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百六十六章 名門之后

  朱棣大袖一揮,“磨墨!”

  旋即揮毫潑墨,將這一幅石灰吟飛龍走鳳潑灑于宣紙之上,拿起私章往上一戳,對狗兒道:“拿去裝裱好,送至黃府,讓黃昏懸掛于書房!”

  這是你黃昏寫的。

  那就懸掛在面前,砥礪你自己。

  想了想,朱棣覺得這事還可以繼續操作一下,搞一個形式主義,但自己寫又太累,于是對狗兒道:“先別急著裝裱,拿去翰林院那邊,找幾個侍讀臨慕個幾百張,然后發放朝堂所有臣子,并讓各公事衙門大廳懸掛。”

  狗兒嘿的一聲,“裝裱?”

  朱棣理所當然,“除了黃昏那一份,其他的各人自己掏腰包裝裱,這點小錢,還要朕給他們出么,不羞臊嗎。”

  狗兒暗暗好笑。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好像就是鄭大監下西洋、解縉編書之后,陛下在用錢方面,變得精打細算了,能不花錢的絕對不會浪費。

  星隱居,尚有六人。

  袁珙父子。

  兩位御醫。

  徐膺緒和黃昏。

  詩會突然就散了,袁忠徹有些尷尬,覺得自己沒盡好地主之誼,袁珙這個歲數早看開了,對此無所謂,依然端坐喝茶。

  兩位御醫認識黃昏,其中一位御醫,就是當初徐妙錦生產時在黃府,拿過大紅包的。

  對黃昏感官極好。

  況且這兩位御醫從始至終都沒覺得黃昏沒學問,是以石灰吟一出,也不覺得打臉,有美酒有好肉,干嘛要走那么早。

  但吃但喝但聊天便是。

  既然來了,總得看看那傳名百年的清明上河圖。

  徐膺緒情緒高漲。

  妹夫才驚四座,自己這個當舅哥與有榮焉。

  喝酒喝酒!

  如那李太白,人生得意須盡歡,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豈不快哉。

  作為讓一場本該持續在宵禁之前的詩會提早散伙的罪魁禍首,黃昏毫無覺悟,反而覺得當下境況最適合自己開展工作,端著酒杯來到兩位御醫面前,對其中一位笑著行禮,道:“先前拙荊產子,多勞先生杏林圣手,在此敬先生一杯。”

  說完一飲而盡。

  那位名叫劉旭忠的御醫笑了笑,淺酌一口,笑說職責之內的事情,黃指揮客氣了。

  確實職責之內。

  在徐皇后去順天之前,就徐妙錦生產一事叮囑過太醫院。

  黃昏重新斟滿酒,看著旁邊那位三十來歲面色紅潤卻已有霜白鬢發的御醫,笑著問劉旭忠,“這位是?”

  劉旭忠還沒說話,一旁的袁珙笑道:“黃指揮可知呂復?”

  呂復當然知道。

  如果僅是從歷史知識的角度,黃昏真不知道呂復,但來到大明永樂年間,很難不知道呂復,這是一位名醫,也可以說是元末明初最厲害的醫生。

  呂復幼年家貧,先從師學習周易等,后因母病而改習醫,拜名醫鄭禮之為師,盡得其傳,秘方、色脈、藥論,盡皆傳授,每日且記以病案。其群經古方論,對歷代醫書均有評論,又作論諸醫,評述歷代名醫頗中肯。另著內經或問、靈樞經脈箋、切脈樞要、難經附說、長沙傷寒十釋、運氣常變釋、松峰齋雜著、五色診奇眩、運氣圖說、養生雜言等,惜均未見行世。

  從這一排著作中,可以看出這是一位何等才華橫溢的名醫。

  當然,這些著作黃昏不知道。

  呂復在大明出名,一者是因為醫術精湛,二者博學多才,于經史、諸子、天地理、刑律歷算、經濟軍事、卜筮佛老均有鉆研。

  作詞雄奇蒼古,多樂府韻味。

  有地方官吏傾慕其才華,薦任仙居教諭及臨海、明州教授,呂復皆辭不受,孤傲清高,于是這樣的人想不出名都難。

  就如高賢寧,罵了一通朱棣,一下子就名聲遍天下。

  呂復也是如此。

  有大才,醫術精湛,品行孤高,這樣的人在封建時代,就是萬眾偶像,所以京畿之中的權貴,其實大多聽聞過呂復的大名。

  黃昏聞言頗為訝然,元末的人,這呂復應該是耄耋之年了,怎的像個三十來歲的人。

  果然是杏林圣手。

  這養生功夫硬是要得。

  那人卻笑著起身,以讀書人的禮節行禮,“家父呂復,不才呂薌xiang。”

  黃昏恍然,原來是名門之后。

  心中一動。

  呂復作為大明杏林界的泰山北斗,如果有他相助,自己聚攏大明諸多名醫在一起,有沒有可能研究出抗生素來?

  再差也得把感冒顆粒和退燒藥給弄出來。

  頓時來了精神。

  立即還禮,然后伸出手請呂薌落座,笑道:“久聞令尊大名,仰慕甚之,今日得見先生,也是人生幸事,閑暇時刻,我也曾研磨一些杏林相關事宜,比如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從古至今,幼兒早夭率如此之大,深思多年,大概有這么幾個原因。”

  “一者,分娩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帶來的后果是母子都存在殞命的風險,所以有必要將分娩過程專業化、流程化。”

  呂薌眼睛一亮,“這可是個大工程。”

  劉旭忠也是一臉振奮,作為醫生,他雖然不負責分娩方面,但接觸的多,知道的多,就他自己這一生行醫,哪怕是在皇宮之中,因為分娩而母子喪命的案例,都數不勝數。

  黃昏笑了,“這個只要有杏林界德高望重的人出來帶頭引領,然后有人出錢,給天下產婆進行系統培訓,還是有可能解決的。”

  確實大工程,確實需要很多錢。

  但大明帝國需要人口暴增,所以這個錢該花,必須花!

  呂薌笑了。

  他明白了黃昏的意思。

  他和劉旭忠乃至于目前的太醫院院使和院判,都沒有這個聲望能帶動天下產婆來重新學習分娩技術,可以帶頭,但還差點德高望重。

  需要一個人,乃至于幾個人。

  比如洪武年間的蕭九閑,又比如比陛下征至鄭大監麾下去下西洋的匡愚。

  還有一個人。

  父親呂復。

  如果有這三人牽頭,那么杏林方面的事情,沒有什么是帶動不起來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