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二章 護羌校尉

  趙普在此事上稍有疏忽,但盧植心中其實一直都有一個較好的人選。

  “先生以為傅燮為護羌中郎將如何?”盧植問道。

  傅燮出身北地郡傅氏,傅氏世代一直都是涼州本地的士族門庭。

  只不過涼州本地的世家大族相比山東一帶的名門,發跡年代稍晚,北地郡傅氏的始祖源自前漢開國功臣傅寬。

  傅寬初為秦末魏國五大夫,統領騎兵。在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后,跟隨劉邦攻取關中,封為共德君。

  楚漢之爭時,擔任右騎將,屢建功勛,曾帶兵攻打項羽,輔佐韓信滅齊。

  漢高帝定都長安后,封為陽陵侯,位于開國功臣表第十位,遷齊國相,輔佐齊王劉肥。在任期間陳豨叛亂,因平叛有功,遷代國相,輔佐代王劉恒,帶兵駐守漢朝邊郡。

  傅寬就是在擔任代國國相的時候,開始長居北地郡,甚至將籍貫由碭郡橫陽(今河南省商丘縣)遷徙至北地郡靈州。

  在傅寬之后,北地郡傅氏還出過傅介子這樣的名臣。

  此人在后世得到了詩圣杜甫的盛贊,“愿見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書郎!”。

  傅介子是為傅寬曾孫,元鳳年間,龜茲、樓蘭勾結匈奴,殺漢使官。傅介子以駿馬監的身份請求出使大宛,拿著漢昭帝的詔書去譴責樓蘭、龜茲國。

  正是這次出使西域,讓區區只是駿馬監,類似于弼馬溫的小官吏,成就了千古傳誦的佳話。

  傅介子作為漢朝廷特使抵達樓蘭之后,義正言辭的責備樓蘭王慫恿匈奴截殺漢朝使者,“大兵方至,王茍不教匈奴,匈奴使過至諸國,何為不言?”

  樓蘭王畏懼漢朝威勢,表示服罪,“匈奴使屬過,當至烏孫,道過龜茲。”傅介子由是趕到龜茲,又責備龜茲王,龜茲王也表示服罪,但此時匈奴使者已經過境,無法追究。

  傅介子代天子巡守,從大宛回到龜茲后,龜茲人言:“匈奴使從烏孫還,在此。”傅介子乘機率領所帶的漢軍一起斬殺了匈奴使者。

  回京之后,傅介子如實把情況上奏,漢昭帝下詔任命他為中郎,升為平樂監。

  傅介子在出使西域期間,見過諸國形勢,擔心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于是進言大將軍霍光,“樓蘭、龜茲多次反覆無常,沒有受到譴責,不能用來懲戒他國。經過龜茲時,發現國王距離人群很近,容易得手。我愿前去刺殺他,以此樹立威信于各國。”

  霍光認同傅介子的看法,吩咐傅介子,“龜茲國路遠,且驗之于樓蘭。”于是,上奏請漢昭帝派遣他前去樓蘭。

  《漢書》記載傅介子與士卒俱赍金幣,揚言以賜外國為名。至樓蘭,樓蘭王并不親近傅介子,傅介子假意離開,至其樓蘭西邊界,傅介子指使翻譯告訴樓蘭王漢朝使者帶有黃金錦繡巡回賞賜各國,大王如不來受賜,他將離開到西邊的國家去了。

  隨從當即拿出金幣給翻譯看。翻譯信以為真把情況稟告給樓蘭王,樓蘭王貪圖漢朝財物,就來會見使者。傅介子與他對坐飲酒,并拿出財物給他看。待兩人醉酒之后,傅介子騙說樓蘭王天子有私事與大王相商。

  樓蘭王起身隨同傅介子進入帳幕中,兩人單獨談話,傅介子令隨從自后面殺死樓蘭王。在場的樓蘭貴族及左右官員都各自逃走。

  傅介子告諭他們“王負漢罪,天子遣我業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樓蘭王部眾畏懼大漢邊郡,不敢妄動,任由傅介子帶著樓蘭王安歸人頭而去。

  傅介子由是揚名西域,威服樓蘭。他本人獲封義陽侯,賜給食邑七百戶。參與刺殺樓蘭王的士卒隨從都補官為侍郎。

  班超曾盛贊傅介子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傅介子于公元前65年去世,距離后漢186年相隔了近兩百五十年的時間,但是在北地郡乃至整個涼州、西域,提起傅介子仍然為人所敬重。

  傅氏憑借著傅介子的聲望,在涼州本地聲名遠播,《漢書》記載:“介子薨,子敞有罪不得嗣,國除。元始中,繼功臣世,復封介子曾孫長為義陽侯,王莽敗,乃絕。”

  也就是說終傅介子之后的前漢一朝,傅氏的后人都承義陽侯的祖蔭。

  到了后漢一朝,傅氏已經成為北地郡士族的代表之一,出身傅氏的傅育先后擔任武威太守和護羌校尉等地方大吏。

  傅育在漢明帝劉莊即位之初,擔任臨羌縣長,適逢燒當羌之亂,與捕虜將軍馬武等人攻打燒當部落首領滇吾,戰功位居各部隊之首,于是擔任武威郡太守。

  范曄在《后漢書》中評價傅育:“功冠諸軍;及在武威,威聲聞于匈奴。”

  在章和元年,燒當羌之亂復起,擔任護羌校尉的傅育上請發隴西、張掖、酒泉各五千人,諸郡太守將之,傅育自領漢陽、金城五千人,合二萬兵,與諸郡克期擊之。

  因為孤軍深入,被羌人于夜間伏擊,擊殺十數人之后,力戰而死。

  盡管,趙普不認同傅育在擔任護羌校尉期間試圖挑撥小月氏和羌人互相爭斗,以從中漁利,但從這個時代的標準來說,傅育是難得一見的干吏和好官。

  《后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記載:“育食祿數十年,秩奉盡贍給知友,妻子不免操井臼。肅宗下詔追褒美之。封其子毅為明進侯,七百戶。”

  他擔任邊疆大吏數十年,不曾有絲毫的貪墨,還把俸祿全都用來救濟知己朋友,妻子兒女不免要自己操持家務。

  可以說傅育為今日傅氏在涼州的聲望也加入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傅燮作為傅寬、傅介子、傅育這樣的名臣之后,自幼生長于涼州本地,對于涼州尖銳的民族和階級矛盾都較為了解。

  同時,他又是故太尉劉寬的學生,名聲顯著于涼州數郡之地,從出身和才學上來說,都是較為合適的人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