一臉肅穆而虔誠的神情,但眼中總似有晶瑩的光在閃動,不時仰望著東邊的天空。

  在歌烈遙望的東方,幼底河谷一帶的深山高原上,穴居野人的部落里,一位“神靈”也在放聲痛哭。他當然不是恩里爾那樣真正的神靈,卻被這個部落視作“神靈的使者”,有人干脆敬稱他為“阿蒙神”。

  慟哭聲從那個燃燒著火堆的大山洞里傳出來,族長林克與族人們面面相覷,誰也不敢過去打擾。只有薛定諤蹲在洞口處,用一種帶著憐憫的奇異目光注視著阿蒙。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