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171,意外驚喜

  這種狀況隨著外商對大陸了解的更加深入,而逐漸轉變,加工費也越來越低了,后來的服裝廠要想多盈利,就得靠產量了。

  還有一點就是,楊可對產量的計算方法是按照自己革新的產量計算的,產量自然比目前廠家的平均產量高出一截,所以加工費也就降下來了。

  而李炳焱還是按照常規算法,所以加工費會比楊可心目中的價位要高。

  楊可認可這個價位,李炳焱也非常滿意,這樣的話就給公司節省10萬元,那么自己也會得到公司獎勵的,而且還會有升職、加薪的機會。

  接下來兩人開始研究規格和款式的問題。

  普通工作服都大同小異,李炳焱生產的工作服就是普通工作服。

  楊可曾仔細看過,與自家庫存的工作服差不多,所以才打起賣工作服的主意。如果相差懸殊,或者是特殊行業的工作服,那楊可也不會張羅這事。

  二人仔細對比了一下,再次確認后,最終得出結論,不需要修改,然后寫出了一個具體方案。

  李炳焱直接電話香港總公司,詳細說明情況,然后就是漫長的等待。

  由此可見,這票單子很緊急,不然李炳焱不會這樣。

  李炳焱也有自己的打算,如果成行更好;不行的話,也別耽誤自己的時間,還是要抓緊時間尋找廠家合作的。

  中午,李炳焱點餐,二人在房間里隨便吃了一點。

  直到下午2點,香港總公司那邊才發來傳真。按照李炳焱提供的工藝執行,并且在10萬套的基礎上,追加了5萬套。

  這真是意外的驚喜,上天賜給的禮物,二人狂喜。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么與省服溝通了,因為當時工廠沒有自主出口權,必須經過省服。

  這個問題非常好解決,一切按照程序走,省服只是賺取外匯和一部分傭金而已。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按照單子的正常單耗進行加工。

  因為工作服不像時裝,而是為了活動需要,比普通服裝肥大一些,所以單耗很高,一套工作服需要的面料高達3.30米。

  楊可知道這個單耗,自己還能降低一些,但他不能跟李炳焱說,如果說了,李炳焱肯定得要求降低單耗,降低單耗的結果就是價格隨之降低,降低一毛錢的話就是1萬元!

  10萬套工裝服的面料就是33萬米,15萬套那就是近50萬米面料。

  雖然先期采購資金由港商分期支付。但最終庫存那些還是得由服裝廠這邊承擔。這個問題也好解決,因為是自家的事,就沒必要跟李炳焱說了。

  兩人又研究了一下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感覺沒有漏洞,便定了攻守同盟。

  此時已經四點多鐘,李炳焱給馮麗打完一個電話,二人直奔省服。

  李炳焱與馮麗重新談合同。

  馮麗冰雪聰明,本著兩個原則,一,按照程序走,不準違法違規;二,省服傭金不能少了,其他的都好說。

  于是很快重新簽訂了合同。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

  李炳焱得把購買前期10萬套工作服面料的資金打到省服賬戶,這筆資金先由服裝二廠墊付,等服裝二廠拿到紡織廠開具的發票后,省服再把這筆資金打到服裝二廠的賬戶上。

  簽完合同,李炳焱開心極了,要請二人吃飯。

  楊可道:“這票單子做完,我請二位吃大餐。”

  三人又聊了一些細節問題,楊可與二人告辭,直奔火車站,連夜趕回襄平城。

  周三一大早,楊可并沒有進車間,而是直接來到陳志辦公室匯報情況。

  陳志聽后驚喜萬分,隨后皺眉道:“我和紡織廠領導不熟悉。即便熟悉,紡織廠根本不可能再開一個33萬米的發票。如果開了的話,他們怎么入賬,這不是違法嗎。”

  楊可道:“這事兒就得徐樞記出面了,而且不違法。我們現在就去找徐樞記。”

  二人來到徐樞記辦公室,楊可又詳細地說了一遍經過,最后道:“萬事俱備,只欠發票。徐樞記您必須把這個發票開來啊。”

  徐樞記看著楊可,笑道:“我不信你沒有主意,先說說你的想法,如果成行,我可以嘗試著去辦。”

  “徐樞記,主輔料總共16元,輔料無非就是紐扣、線等物,加起來不到2毛錢。當時的價格是10元,現在15元多一點。

  也就是說,我們欠紡織廠的錢是:10萬乘以10元,也就是100萬元。

  剩下的50多萬元是我們的純利潤。

  您可以要求他們把先前的賬做在這里面,賬面上就平衡了。他們又多賣出50萬元的貨,我們白得50萬元的面料。雙贏啊,我想他們肯定不會無視這50萬元吧。”

  徐樞記沉思無語。

  楊可繼續道:“這并不違法,這十萬套的面料錢,只不過是我們先墊付的。

  我們現在與紡織廠簽一個賒賬的合同,紡織廠只需再出具發票、并把合同一起給省服。

  省服得到發票和合同,便會把資金打入紡織廠的賬戶,紡織廠扣下他們應得的100萬元面料款,再給我們50萬元的面料就可以了。

  這些都是很好操作的。”

  其實,就這10萬套工作服而言,最倒霉的是紡織廠。

  當初因為單子大,服裝二廠沒有資金,局領導出面協調,紡織廠才供給服裝二廠面料,合同明確規定,產品出庫一個月后付清面料款。

  但是,訂購工作服的是一家大企業,因為人事調動等等原因,最后不要這批貨了。

  于是服裝二廠損失的是加工費。紡織廠損失的面料。

  服裝二廠多次派人去那家大企業商談,但均無功而返。

  紡織廠自然不干,經常到紡織局找說法,紡織局領導也換屆,把新的領導弄的也頭大,只好兩邊安撫。

  最近實在沒法子,決定起訴那家大企業,但一打聽,那家大企業連年虧損,即便勝訴,也要不回來錢,無非是用一些陳舊設備頂賬。

  這些設備到了紡織廠就是廢鐵,所以起訴的事情也就擱淺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