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75章 登基稱帝,與世皆敵

  登基大典,不能含糊,劉元昭讓人重新修葺了一下汗帳,并且將汗帳周邊的貴族居住的房屋全部都清掉了,周邊空了大片。

  劉元昭當即就決定把這周邊修建成一個圓形廣場,在廣場的中央,他讓工匠打造了一個自己的雕塑,底座就有一米五高,加上一個三米高人像雕塑,整座雕塑高達四米五,遠遠的就能看見。

  劉元昭雖然殺死了林丹汗,但是也讓全城帶了三天的白綾,后面就都換成了紅花。

  而且劉元昭還讓各個千戶準備最好的勇士參加那達慕大會。在他登基那天,就召開那達慕大會。

  從四月下旬開始籌備的大典,一直到五月中旬才籌備完畢,因為此事十分重要,姜文遠等文官不得不從青海跑來歸化城。

  他們查閱了元朝,明朝,蒙古三朝的皇帝登基大典,提供給劉元昭選擇。

  劉元昭搖頭道“單獨選其中一朝都不可取,我們最終是要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所以在這些表現形式上,我們既要保留蒙古特色,也要有漢族特色。

  這樣表明,我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蒙古汗國,而是一個聯合起來的蒙古汗國,要體現出我海納百川的胸襟。”

  按照劉元昭的指示,姜文遠他們一群半吊子不得不絞盡頭腦的去融合幾個朝代的登基大典。

  首先劉元昭提出了國旗與國歌,這是一個新興國家的標志。

  國旗顏色整體為紅,右邊有三分之一為藍色,左上角為日月合成一個黃色圓圈,旁邊有許多星星,一個星星代表一個民族。此為中華民族旗。

  至于國歌,劉元昭也只能自己弄了,別人都沒什么經驗。

  最后弄出了一首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矢勤矢勇,必信必忠,同心同德,貫徹始終。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曲調則以秦風為主,開頭加了蒙古的呼麥。

  五月二十日,登基大典開始。

  劉元昭是直接騎馬從城外開始進來,接受牧民的貢品,當然劉元昭只是在馬上示意,貢品由周邊的侍者接納。

  而劉元昭在甲胄鮮明的錦衣衛緹騎的簇擁下,緩緩前行。

  到了廣場上,百姓齊呼萬歲,劉元昭下馬,向前走去,接過放置在雕塑上的云盤。

  高聳人云的承露盤,古人迷信,認為服用仙露可以延年益壽,所以造盤承接。

  隨后,隊伍繼續前行,走入內城,即大汗居住的皇城。

  進入里面,早已經有準備好的御馬,隊伍再度騎馬前行,一直到大殿——承天殿前,再度接過云盤喝了一點。

  隨后他換上一套孝服,在成吉思汗以及三皇五帝和神靈的牌位前禱告。

  到了吉時,鐘鼓齊鳴,劉元昭穿的是新制的皇帝袞服(過于倉促,并沒有很奢華)。

  根據《明史·禮志》上的記載,皇帝戴的冕有十二旅玉藻、長度及肩。

  所謂玉藻,指的是用五彩絲條作為垂繩,每條垂繩要貫穿著玉珠。

  袞服上要刺繡十二種圖案,有日、月、星、龍、山、火等。

  除了內外衣,還有蔽膝、裳、大帶等配件。

  劉元昭禱告時,文武官員們身著禮服,由鴻肪寺的官員引導,走過水橋,進入大汗皇宮,站在午門外的廣場上。

  然后,他們分成文武兩列,文官跪在御道東邊,武官跪在御道西邊,靜靜等待著劉元昭禱告完畢。

  皇帝結束了禱告,走進承天殿就座之后,文武百官才按照官職的高低依次進入。

  錦衣衛鳴鞭,將軍卷簾后,鴻臚寺官員高喊行禮,官員們就開始行五拜三叩頭的大禮。

  然后,鴻臚寺官員要奏請頒詔,得到允許后,翰林官員將詔書給鴻臚寺官員。

  鴻肪寺官員捧著詔書一路經過承天門、水橋,到達午門,放入早已準備好的云輿內,然后由云蓋導引,送到承天門,宣讀詔書。

  詔書是劉元昭自己寫的大白話。

  我劉元昭,華夏帝國第一任皇帝,曉諭天下臣民,自夏商周以來,草原各族與中原各族人民的廝殺從未停止。

  原因很簡單,就是大家吃不飽才去搶。

  但是,我可以改變這個情況,我們都是同一片天地下生活著,血脈已經相融,沒必要再自相殘殺。

  各族人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天下大同。朝廷官員要為人民服務,時刻關心治下百姓民生,要貼近群眾生活,政策方針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帝國法律對所有人都是平等對待,法律執行,公平公正公開,保護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對于背叛帝國利益和百姓利益的人,絕不姑息。

  希望天下百姓官員,齊心協力,共建家園。

  劉元昭用大白話寫了圣旨,并且派人向所有的牧民宣讀,不僅僅是察哈爾部,還有多羅土蠻部,韃靼土默特部以及那些臣服的蒙古小部落。

  百姓們歡呼雀躍,但是有些官員們以及一些蒙古貴族十分不滿。

  劉元昭沒有直接回應,而是先展開了閱兵大典。

  首先出場的就是步兵營,劉進喜領導的,步兵中的精銳。

  他們展示了鴛鴦陣,隨后展示燧發槍,震天雷,虎蹲炮等熱兵器,強大的火力讓很多人閉上了嘴。

  隨后是重步兵的展示,堅硬的盔甲可以擋住鳥銃射擊的子彈,蒙古射手射出的重箭,以及騎兵的劈砍,可謂刀槍不入。

  隨后就是騎兵營的展示,從傳統的騎射,到熱武器的展示,無不讓人驚奇。

  隨后出場的是坦克營,鋼鐵戰車一出現,就讓蒙古人嘖嘖稱奇,強大的防護力,以及猛烈的火力讓人看著就膽寒。

  最后是炮兵出場,有著數百步甚至一兩里遠的精準打擊,萬全震懾住了所有觀禮的人,一座山頭萬全被打的面目全非,土質都松了許多,讓這座山頭都變矮了。

  觀禮的使者們感覺,劉元昭的實力很強,單獨的一個部落,無人是劉元昭的一合之敵。

  劉元昭稱帝,卻是與世皆敵。

  土謝圖汗部第一個向劉元昭宣戰,他不承認劉元昭的帝位,不認可劉元昭統領察哈爾部。

  他只承認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為蒙古大汗。

  恰在這時,準噶爾部的首領巴圖爾琿臺吉匯合和碩特部的鄂齊爾圖汗與劉元昭宣戰。

  同時期,漠南蒙古諸部對劉元昭宣戰,皇太極也是宣戰,崇禎也是斥責劉元昭為反賊,與劉元昭決裂。

  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包圍圈,四周都是敵人。

  不過在劉元昭看來也就是雷聲大雨點小,漠南蒙古諸部剛和他劉元昭血戰一場,根本不會出兵。

  皇太極在與劉元昭一戰之后退回遼東,開始休養生息,因為沒能達到預期目標,皇太極開始進行內政革新。

  他覺得自己輸在文化上,劉元昭為漢人,知道的東西多,所以他決心鼓勵族內子弟學習漢文化。

  他已認識到發展文教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說不能認為不讀書不會誤事。

  規定從天聰六年(1632年)起,凡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歲以上,俱令讀書。

  他派人丈量土地,將“各處余地”歸公,發給民戶耕種,不許旗主、貴族再立莊田。

  又把原來每13名壯丁編為一莊改為每8名壯丁編為一莊,“其余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并下令編審壯丁,解放部分奴婢為編民。

  這些措施,使滿族貴族的特權受到一定制約,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他極力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

  至于明朝自己還因為剿匪一事忙碌,國內災情不斷,也是無力出兵北上。

  可見劉元昭東邊的敵人只是搖旗吶喊,不足為懼。

  真正有威脅的是西邊的土謝圖汗部、準噶爾部和和碩特部。

  如今劉元昭身在歸化城,手中兵力有三萬多,而歸德城那邊有兵力兩萬多。

  他覺得巴圖爾琿臺吉這邊勞師遠征,他可以防守哈密衛,以逸待勞,不足為懼。

  而他自己將領兵北上,與土謝圖汗決戰,先解決掉喀爾喀蒙古三部之一。

  喀爾喀蒙古前身即是韃靼,15世紀末葉,元太祖15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統一東部蒙古后,將漠南、漠北原來各不相屬的大小領地合并為6個萬戶,分為左右兩翼。

  喀爾喀萬戶屬左翼,共十二部。

  內五部居喀爾喀河以東,巴圖孟克封授第五子阿爾楚博羅特。

  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賚爾琿。

  巴圖孟克死后,內五部逐漸南徙,清初編旗,屬內札薩克旗(即內蒙古)。

  格埒森扎留居故地,仍號所部為喀爾喀,轄地逐漸擴大,據有漠北地區,清末以來逐漸成為外蒙古。

  隨后就變成了喀爾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車臣汗。

  札薩克圖汗是察哈爾的大汗,也就是林丹汗的祖輩。

  劉元昭決定先統一喀爾喀蒙古,然后西進拿下衛拉特(瓦剌),進而攻打和碩特部蒙古和準噶爾部。

  拿下這一片蒙古,劉元昭就可以全力向東進軍了。

閱讀明末奪天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