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第1124章窘迫的軍轉民企業第1124章窘迫的軍轉民企業 紅星鍛造廠,位于平原市平城區紅星鎮。....
平原市一共轄有兩個區,平城區是市委市政府駐在地,以前所謂的“首縣”。平城區雖然是市轄區,但轄地面積并不小,有將近八百平方公里,由原先的縣級平原市整體并轉過來,未曾分拆。兩年前,平原市委市政府曾經向省里和國務院遞交報告,要將平城區一分為二,市區專門發展工商業,郊區和農村地帶,則以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為主。
應該說,平原市這個報告,也不是全無道理,很多城市行政區劃的增加,用的就是這個理由。城市的財力有限,好鋼用在刀刃上,集中財力物力,建設好城區,再反過去拉動郊區和農村的經濟發展,貌似是很不錯的思路。
這是臺面上的理由。
至于臺下的理由,那就更加人人心知肚明了。新增一個縣級行政區劃,得增加多少干部?這可都是主要領導手里的資源啊,不愁沒人上門來求神拜佛。
官場有句俗話,叫“要想富,先修路。”
民間也有句俗話,叫“要想富,動干部。”
增加干部編制,比動干部的“效益”更高,風險卻要低得多。
這也是行政區劃一年比一年增加,干部編制一年比一年多的主要原因。
不過平原市這個報告,最終沒有批下來。但照劉偉鴻的估計,只要平原市的領導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將報告一而再再而三地遞上去,總有獲得批準的一天。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紅星鎮離平原市區大約有十六七公里的路程,都是水泥公路,路況一般。三臺小車,奔馳在前往紅星鎮的道路之上。第一臺車,是銀白色的凌志,就是省國資辦孫昌平主任的配車,第二臺車,則是黑色的桑塔納,七成新。劉偉鴻與李強坐在后排。第三臺車上坐著平原市國資辦的張主任。
這已經是督察局的同志到達平原之后的第三天。昨天幾乎是開了一天的會議。平原市委市政府,舉行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座談會,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四套班子的主要負責人都參加了,督察局和省國資辦的同志,自然也是要參加的。賀競強代表平原市政府,向督察局和省國資辦的同志們,通報了平原市近兩年來,國企改制工作的基本情況,客氣地請督察局和省國資辦的領導和同志們加以批評指正。//
其實劉偉鴻覺得,沒必要搞這么大規模的座談會。督察局的工作職責非常的明確,就是督察國企改制情況,與其他工作不搭界,市政府市長和分管副市長,最多再加上分管改制的副書記參加這個座談會就足夠了,連市委書記都不一定要與會。
但陳劍做出了這樣的安排,劉偉鴻自也不好表示異議。地方上的同志,就是這樣的,非常的看重“級別”。似乎任何一個工作,只有市委書記一把手親自參與了,才算是有足夠的重視。尤其在接待方面,這一點更是要緊。劉偉鴻和孫昌平都到了,第一天開會,陳劍就不來,豈不是刻意怠慢貴客嗎?陳劍才不至于如此不通人情世故。
孫昌平即興發表了講話,對平原市國企改制工作,給予了“模糊”的肯定。說是即興講話,其實也是對著稿子念的,作古正經,一絲不茍。估計為了這個稿子,孫昌平花費了不少的神思。
平原市的情況復雜啊。
既不能過分肯定,也不能過分否定。過分肯定了,那劉偉鴻干嘛來了?沒事找事?過分否定了,賀競強臉上須不好看。
最終只能是含糊其辭,糊弄過去。
劉偉鴻沒怎么發言,只是說剛到平原,調研工作尚未開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劉局長這個話,聽上去中規中矩,實則暗藏玄機,聽得好些人心里頭暗暗高興。
劉家二少就是劉家二少,性格果然犀利,連最基本的形式主義都不愿意搞。這話在不少人聽來,其實就是沖著賀競強去的。
你賀大少與平原市政府,自夸自贊,咱劉二少可不奉陪。
等我調查過后再說吧。
下午,又開了較小規模的溝通會,主要是確定督察局和省國資辦的同志,在平原市調研期間,地方黨委政府,應該給予什么樣的后勤支援。
陳劍提出來,由平原市國資辦的同志為主,陪同督察局和省國資辦的同志進行調研,調研期間,市里面調撥給督察局五臺小車,五名司機,隨時待命,由督察局的同志自由支配。
至于省國資辦,倒是沒必要配車了,孫昌平帶了三臺車過來,“自給自足”。
劉偉鴻并未反對。
看得出來,孫昌平略略有點失望。他原以為劉偉鴻會有不同意見,要求督察局進行獨立調研。說白了,督察局和劉偉鴻此來,名義上是調研,實際上是調查。小道消息說,有人實名舉報了賀競強,要調查清楚真相,當然是獨立調查比較好。如此一來,孫昌平便能以此為借口,將自己摘出來,置身事外。
他是真的一點都不愿意摻和進去。
不料劉局長卻沒有反對,似乎在劉偉鴻內心,也希望有人陪同。
畢竟調查賀競強這位正宗豪門子弟,紅三代杰出人物,頗犯忌諱,劉偉鴻也不愿意落下話柄,硬要拉他孫昌平下水了。
咱們督察局的調研,可是堂堂正正的,不但有平原市的同志陪同,還有省國資辦的領導陪同,公開透明,沒有暗箱操作。
萬一調查結果對賀競強不利,劉偉鴻就等于直接與賀競強對上了,這官司真打起來,劉二少也需要一些“旁證”,以便減輕自己的壓力。
這些世家子弟,敢于踏上政壇,就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會議開過,今天一大早,督察局的同志們,便兵分五路,各自奔赴自己的目的地,開始了調研工作。劉偉鴻今天的目的地,就是紅星鍛造廠。
在平原市近半年內賣掉的十幾家國營企業之中,紅星鍛造廠規模最大,也最有特色。
紅星鍛造廠,顧名思義,原先是一家軍工企業,以前主要是生產鍛造裝甲車輛的外殼,擁有一千多職工,建于三十多年前,五六十年代,大三線工程的產物,但已處于大三線工程的邊緣地帶,在同類軍工廠中,規模談不上多大,技術也談不上多先進,自建成之日起,便有點“雞肋”之意。
計劃經濟時代,紅星鍛造廠是百分之百的鐵飯碗,旱澇保收,直屬兵器工業部,與地方沒有多少瓜葛。但改革開放開始沒多久,紅星鍛造廠就基本沒有了軍工訂單,只能改為生產民用產品。但由軍工生產向民用生產轉變,當真談何容易。
大三線建設,當時的主旨思想是防戰爭,防空襲,大部分工廠都建在偏僻的山區,選址的首要一條,就是在工廠的周邊地帶,要有利于修建防空陣地。所以很多的工廠,實際上就是建在山溝溝里,兩邊的山嶺,就是構筑防空陣地的天然屏障。
紅星鍛造廠亦不例外。
這樣的工廠,從領導到工人,多年以來,一直都呆在窮鄉僻壤,對于外界的接觸,少之又少,主要信息來源,基本靠報紙和上級文件上獲得。忽然轉行,大多數人都頓感茫然,不知道要生產什么才好。
此種情形,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困擾著幾乎所有軍工企業的領導人。據劉偉鴻所知,遼北省著名的一家飛機制造企業,生產殲五殲六戰機的主力軍工廠,眼下就在生產縫紉機上的零配件。
不是縫紉機整機,而是零配件。
飛機制造廠的境況,尚且如此窘迫,紅星鍛造廠無論在交通便利,工廠規模,技術力量之上,都難以望其項背,軍轉民之后,情況之困難,可想而知。
前幾年,紅星鍛造廠直接劃撥地方,完全退出了軍工企業的行列,歸屬平原市管轄,行政架構倒是沒變,還是正縣團級。
根據目前的資料來看,紅星鍛造廠這幾年一直都在虧損,地方財政年年都要予以補貼,平原市接下了一個燙手的大山芋。
賀競強出任平原代市長,針對國企改制工作的第一刀,便砍在紅星鍛造廠頭上。也沒有搞什么優化組合,直接就賣掉了。細論起來,也不是整體賣掉,而是資源重組。從越中那邊,引進了一個頗有實力的私企老板,與紅星鍛造廠合作,紅星鍛造廠作價兩千萬,并入私企,平原市政府是股東,持有合并后新公司股份的百分之四十九,私企老板則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掌握控股權。
紅星鍛造廠的全體職工,一次性下崗,優化組合,競聘上崗。
與制革廠的情形,倒是如出一轍。
平原市已經賣掉的十幾家國企,有好幾家都是采用類似的合作方式。
作為老牌軍工企業,紅星鍛造廠的職工是意見最大的,告狀信也最多。鑒于紅星鍛造廠的規模和改制工作造成的巨大影響,劉偉鴻決定親自去紅星鍛造廠了解實際情況。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保密的——劉偉東轉交給劉偉鴻的三封實名舉報信,其中一封,便來自紅星鍛造廠,而且舉報者就是紅星鍛造廠的原廠長段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