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九章 鐵馬秋風郁洲山(二)

  “四郎的這些新兵法和新戰術,在幾次演習中大家都看到過,至少這威力不小。但這帶來了一個很大問題。”明國維接著補充道。他是行轅中為數不多,純文人出身的幕僚。

  “那就是人員的問題。士官、軍官的問題。幾次演習看下來,大家都清楚,個人勇武在火藥和鋼鐵之下,已經無法發揮像此前那樣的作用了。四郎曾經點出的紀律、后勤和組織,包括新戰術,將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們對這一切都很陌生。開始是兩浙團練軍,接著在鄞縣海賊、平定浙西亂賊等戰事中獲得了不少經驗。這半年又通過不斷的演習,基本上已經總結出一整套的章程來。”

  “可是隨著援征大軍不斷增編,我們此前培養出的人手完全不夠用了,所以四郎決定由庶務處組建兩個講讀班和一個教導營。軍官講讀班則分步兵、騎兵、后勤、情報等科,給軍官講解新戰術,士官講讀班也分科培養各兵種士官,而教導營則培訓模范軍士,這些軍士此后將以一等兵的身份成為各部軍士的典范。而講讀班的軍官士官在學習完后,還需要到教導營實習一段時間。”

  “現在這兩班一營已經組建完成,開始第一期的學習。四郎會兼署都監,天德、重明等人兼教習,某兼署教務長,蘭瑜兼署教導營營正。”

  等明國維講完,劉玄繼續說道:“冬十月,趁著西風起,高麗又還沒有下大雪,我決定遣天德、春霆和豫春,帶兩個火槍團,一個步兵團,在北洋艦隊第二分艦隊的掩護支持下,在江華島登陸。”

  “對了,”劉玄提了一句題外話,“我已經上奏圣上和閣院,請將江華島改名熊津,設為軍鎮。圣上已經恩準,根據閣院明發的平章軍國事同奉圣旨的制文,我又多了個頭銜,鎮撫熊津鎮軍政事。”

  大家聽了都笑了,這是劉玄建議朝廷在高麗先一手埋得棋子,要是什么事都能事成了再說,那就晚了。

  “天德率部在熊津登陸之后,征發當地民夫,先修建鎮寨要塞。時值天寒地凍,想必李沢就算被我們把炮架到了家門口了,也沒有什么能力動彈。就算勉強集結兵力反撲驅逐,想必在第二艦隊的掩護下,守住一座島沒有問題。”

  “天德這邊一動,就算是開火了,傳嗣,你的糧餉處就要忙起來了,必須在熊津鎮囤積足夠的糧食、衣物、彈藥。而且就算再如何,也不能斷了正常的海運。”

  “大人請放心,我這邊已經征集了兩千石海船一百二十艘,可以一次把徐大人所部八千人以及十六萬石物資運到熊津島。而后繼續集中六十艘海船,在一月內突擊運送三十萬石物資到熊津島上去。而后保持十艘海船,每五天一班的常規運送。緊急時,可在半月內再次征集八十艘海船運送物資到熊津島。”

  劉玄滿意地點了點頭,這就是大秦天朝的底氣,

  開了兩個多時辰后,留大家吃了中飯和晚飯后,眾人便散去,只留下李公亮、孫傳嗣、明國維、徐天德、符友德幾個心腹,去了書房繼續議事。

  “援征高麗其實我們勝算很高,只要不犯致命錯誤,問題不大。”

  李公亮接過劉玄的話說道:“四郎說得沒錯,我們根據敵我雙方詳盡的情報,做了十五次推演,我方只輸了三次,都是在不該犯的錯誤全犯的情況下。”

  “所以這次援征更重要的是考慮幾個問題。第一,高麗復國之后,數百萬嗷嗷待哺的百姓需要安撫。這個國家亂了這么幾年,又被倭兵蹂躪了一遍,想必國困民窮到了極點,如何安撫他們就是重中之重。”

  “我們在平定了浙西亂賊之時,已經有了經驗,這是這次人數要增加數倍。不過有個問題就是,高麗沒有兩浙富庶。浙西山多地少,但還能出茶葉、瓷器和繭絲。高麗出什么?”

  孫傳嗣的話把眾人問住了。浙西那一套很簡單,各大商社先把糧食借給困頓的的百姓,過一兩年再用這些出產來還就好了。屆時把糧食借給高麗百姓,到時拿什么還?而且人家自有一套官府,到時候就算打官司也是夠麻煩的。

  “其實這個問題在于我們能讓高麗出產什么?幫他們開拓出幾條財路來,還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只是財路開拓了,卻捏在別人手里,卻是個大麻煩,甚至可能是替他人做嫁衣。不得不防。”

  “這個問題其實又牽涉到第三個問題,那就是援征高麗之后,關東軍鎮怎么辦?”

  劉玄的話讓大家又一次陷入沉默中。關東軍鎮的兩個職責,一是防范高麗,二是鎮撫白山黑水的生胡。

  這些年下來,生胡已經奄奄一息了,要不是關東軍鎮留了一手,早就剿滅干凈了。援征高麗后,雖然不會說它馬上就對大秦叫親爸爸,然后忠心不二,死心塌地了。但折騰這么幾年,高麗肯定是元氣大傷,二三十年都掀不起風浪來。

  那么關東軍鎮該何去何從?這塊地方就在京畿側翼,又開發兩百多年,變得無比肥沃,多少人對其垂涎三尺,肯定會借著各種旗號,削減關東軍鎮的實力,從而打破關東商團對關東地區的“壟斷”。最大的兩個借口沒了,關東軍鎮該如何頂住這洶涌而來的“破關之勢?”

  在高麗大敗一場?看上去是個好主意,實際上是個餿主意。屆時反倒會讓隆慶帝覺得關東軍鎮有了異心,或者是腐爛沒用了。到時下定決心拋棄關東軍鎮諸將,扶植其他軍將世家進入到關東來,那就是大麻煩事了。軍將世家跟文官一樣,也是派系林立,明爭暗斗。

  “此事關系到諸位以及各自家族的未來前途,需要慎重行事。我思量了許久,暫時想出了三條計劃,現在說出來請大家合計合計...”

  討論了一番,眾人離去,書房里只剩下劉玄和李公亮。

  李公亮一臉鄭重道:“四郎,我們該未雨綢繆,不要臨渴而掘井。”

  “聽說太上皇病重地很厲害,圣上下了好幾道旨意,為太上皇祈福。各大皇家道觀也奉旨做起了東帝延壽羅天大蘸。看來此事并非空穴來風。”

  “要是太上皇龍馭賓天,那些事倒是可以引發一二了,總得讓那些人有事做,免得亂想。我們在關東和高麗也能更好地做些事。”

  “是啊,重明你說得沒錯,更好地做些事。”

  過了幾天,京師來了幾個人,都是劉玄的心腹家丁,帶來了京師的消息。

  “稟告四郎,德貴妃在圣上壽誕那天,求得一道恩旨,將賈府的三姑娘、四姑娘和史侯府的史姑娘賜婚于四郎,配為妾侍。待援征大捷后完婚。”

  劉玄點了點頭,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宮里和內閣派遣了多位舍人,去南岳、東岳、武當山、三清山、龍虎山為太上皇求壽。”

  聽完后,劉玄和李公亮對視一眼,心里有數了。

  “回四郎,此外還有消息,寶慶公主沐浴熏戒,自愿去道觀為黃冠,帶發修行,為太上皇求壽。朝中上下都在稱贊公主純孝。圣上下旨,賜公主道號上善瓊華真人,于京西修朝霞觀一座,置觀田三千畝,賜予公主。”

  聽到這里,李公亮忍不住又看了看劉玄,有才華就可以為所欲為?這明顯是寶慶公主被劉四郎給禍禍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