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54章 高太尉(二)

  “母妃,你聽說過宗汝霖嗎?”

  就在玉尹和陳東等人在家中討論未來的時候,趙諶也回到了東寢閣,正好奇的詢問。

  太子妃朱璉正在做女紅,聽聞趙諶問話,頓時一怔。

  “宗汝霖是誰?”

  “我今日在豐樂樓,聽小乙和十九叔提起此人。

  感覺著小乙在言語中對宗汝霖極為推崇,好像頗有本事。我便想著,既然這人有本事,何不把他找來重用?父王不時常在為身邊沒有可用之人長吁短嘆,豈不正好?”

  趙諶雖年幼,卻并非不懂事。

  事實上,趙諶雖僅八歲,卻畢竟生長于皇宮之中。

  父親趙桓每每為手下無人可用而長吁短嘆的模樣,他可是記憶深刻。

  朱璉好奇問道:“那宗汝霖又是何人?”

  “聽小乙說,宗汝霖名叫宗澤,是元祐六年同進士出身,而今除巴州通判之職。”

  “巴州通判?”

  朱璉秀眉一蹙,露出沉思之色。

  通判這個官職并不算太大,所以朱璉也很少留意。

  乍聞巴州通判,朱璉不免有些輕視。這滿朝文武之中,能人何其多,何必要招攬一個小小的巴州通判。可又一想,既然是趙諶提出,也說明了他拳拳孝心。若這般置之不理,只怕會冷了趙諶的心……朱璉想了想,當下便道:“既然如此,待會兒便與你父親知,看能否把這個宗澤從巴州調出來……你父親聽了,定會很高興。”

  趙諶頓時興奮起來,覺得頗有光彩。

  與朱璉又說了會兒話,趙諶便覺得困了。

  于是向朱璉道別,回房歇息。又過了一會兒,太子趙桓一臉困倦之色,從屋外走進來。

  去歲十月,趙桓接手南衙,除開封府尹。

  不過到年初時,便轉為兵部尚書。開封府尹這一職務,在宣和六年調動頻繁。從燕瑛到趙桓,一年間更換了四人。不過總體而言,于大局無礙。趙桓而今坐鎮兵部,也算是一個實權太子。自女真人發兵以來,樞密院與兵部便在緊張的運轉。

  趙桓說不上英明,卻也還算勤勉。

  每日一早出門,到深夜才還家,總顯得非常疲憊。

  朱璉忙迎上前去,讓女使們退下,親自為趙桓更換了衣裳鞋襪,而后又讓人端來一碗參湯。

  “怎地,前方局勢不好?”

  朱璉輕輕為趙桓揉著肩膀,低聲問道。

  趙桓疲乏道:“卻不甚好……燕山知府蔡靖上疏,數次催請郭藥師出兵應戰,拒敵于燕山之外。可郭藥師卻推三阻四,遲遲不肯發兵。相反,這郭藥師一而再,再而三向蔡靖討要軍餉輜重,令蔡靖也極為頭疼。這不,他上疏彈劾,請換郭藥師。”

  “這怎么可以,臨陣換帥,豈不是兵家大忌?”

  趙桓聞聽,頓時笑了。

  “怎地你也知兵嗎?”

  朱璉臉一紅,輕聲道:“妾身不過是胡亂說罷了……前些日子聽聞虜賊發兵,見太子每日為軍務操勞,便想要學些兵法,為太子分憂。只是妾身愚鈍,看了許久卻無甚收獲。”

  趙桓的心情,似乎一下子好轉許多。

  他笑著搖頭道:“愛妻何必妄自菲薄,能知這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確屬不易……其實我何嘗不知如此。只是郭藥師如今態度不明,和蔡靖之間分歧,也越來越大。

  雖說此前童貫曾打探虛實,言郭藥師可以相信,但我總不太放心。

  換此人,必令軍心渙散……他手下那常勝軍多以他郭藥師馬首是瞻,若冒然換將,又沒個合適的人選,還真不一定能穩住局面。此前有人向我推薦河北宣撫司都統制王稟,可童貫卻不愿意放人。與官家說較,官家也是站在童貫老兒一邊……”

  朱璉聞聽,卻眸光一閃。

  她猶豫了一下后道:“方才妾身聽皇兒提及一人,說是頗有本事。”

  “呃?”

  “太子可聽過,宗澤其人?”

  “宗澤?”

  “皇兒說,此人是元祐六年的同進士出身,而今除巴州通判之職。據說此人頗有本事,但妾身卻不甚了解。太子不妨打探一下,若此人可用,倒也不可以一試。”

  歷史上,宗澤得以重用,是在趙桓登基之后,得御史大夫陳過庭推薦,才得以從巴州返還東京。而今,卻提前了兩個月……玉尹并不知道,他那隨口一說,卻使得趙諶記在了心上。趙桓本興致勃勃,可是聽聞宗澤是個巴州通判,便少了興趣。

  不過,既然是趙諶推薦,又經過朱璉之口,趙桓也不好無視。

  當下一笑,道:“若此人真有本事,便把他調回東京……這樣吧,明日我便問一問,著人把他從巴州調回。皇兒長大了,已經知道為我分憂,實在是令人欣慰。”

  朱璉,也是滿臉笑意。

  時間悄然流逝,眼見就要中秋。

  玉尹回開封,已近二十天,整日里無所事事。

  徽宗皇帝尚未決定,要廢除應奉局。但從朝中傳來的消息看,此事已成定論。應奉局被罷黜不可避免,不過估計要等到中秋過后才會發出旨意。玉尹也知道,不能繼續等下去了……若真個等到旨意發出,他便是再想出路,恐怕就有些晚了……

  于是,與高堯卿聯系之后,在八月十三日的時候,玉尹帶著禮物,來到了高俅家中。

  這也是玉尹第一次登太尉府大門。

  雖說和高堯卿已相識許久,但卻一直沒有機會拜見高俅。

  對高俅,玉尹頗有些好奇。

  水滸傳里,高俅是一個頭頂長瘡,腳底流膿,不學無術,只知道溜須拍馬的小人,奸臣。

  當時的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王進,被他趕出東京,另一位槍棒教頭林沖,則被他逼上梁山。除此之外,水泊梁山眾好漢,也被他害死不少……雖說重生之后,才知道那不過是小說家的演繹,真實的高俅最多是個不學無術之人,卻并未做過什么喪盡天良的壞事。只是內心里,始終對高俅存著幾分排斥,不肯登太尉府大門。

  當玉尹來到太尉府門外的時候,發現高堯卿已經等候多時。

  他連忙上前唱了個肥喏,“衙內怎在此等候,小乙生受不起啊。”

  “小乙休得呱噪,你道是我想迎你,確是父親所差……且隨我前來,家父已侯你多時。”

  玉尹忙把禮物奉上,然后和高堯卿一并走進太尉府。

  說起太尉府,玉尹印象最深刻的,恐怕還是那‘白虎節堂’。林沖誤闖白虎堂的故事,實在是太過記憶深刻。所以進了太尉府之后,玉尹便忍不住問道:“衙內,那白虎節堂在何處?”

  白虎節堂,為軍機重地。

  高堯卿愣了一下,用手朝右一指,“白虎節堂便在那邊,小乙何故有此問?”

  “只是好奇!”

  “哈,有甚好奇處……若你想看,改日我便帶你前去。”

  玉尹聞聽,卻連連擺手。

  我吃飽了撐了,才要去你那白虎節堂!

  兩人一邊說笑著,順著長廊便進了太尉府后宅。有繞過幾個院子,在后宅一僻靜小院外,停下了腳步。

  高堯卿用手一指前方,“家父就在前面佛堂里等候,你自去便是。”

  “你不陪我一起去嗎?”

  “家父說,只見你一人……”

  玉尹這心里,頓時忐忑起來,可既然來了,也不好不去。

  于是沿著小路往前走,穿過一片松林之后,便看到在太尉府一隅,矗立一座不大的佛堂。

  這佛堂的位置,極其偏僻,而且有松林遮掩,若不仔細找,還真不好發現。

  不過想想也是,徽宗皇帝信奉道教,而高俅恰好是徽宗皇帝近臣。若被徽宗皇帝知道他信佛,恐怕早就失了重新。佛堂四周,頗為清靜,玉尹邁步走到佛堂門口,探手敲了敲房門,邊聽從里面傳來一個沙啞而又低沉的聲音:“便進來吧。”

  玉尹心里面一沉,一咬牙,推開房門,邁步走進了佛堂。

  只見佛堂中,供奉一尊佛像,不過玉尹卻看不出,那是何方神佛。佛龕前,一位老者盤坐蒲席上。他一身便裝,相貌清秀,頜下長髯,又透出幾分威嚴莊重之氣。

  見玉尹進來,老者笑了。

  “小乙,坐吧。”

  這就是高俅嗎?

  與前生電視里所見的那種奸臣模樣全然不同,卻更像是一個鄰家大叔。

  不過,高俅的氣色不是太好,看上去有些頹然。他強打精神,示意讓玉尹坐下,而后上下打量玉尹良久,輕聲道:“不想大郎之子,已長的這般大了……一晃近三十載,真若個夢一場。”

  玉尹聞聽,心里一咯噔。

  高俅,認得玉飛?

  “太尉與我阿爹……”

  “哈,想當年,我與你阿爹可是鄰居。

  我大你阿爹一些年紀,那時候大郎整日隨我在坊巷間玩耍,我又怎可能不認得呢?”

  玉尹,不由得咽了口唾沫。

  聽高俅的意思,他和玉飛還是發小。

  可若真如此,他這些年,為何一直不肯露面呢?

  在玉尹最為艱難的時候,也就是被郭京欺上門的時候,也不見高俅露面。

  玉尹心中,更多了幾分疑惑。

  “小乙可是心存疑惑嗎?”

  “這……”

  “當年,我在坊巷間聲名狼藉,人喚我高二,多有不屑之色。

  唯有大郎從不嫌棄我,反而對我多有幫襯……只是后來,你阿爹外出學藝,我便隨了蘇學士門下小史。再往后,我又入了端王府,與你阿爹便失去了聯絡……直到后來官家登基,我在偶然機會下,與你阿爹重逢。卻不想又生了齷齪,你阿爹便不再理我。

  書友們之前用的小書亭\。

  當初遼人約戰,我本不想你阿爹出戰,可是你阿爹……

  大郎死后,我一直心懷愧疚。曾想要出面把你找來,卻被你丈人阻攔,言不許我與你相見。”

  玉尹先是尚有些糊涂,不過很快就明白過來。

  無他,高俅的名聲不太好,周侗怕也是擔心高俅教壞了自己。

  高俅嘆了口氣,“人言我不學無術,只憑這阿諛奉承,才得了官家寵信,所以坊巷間聲名不好。想來你那丈人,也是有此顧慮,所以才不肯讓我與你相見……”

  從這一點看得出,高俅人不算太壞。

  若換個人,說不得早就收拾周侗,怎可能讓周侗善終?

  玉尹心里倒是有了些感慨:若當初自己被高俅領走,又何來這一場場的磨難呢?

  “小乙莫以為,自家不曾管你。

  你在馬行街聚眾與人斗毆,多次打傷人,若非我暗中照拂,焉有你好果子吃?倒是郭京那事,我確沒有出手幫你。說來當時要幫你也不難,可你那時候變化太大,以至于我拿不定主意,是否應該幫你。等我決定幫你時,你這廝卻已度過難關,倒是讓我頗有些驚訝……若非我暗中幫你,你道你真個能做得應奉局都監?”

  玉尹重生之后,與早先的變化的確很大。

  當時不少人在暗地里說,玉尹是被鬼上了身……高俅產生疑惑,也在情理之中。想想也是,自己能做得應奉局都監的位子,雖說有各方的操作,但如果沒有人幫襯,也不會那么容易。這心里面,不自覺對高俅的這番話,便多了幾分相信。

  高俅道:“我而今,身子已大不如前,更很少過問差事。

  只是這些日子,心里面一直不寧靜,總覺得忘記了什么事情……直到你回來,我才明白過來。我與大郎之間的那份因果,仍未能了結,所以才想找你來,了結了這段因果。

  想來,朝堂上的事情,你也都聽說了。

  官家罷黜應奉局,已成為定居……我聽人說,你在杭州訓練兵馬頗為用心。雖不知你為何如此,但想來定有你的原因。一番心血付之東流,這滋味定然不好受。

  我思來想去,才決定幫你這一回。

  我忝為殿前司都太尉,多少也有些權力。正好前些日子,樞密院有意在牟駝崗開設軍寨,我便與侍衛親軍馬軍和步軍司商量了一下,把這樁差事討要過來……

  那牟駝崗軍寨,是為囤放輜重糧草所設。職位也不算太高,所以我安排下去也沒什么麻煩。你若是愿意,便讓你那些部曲入了牟駝崗軍寨,暫時先安置下來。回頭你把名冊呈報過來,我再設法將其并入殿前司,便可以光明正大保存下來。

  不過,你這都監之職,怕要等些時候。

  畢竟你而今尚隸屬于應奉局,待應奉局罷黜之后,我才可以予以任命,你需明白。”

  高俅信佛,也信因果。

  他若覺得自己和玉飛之間的因果沒有了結,便會一直掛在心上。

  這個理由,聽上去很荒謬,但仔細想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似這種形而上的東西,玉尹也很難明白,反正他知道,高俅是在為他考慮,為他著想,這便足夠。

  想到這里,玉尹深吸一口氣,站起身來,躬身一禮。

  “小侄多謝伯父照拂。”

  此時此刻,他是以玉飛兒子的身份,與高俅了結這段因果。

  一聲‘伯父’,頓時讓高俅笑逐顏開,連連點頭。神色間,也似乎變得輕松許多。

  他長出一口氣,仿佛自言自語道:“大郎,我欲聽你家大哥這一聲‘伯父’,整整二十載。”

  眼眶,突然間紅了,更有淚光閃爍。

  他揉了揉臉,也站起身來,走到玉尹跟前用力拍了拍他肩膀,“小乙,我知你已長大,也學得一身本事,并不需我多照拂。可我還是想告訴你,我高二在朝堂一日,便保你一日周全。雖不知你所為何也,但只管放手去做,我自會為你撐腰。”

  與黃裳那種含蓄的關懷不同,高俅的這份關懷,顯得更加直接。

  你是我的侄子,我活一天,你只管去做……任他洪水滔天,我都會為你阻攔。

  那種市井中才有的潑賴氣,全不似一個從二品朝廷大員應該說出的話。可不知為何,玉尹反而覺得,這樣的高俅,似乎更加親切。

  他深吸一口,用力點了點頭。

  “伯父恩義,小乙必牢記在心。”

  “便回去吧……明日把名冊遞上來,我會派人接手你的兵馬。

  至于你的事情,也不用著急。等到官家下了旨意,我便把你納入殿前司,只管放心。”

  你的部曲,始終都是你的部曲,別人拿不得。

  玉尹得了高俅這番保證,連日來積壓在內心中的憂慮,也一下子蕩然無存。

  能保住這一千兵馬,足矣!

  從太尉府出來,玉尹整個人都變得輕松許多。

  回家之后,他把陳東、董先以及龐萬春找來。龐萬春而今棲身于牟駝崗御營,倒也過得還算安穩,也沒有引起別人的懷疑。也難怪,那甲仗庫的御營本就不受人關注。加之凌振統領御營多年,有足夠的威信控制御營。更不要說,龐萬春手中頗有銀兩,入御營之后上下疏通,很快就站穩了腳跟,甚至頗得御營將士尊重。

  他當了多年山賊,還得了方臘的一部分寶藏。

  更不要說,在奔牛鎮劫了蔡京的生辰綱,手里最不缺的,便是銀兩。

  有錢能使鬼推磨,更不要說那些平日里過的緊巴巴的御營將士。不過,龐萬春倒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御營中,也非常低調。前些時候,聽聞應奉局將要被解散,龐萬春也有些憂慮。這應奉局一旦被解散,卻不知玉尹會是怎樣結局?

  畢竟,他北上東京,可謂人地生疏。

  唯一能夠依靠的,便是玉尹。

  當聽了玉尹一番話之后,龐萬春也放心了……

  “若能入殿前司,倒也是一樁美事。”

  玉尹卻眼珠子一轉,突然發問:“龐三郎可愿意將那黑旗箭隊,并入我之部曲?”

  “嗯?”

  “黑旗箭隊暫留御營,短時間無礙。

  可若長久了,難免會遭人懷疑……畢竟三郎那支兵馬,太過精銳,容易引人關注。

  若并入牟駝崗,便無人知曉。

  就算有人問起來,也能有個說辭,而弟兄們更可以得一個光明正大的身份。”

  “可是,小乙此來不過一千人,突然多出二百人……”

  玉尹聞聽卻笑了,“與殿前司而言,二百人又能算作甚事?”

  東京禁軍號稱百萬,雖說而今不過十余萬人,卻依舊是個龐大數目。二百人對于十余萬人來說,真個九牛一毛。高俅既然能吞下一千人,也就不會在意那二百人。

  龐萬春笑道:“若能得入禁軍,自然最好。”

  “如此,便請少陽今晚辛苦,連夜把名冊編撰妥當……只是三郎的原名怕不能再用。”

  龐萬春道:“自家本名便不叫龐萬春,只是從逆之后,不想再用本名,免得玷污了祖宗之名。我本名龐真,既然如今從了官家,便恢復本名,編入名冊便是……”(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