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6章 憶苦思甜

  襄平市距離濱城市300公里,當時火車時速還是比較慢的,而且沿途火車站很多,大小都要停車,所以大約七個小時多一點才能到達。

  不像后世,公路越來越發達,長短途客車比比皆是,火車站的一些小站點也就相繼取消,火車也就逐漸提速。

  當時車次也不多。

  白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趟,晚上至早上倒是有四五趟。

  陳志道:“上午這班車趕不上了,只好坐下午車,晚上到濱城,好好休息,明早去省服。”

  “好的。”

  陳志并沒有通知技術廠長和技術科長,因為通過上兩次事情,他明顯感覺技術科長劉婧對楊可有抵觸情緒。

  但他又有些不放心,畢竟楊可才22歲,剛來上班,沒出過遠門。

  “我讓供銷科的同志陪你去吧。”

  一個人出去多自由,而且楊可想借這次機會,去看看大妹妹楊蘭。所以不想再帶著一個累贅,再說陪他的人也幫不上什么忙,弄不好還幫倒忙。

  “廠長,你放心吧,我去過濱城,沒事的。”

  陳志并不完全相信楊可的話,畢竟濱城在東北的最南端,距離襄平300公里,小屁孩跑那去干什么。

  “你那里有親戚?”

  “我妹妹去年考上濱城醫學院,我去過幾次,所以還是比較熟悉的。”

  其實,在楊可的記憶里,上一世他只是送妹妹上大學去過,再沒有去過,所以對濱城并不熟悉。

  但作為重生的他,還是對濱城比較了解的,所以真假摻半地回答。

  “那我倒是放心了。”

  陳志寫好介紹信,遞給楊可,道:“你去財務支點錢,然后就回家準備吧。”

  服裝分廠雖然隸屬經編總廠,但對外經營還是獨立核算的。所以不需要通過總廠財務科,要是資金數額巨大的話,那就要通過總廠了。

  來到財務科,財務科長已經接到廠長電話,讓楊可寫一個借條,然后遞給楊可二十張大團結。

  在楊可的記憶里,10元面值的大團結是第三套RMB,馬上就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因為第四套已經陸續發行,而且面值增加了50元、100元兩種。

  楊可掂量著大團結,這要是1965年版的話,現在一張的價格應該在400元以上。

  回到整理車間,把寫好的兩首詩交給王霞,并把事情說了一遍。王霞笑道:“這是什么時候寫的?”

  “早上來的時候。”

  “以后你有事的話,就不用寫了。”

  “那哪兒成,你不讓我剪線頭,我再不寫點東西,工友們會有說辭的。再說了,我寫這些東西很輕松的,提筆就來,所以必須完成你交給我的任務。”

  王霞也就不再說什么,除了叮囑注意安全外,還特地問了一句:“昨天打架是不是又擁捂趙紅?”

  擁誤=因為。

  楊可與王霞這兩個多月的相處,相互都非常信任,而且王霞一直把楊可當孩子看待,所以也就沒有隱瞞,一五一十地說了。

  “趙紅配不上你,別因為她耽誤你前程。”王霞直截了當地說道。

  “王姨,我都沒往那上面想。”

  “嗯,這還差不多,將來你處對象,我可得把關。”

  “好的。”

  楊可騎上二八大自行車,來到站前,看完車次,買了一張11點50分開車的車次,然后回家。

  他有自己的考量,坐下午的火車,得半夜到濱城,沒睡幾個小時,就得起來。

  最主要的是得白白花一夜的住宿費。

  如果坐午夜12點以后的車,就相當于出差一天,補助也是按照一天結算。

  所以買了午夜前的火車票,這樣補助費就算是兩天的了,而且還有夜補。

  這可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這就是經常出差的供銷員外快的主要來源之一。

  楊可在街上吃了一碗冷面,然后回到家里,已經是中午了,躺在偏廈子里閉目養神。

  七月中下旬,雖然不是最熱的天氣,但也是盛夏的開始,中午溫度一般都達到了30度。

  偏廈子屬于廂房,不是南北通透。房蓋本來就低,而且非常薄,不像老房子的棚頂是人字架,有很大空間,可以緩解、消化太陽照射的熱量。所以悶熱異常。

  楊可躺了十多分鐘,便受不了了,于是出來,到西屋躺著,思考著去省服的事情,以及出現的各種可能。

  此前李炳焱讓他看的資料,早已熟記,再次回憶一下,看看有什么疑點,好一次解決。

  想著想著便睡著了。

  醒來時已經下午4點,楊可起來洗了把臉,準備做飯。

  打開柜門一看,大米已經沒有了,白面也只剩下一斤左右。倒是高粱米、苞米面和大碴子倒是挺多。

  大碴子=大顆玉米粒,比高粱米粒大。

  楊可不僅嘆氣,看來又得憶苦思甜,吃粗糧了。

  當時城市居民吃的是定量供應糧,是在國有糧站購買,不僅要用錢,還需要相應的糧票。

  學生(中學生以上)每人每月35斤,成人則是38斤,家庭婦女28斤。

  其中大米4斤,白面10斤,其他的全是粗糧。

  豆油更少的可憐了,每人每月3兩!

  但在楊可的記憶里,81年就能私下里買到細糧、豬肉、雞蛋等,但也得有錢有票不是。所以一般家庭還是得吃很多粗糧。

  對于一個大小伙子來說,根本吃不飽。所以不論大人小孩大多都很瘦,想胖都胖不起來。

  也正因為如此,當時人們買豬肉都要買肥的,越肥越好,可是偏偏那個時候的豬就是不肥。

  因為,當時的豬吃的野菜和豆餅參雜在一起的飼料。而且也沒有后世生產的豬飼料。

  豆餅形狀是直徑80厘米,厚度7厘米左右的圓盤,所以叫豆餅。是大豆榨油后剩下的殘渣。

  當回事豆油都很少,豆餅也就更少了,所以豬也很少能吃到用豆餅拌的飼料。

  豬肥肉并不是買回來吃的,而是㸆油。

  㸆油=煉油。

  煉出來的油就是豬油,也叫葷油。

  剩下的油梭子脆香,可以炒菜,也可以包包子等等。

  油梭子=油渣。

  而買豬肉也是需要肉票的。

  ---------------------------

  PS:求收藏,求推薦,謝謝書友支持。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