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丁香花的香氣,天終于到來。
北國紫色浸透枝頭雪的五月里,工大儼然已成為一座丁香之城。走在花樹間,讓人仿佛置于一片花的海洋。
所有的樹木,草皮都換上了綠裝,一片生機勃勃。
從主樓前的大門,一直到新樓樓前,一路上張掛著各種各樣的條幅。led技術全球研討會,就要舉行了。
隨著會議舉辦期的臨近,學校里愈發的鬧了起來,幾個相關院系全面動員,為會議做著準備工作。
這個會議是這個時代少有的國際技術會議。
這種細分領域的技術研討會,往往級別并不高。事實也是如此,每年led技術相關的科研機構和公司,都會定期在三月舉行年會,會議的原定地點是在紐約。
這些年,由于led相關領域的突破不多,參加的人和機構也越來越少,會議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小,很有種向發燒友會議轉化的趨勢。
但是隨著兩篇論文的橫空出世,沉寂已久的led產業界,徹底沸騰了起來。led大規模的應用,行業的天,終于來臨。
會議的改期,和改地點,不但沒有降低會議的影響力,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逐增強。
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幾家公司紛紛發布了自己的藍光及白光led的產品及應用。
藍光及白光相關產品的密集發布,帶給了led產業的更多曝光量,這種曝光,反過來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
這些注意力,有些來自金融市場。一些投資及投機資本,準備沖進這個被新開辟出來的市場,挖掘第一桶金。
不少led企業就準備趁著這股東風,借機上市。可銳就準備把自己的上市計劃提前到91年底,而不是原來歷史上的93年。
自然,在資本被吸引過來的同時,一些潛在競爭對手,也在躍躍試,準備沖進這個新的藍海,分一杯羹。
所以,這個本應該是led行業內部的會議,其影響力,反而逐擴大。
報名來參會的人,也是越來越多。這個普通的技術會議,已經開始有了點年度盛會的感覺了。led這個半導體行業的小分支,慢慢有了與主流分支相抗衡的趨勢。
很快的,這個會議,僅僅從海外報名參加的人員,就超過了一百人。
即使在后世,如果一個地方或者大學,舉辦的國際技術會議,只要能夠吸引20名國際友人,都算是不小的會議了。而且這種國際友人里,華人面孔還要占大多數。
這次的會議,更為難得的是,參會的人員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不再僅僅是以技術人員為主。更多的企業高管,投資經理,出現在與會人員的名單上。
這些公開的信息,反饋到了東道主這里。與這些信息相對應的,這個會議也就被愈發的重視了起來。
會議還沒有開始,就有了諾大知名度。
led產業年會,邏輯上只是一個行業內人士,交換科技成果的地方。國內方面,有資格參與,或者說有興趣參與的人和企業都很少。但是今年的況有了些變化。
一大批企業和學校,都收到了來自工大和光電科研的邀請信。但邀請信的發出方,并不是邀請他們參加led科技大會。而是參加《1991年led設備展覽會》。
所以,這段時間,有不少來自國內的客人,不管是來自學術界,還是企業界,也都紛紛動,向著北國前進。
光電科研,作為這次會議的協辦方,也在積極做著準備工作。這種準備是從錢,物,人等多方面進行的。
錢的方面,光電科研為這次會議也算是大出血,捐款20萬給學校作為經費,學校在會議期間的的各種費用及花銷。
物的方面,這次會議的另一個主角,led大屏正在緊張的最后調試中,在工大主樓廣場前的一個角落,拉起了一個帷幕。
led彩色大屏已經樹起來并運行一段時間了。但由于led燈珠,都是實驗室小批次制造,參與生產的工人和學生,都是邊學習,邊成長,再加上大家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所以最終的產品質量根本無法保證。
這幾天的運行,實際也是在做最后的時效測試,很多壞掉的led需要撤換。好在隨著連續的通電測試,需要更換的比例,已經開始大幅度降低,估計很快就會到達可以演示的水平。
成永興對這種產品質量問題十分頭痛,他沒有過大工業生產的質量控制經驗,面對這種問題,也沒有什么好辦法。
光電系統里,根本就沒有人有過這方面的相關經驗。就連王青山這位借調過來的總師,也沒有過這種經驗。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進。
好在王志武,王教授的二兒子已經答應他,很快就會加盟光電集團,重點負責led車間的生產和質量問題。
其實王志武也沒有任何半導體生產經驗,但他已經是成永興能夠找到的最好人選了。在冰城,根本就找不到有相關經驗的人。王志武不管怎么說,在電子類企業,負責車間生產,算是粘了一點邊。
等這次大會結束后,光電科研就會面臨一次重新梳理工作。手工作坊式的做法,已經不再適應越來越龐雜的產品體系。如果再以這種形態運行下去,也許收到的訂單越多,離死亡也就越加靠近。
光電科研的生產和科研活動,都停了下來,全力備戰這次大會。
成永興與駱薇凝和她的美女小組一起,一直忙著大屏的最后調試工作,這是光電科研這段時間的重中之重。
如果能夠在大會開幕的這幾天里,把led大屏徹底亮相,就是最大的成功!幾百萬元做一個世界級的,十分值得。
led小組的其它成員們,馮言,嚴亮,葉靜,袁帥等人,則在準備著各自的論文和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