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46章 盛世已至,有人未歸

  陳陽有問必答,幾乎是將十多年來,與老頭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告訴了他們。

  他們聽得很認真。

  聽完之后,久久沒有說話。

  陳陽問道:“師叔,這些年,師傅都沒有去找過你們嗎?”

  今空搖頭:“沒有。”

  “哦。”陳陽很想問,為什么不去找?

  今空是白云觀的住持,按理說,師傅身為道士,不應該不知道。

  如果知道,怎么不去呢?

  他更好奇,師傅和師叔,為什么會分開?

  如果從自己入道觀那年開始算起,分開至少有十七年。

  而且他猜測,分開的時間,很可能不止十七年。

  今文問道:“師兄沒和你提起過我們?”

  陳陽搖頭。

  兩人對視一眼,今文道:“既然他沒提起,那就算了吧。”

  “師兄埋在哪里?我們去祭拜一下。”

  “就在后面的竹林,我帶師叔過去。”

  從后院出來,恰好遇見滿載而歸的玄玉和玄真。

  玄真此刻已經沒有了方才的淡然。

  生吃了一顆西紅柿之后,他終于明白玄玉所謂的“好吃”,究竟是什么樣的好吃了。

  陳陽看著半個菜籃子的菜,也不心痛了。

  都是自家人,敞開肚皮吃吧。

  玄玉問:“師傅,你們去哪里?”

  “去給你師叔燒炷香。”

  “哦,我們也去。”

  “你們先回去,我們和你師叔聊會兒天。”

  今文擺擺手,向著竹林走去。

  來到墳前,兩人不禁被這座氣派的陰墳吸引了。

  今文沿著陰墳走了一圈,又看看四周的山勢,嘖嘖道:“師兄選的這處地方,風水極好。”

  “玄陽,你先回去吧,我們和你師父說會兒話。”

  “哦,好,那我先回去做菜。”

  老一輩的事情,他就不參合了。

  兩位師叔雖然年紀大了,但腿腳靈活,有功夫在身,陳陽倒是不擔心他們。

  今文望著陳陽的背影,問道:“你覺得這孩子怎么樣?”

  “很好的一個孩子,不說別的,就說這墓。換一個人,能這么用心?”

  “這孩子是招人喜歡,比玄玉年紀小,卻比他穩重,也沒有玄真那么陰……”

  “會說話嗎?玄真那是聰明,再說了,他那是對外人,對自家人可不這樣。上次玄玉被觀里的人欺負,不都是玄真沖上去出頭的嗎?”

  “我沒說這樣不好,我這是夸他。”

  “有你這么夸的?”

  “行了行了,不和你爭。”今文皺了下眉:“師兄沒和他說起我們,我們這次過來,會不會不太好?”

  “有什么不好的?你不說我不說,玄玉玄真他們也能藏得住?師兄他就是怕麻煩,怕給玄陽添麻煩。”

  “唉…”今空一聲長嘆:“師兄他忙碌了一輩子,都替別人著想,卻從來不想著自己。”

  “數一數,已經八十一年了,閉上眼睛,我都還記得師兄臨走時說的話。”

  今文也沉默,兩個人跪在墳前,點燃了香,點燃了紙錢。

  回憶一點點漫上心頭。

  道觀里。

  陳陽走進廚房,玄真在燒柴,玄玉在做菜。

一個鍋煮  飯,一個鍋炒菜。

  陳陽搬個小馬扎坐在邊上:“玄玉…”

  “還不改口?”玄玉似笑非笑道:“師弟。”

  “…講究這么多干什么,喊你一聲師兄能長塊肉?”

  “你管我,我就想聽你喊,快點,喊一聲聽聽。”

  “邊兒去。”陳陽沒搭理他,挪到玄真身旁:“玄真,我師傅和你師傅他們,真的是同門師兄弟嗎?”

  “是。”

  “那你知不知道,他們為什么分開啊?”

  玄真問:“你師父沒和你說起過?”

  “沒。”

  “師伯估計是不想提起,畢竟那些事情對師伯來說,的確不是什么好的回憶。”

  玄真塞了一根柴,眉頭不自覺的緊皺起來。

  似是在醞釀情緒,過了半晌,說道:“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侵華,我國境內滿目瘡痍,民不聊生。這些事情,你知道的吧?”

  陳陽點頭:“知道。”

  “那你知不知道,有一句話叫‘亂世下山救世,盛世閉關修行’?這句話,說的就是我們這些修道的道士。”

  玄玉這時插嘴道:“還有句話呢,亂世封山避世,盛世開山迎香火。知道說的是誰嗎?”

  玄真皺皺眉:“這話自己說說就行了,別在師傅師叔面前提。而且也不是所有和尚都這樣,當年也不少高僧下山,別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哼!”玄玉用力炒了一下鍋里的菜:“我沒一棒子打死,純粹看不慣。不說別人,就說師祖和師伯,抗日的時候,師祖帶著師伯下山去殺鬼子,以醫濟天下。那時候怎么沒見著和尚?”

  “殺鬼子?”陳陽怔怔的問:“我師傅,他殺過鬼子?”

  “很奇怪嗎?”

  玄玉道:“41年,棋盤陀道觀的李圓通道長,率全部道人下山抗日救人,協助八路軍運送情報。”

  “你知道吧?活下來的宋學義和葛振林就是被李道長發現救下來的。”

  “可惜43年的時候,日軍攻上狼牙山,棋盤陀道觀被焚毀,道人盡皆被殺,李道長因送情報不在山上才幸免于難。”

  “師傅以前說過,以前道門輝煌的時候,人們稱我們為‘隱仙’。每逢亂世,總有道人下山匡扶正義。”

  “不求名,也不求利,我們是道士,也是國人。國有難,焉能袖手旁觀?”

  陳陽問:“我師傅他……”

  “師伯只是泱泱華夏抗日救人中的其中一個道士,抗日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人們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將每一個人都記住,但他們的付出,永遠不會被忘記。”

  玄真手里捏著一根柴火棍,目光復雜。

  “那年華夏大地狼煙四起,師祖帶著年齡最大的師伯下山,要救民于水火,只留下了師傅和今文師叔看守山門。”

  “師傅那個時候只有十歲,今文師叔也才九歲。師祖離開的時候,師傅問他:師傅,你們什么時候回來啊?”

  玄真學著小孩子的口氣,似乎把自己都說笑了。

  下一秒,卻是變成了苦笑:“師祖告訴他:盛世便回。”

  陳陽的腦海里,出現了一幅畫面。

  兩個年幼的小道士,站在殘破的道觀門前,望著門外背劍的師傅和師兄,眼中流露著不舍。

  時間一天天過去,兩個小道士長大了,時常看著山下那條師傅和師兄走過的路。

  盛世已至,卻有人未回。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