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432章 光電集團

  在冰城,《光電設備》已經不復十幾個人的小團隊模樣。

  在過去的一個月時間里,《光電設備》快速兼并了兩家機械廠和一家設備廠。人員已經膨脹到接近600人,甚至超過了科儀本部的規模。

  由于三角債的大爆發,城市的管理者現在處于一種焦頭爛額的地步。三角債的規模愈演愈烈,最后不得不驚動鐵腕人物,親自坐鎮東三省解決問題。

  可能沒有人知道,這次的三角債雖然很快就會緩解,但兩年后,它還會卷土重來。第二次的三角債,直接就導致了下崗潮。

  在這個時間點,任何能幫助管理者減輕負擔的方法,都是他們愿意嘗試的。

  冰城此時的企業,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各企業的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無線電廠,從第一,排到第八。機械廠,藥廠都是如此。

  一座城市的市場與資源有限,根本無法解決行業級別的生存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光電就有了非常大的選擇余地。

  這三家企業之所以入選,其核心原因就是地點。

  這幾家企業,都位于學校的南部,從二舍向南,走路25分鐘。不遠也不近,這個地址,與led馬上要建成的新廠房離得很近。

  這些中小型企業,素質都差不多。由于最艱難的時刻還沒有真正開始,三家企業的體系都是建制完整,戰斗力基本健在。

  幾家工廠的銀行債務,被光電設備整體繼承了下來。并購應該支付的款項,也不需要立即支付。所以,從短期來看,這次的企業兼并,成本并不大。

  如果考慮到企業的地皮,屬于免費贈送,這實際上是一筆賺錢的買賣。

  現在的國營企業員工,收入雖然不高,但還有一份驕傲存在。并不是什么人來兼并都是能夠成功的。

  光電設備雖然沒有外資牌子那么響,但是工大附屬企業的屬性,也給了這些工廠職工一絲安全感和安慰作用。

  另外,光電系的高工資,高獎金,還有分房等福利政策,也在這次的合并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由于距離的緣故,這幾家企業的職工,對于光電系的待遇,非常清楚。有少數職工,甚至已經通過個人關系,提前加入到了led大屏公司。

  這幾家企業,比起以前兼并的街道企業,檔次高了不少。他們的管理層和技術隊伍,也就有了一定的利用價值。

  三家的技術力量被集中在一起,并入了光電設備的設計團隊。

  而這些企業的底層管理體系,基本維持現狀。三家工廠,形成了《光電設備》的三個加工車間的局面,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能力。

  至于幾家企業的廠級班子,則由led公司進行集中培訓。培訓之后再另行分配。將來作為光電系各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后備。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這幾家工廠的設備,利用價值不高。升級工廠設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科儀管理團隊的整體加入,徹底解決了光電設備的整合問題。

  王青山并不是個管理型人員。隨著奉天科儀的加盟,更加合適的人選,實際是老廠長,劉民學。但他還在考慮中。

  這里有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異地管理。科儀畢竟地處奉天,而光電設備總部則在冰城,很難兩者兼顧。

  隨著光電科儀的加盟,另一個問題擺在了大家的眼前,那就是光電系的各設備廠家資源的整合問題。

  與光電系有關系的企業,除了光電設備,光電科儀以外,還有兩家。

  《精密光機》,光刻機也是這次lcd產線的重要核心設備。隨著全彩工程的全部展開,光電再次增資(燒錢),已經獲得《精密光機》6成的股份,成了光機的第一大股東。

  《工大激光》與與科儀一樣,光電以技術及市場資源入股,成了激光公司的股東之一。

  《工大激光》的股權關系相對比較簡單。無形資產的問題,只要幾個股東之間認可就可以了。另外光電也無意對激光公司進行控股。最終結果,光電科研得到了三成的股權。

  激光公司雖然在lcd項目以及光電的戰略里,重要性不大,但它很有可能是這幾家公司里,最先股票上市的公司。

  它的盤子不大,利潤不錯,很適合現在并不大的a股市場。

  激光公司的幾個專利產品,逐漸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打開了局面。

  尤其是它的微水刀切割機,這個在led領域沒有被認同的設備,迅速在珠寶,醫療、航空、航天等高精密器件切割加工領域,站穩了腳跟。國內,國際上的訂單,蜂擁而來。

  唯一可惜的是,在目前的股票市場里,法人股,以及全流通,遙遙無期。

  光電系,現在形成了控股三家設備公司,參股一家的局面。為了更好的統籌管理,這四家公司又進行了一次整合。

  幾家設備公司的股權,從《光電科研》轉移到了《光電設備》手里。這樣光電設備就成了幾家設備公司的上級公司。通過這次改變,幾家設備公司整合為一個整體,在一個戰略下協同工作。

  《光電設備》終于脫胎換骨,她與巨大高科(led),全彩科技(lcd),一起,形成了光電集團的三駕馬車。

  光電集團的架構,就此成形。

  經過這一輪的大擴張,以及公司架構調整,光電總部再次恢復成了只有兩個人的光桿狀態。張燕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行政管理團隊,分別加入了全彩以及光電設備體系,成為了兩家子公司的骨架。

  張燕面臨第三次重建光電總部的任務了。

  不過隨著幾家子公司的正規化,她也就不需要到處救火。前段時間,光電設備的三次兼并行動,就是她帶人去完成的。

  作為光電科研公司的副總,她以后更多的會是以母公司的身份,行使監督職責,而不是陷入日常的工作中。

  不過通過這段時間的工作,成永興發現張燕有一個很奇怪的特質。那就是無論做什么事情,不管會不會,她都不打怵。

  做事情也許做不到最好,但結果往往可以接受。

  這次兼并三家中小型國營企業,沒有發生一起,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奇跡。

  請記住本書域名:

  筆趣閣手機版:m.cc148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