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十九節

  “漢龍”電池的問世,讓全世界都吃了一驚。

  各國的能源狀況自己都非常清楚,地下的石油是用不了幾天了,尋找替代能源已經成了世界性的問題。在這個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之前,地球上的能源格局是微妙而平衡的。中國在這個時候宣布“漢龍”電池的開發成功,無疑是在平靜的水面上丟下了一顆威力十足的重磅炸彈。

  其實中國對于新型高能電池的開發成功,一直都很低調。

  但是一旦這項技術轉為民用,就很難保證消息的擴散了。

  每個國家在中國都派有各種各樣的間諜,他們關注著中國發生的每一個件細小的事情。生活、政治、軍事。。。。。。

  整體改換民用能源如此大的一件事情當然也逃不過他們的眼睛。

  最先作出反應的是日本。

  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資源的島嶼國家,日本開發對新能源的關注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本書首發于起點)

  北方四島、釣魚島這些只有彈丸大小的島嶼實在是小得可憐,但是它們卻能夠讓日本不惜冒著與中國和俄羅斯兩大強國看戰的危險,拼命爭取著它們的主權。其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些島嶼周邊的海底有著儲量豐富的石油。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也是世界上最多的,足足有六個月之多。

  但是日本人還是覺得少了,他們準備要把石油儲備量加大到8個月。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能源。

  日本很富有,富有的錢要以兆來計算。

  日本很貧窮,窮得連制造手紙的木頭都要從中國購買。

  作為一個民族來說,日本人身上的優點很多。堅韌、努力、為達目的不惜一切代價的精神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些都是極其珍貴的民族特點。

  日本人的性格呈復雜的兩極化特征,一方面極端的自尊排外,另一方面又特別崇拜強者.這與日本民族形成、發展的歷史條件和日本自身在的地理條件有關。打個比方,就象一個貧窮了很長時間的爆發戶一樣。西方有學者給日本人一個很形象的比喻,稱其為“作坊里的民族”————一方面肯定其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一面,一方面也說明了日本是一個心胸狹隘的民族。

  (本書首發于起點)

  日本人的這種性格從侵華戰爭前后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日本人可以在戰爭中殺人不眨眼,也可以在戰時把嬰兒挑到刺刀上玩;但是日本投降后,大部分日軍滯留中國東北,中國政府一下子無法安置如此之多的日本軍人,便讓他們去修馬路、機場,日本軍人積極肯干毫無怨言,在施工中不小心失火燒毀了中國民房,日本兵竟集體絕食一頓,省下飯費賠償,到讓我們中國的老百姓覺得有點不忍心。把日本軍人前后所做所為聯系起來,讓中國人覺得十分不可思議。在日本人的性格中有著火與冰的雙重性格,而這種性格正是日本文化所造就的。

  日本這個民族從根上說,就是中華民族的衍生品,他們從根本上說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沒有自己的歸屬感,所以常常自欺欺人的稱自己為大日本帝國,這種大日本帝國的叫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人從文化根層的自卑。我們中國人可以自豪的說我是龍的傳人,我們可以將歷史考證的幾十萬年前。日本人呢,到了漢朝就成了中國的“漢倭奴國”了,到了秦朝就更成了徐福的1000童男童女的后代了,在往后連日本人也說不清他們從那里來。就連他們所津津樂道的武士道精神,也不過是中國傳統道德傳播到的一種異化而已————也就是說是中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化的一種異化。

  從其根源上看,我們仍能找到其中的諸多相似之處.日本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深刻的淵源,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系的一個分支,而且日本一直在學習中國。近代中國衰落了,日本也曾跟著受辱,但是正是因為日本不是中華文化系的主流而是一個分支,使得外來文化很容易流傳過來。

  中國也搞過“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但是失敗了,因為中國的文化幾千年的深厚功力,是外來文化很難戰勝的,而且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一直是將外來文化給消化掉了。日本的文化功力比中國淺,所以外來文化比較容易扎根,而且日本文化本身就沒有消化西方泊來文化的能力,所以“脫亞入歐”成功了。

  近代日本從明治維新后超過了亞洲其他國家,所以在日本人心中,中華文化就成了落后的象征,為了表明自己的先進,就急著同其他國家劃清界限。由于與中國的淵源最深,中國也就成了日本近代極力排斥和丑化的對象,所以他們稱我們中國人為‘支那人‘,意思只有他們日本才配的上稱為亞洲文明的中心。

  日本人的這種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只服從強者,尊重強者,而他們往往又自尊過度的認為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所以日本人從骨子里不尊重一切人,要不是美國人打的他們徹底失敗,他們也不會把美國人放在眼里。

  由于日本獨特的地理特征,日本再怎么吹噓、再怎么看不起別人,但是一出門就是茫茫太平洋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資源貧乏,地域狹窄的地理特點決定了日本的地理文化特征。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靠的就是自然資源,所以日本人從來都很勤勞、有危機意識和富有侵略性。從歷史上開始算,日本就是一個富有攻擊性的國家,豐臣秀吉時候就想著占領高麗,占領大陸的資源。在近代,地大物博的中國必然就成為了日本的睥睨已久的對象,所以不管有沒有“九。一八”事件,日本出兵中國是遲早的事。

  戰后日本由于美國的扶持和不用擔心外界威脅,而將所有的資源用于發展經濟,實現了經濟的重新騰飛。這一方面與日本人的勤勞和紀律性有關,但是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日本人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決定了他們必須將一切力量用于經濟建設。他們要發展,就要不斷的先進的國家學習,而且有很強的吸收模仿能力。

  我們知道,模仿要比開發來的快的多,日本正是在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模仿學習的過程中迅速發展起來的。當然,日本在自己發展了以后,也開始了自己的創新。特別是現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日本在世界的競爭力是首屈一指的。在這個時候,日本人被壓抑了數十年的自尊又高漲了,甚至將歐洲一些國家都不放在眼里,積極的參與國際事務,要以經濟實力為跳板,向政治大國邁進。在亞洲,日本人更是不將其他亞洲國家人放在眼里。

  戰后美國對日本的占領,又將美國的一系列的思想文化帶到了日本,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歐洲文化的枝干,美國文化的葉子共同在日本這棵太平洋中的樹上成長、交融。對于日本這樣一個文化根基不是很深的民族,各種文化的變遷、交融、沖突在不斷的上演,在在東西方文化交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速、便捷的今天,日本文化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異化。這已經使得日本年輕一代人很難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加上日本長期以來的****傳統,不愿意認錯及對歷史的歪曲,日本在亞洲各國的眼中一直是一個危險的家伙。日本民族的雙重極端性格決定日本是一個很喜歡走極端的國家,所以,要時刻警惕日本!

  中國和日本只隔著一條狹窄的海峽。作為兩個有著世仇的國家來說,這條界線實在是太窄了。

  在日本人看來,中國人擁有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廣闊的土地、豐富的資源。這些都是日本四島根本無法相比較的。

  上天實在是太厚待中國了。

  既然你有我沒有,那么我就要把你的變成我的。既然找你要你不給,那么我就只好打你扁你甚至殺了你。

  只要你輸了或者是不在了,那么,你的東西自然也就是我的了。

  于是,在這樣的思想統治下,從明朝起,日本就開始不斷地侵略中國。

  要讓日本人徹底地服我們和尊重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祖國的早日強大起來!

  “漢龍”電池的出現,讓日本開始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一個在20世界擁有大量能源的國家,是一定會在各個方面都得到快速發展的。

  一個強大的中國,是日本最不愿意看到的。

  依靠欺負鄰居得到的果實實在是很甜美。依靠甲午戰爭得到的幾億兩清朝的賠款造就了日本在二戰前期的飛速發展。

  只有中國一直弱小下去,日本才有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的發展空間。

  所以,對于日本來說,中國必須弱小。

  但是中國人是不會答應的。

原子彈爆炸、人造衛星上天、載人宇宙飛行實驗,再加上現在的新型高能電池,日本人第一次感到。自己身邊的這個鄰居要想強大的話實在是太恐怖了  絕不能讓中國安安穩穩的在得到充足能源的情況下發展。

  絕對不能。

  可是新型電池已經被中國人研究成功,并且已經投入了實用。對此,日本又能做些什么呢?

  面對來自中國龐大的壓力,以首相木村下一郎為首的日本政府經過緊急商議,終于拿出了對策。

  一個以三菱財團為首的日本民間機構訪問了中國汽車制造業的龍頭——一汽。

  幾年前一汽集團曾經向三菱購買過小型汽車新型發動機的技術,但是日本人沒有答應。

  和所有的高科技產品一樣,汽車也存在著產品更新換代的問題。每一個科技產業公司都會不斷推出代表自己雄厚實力的最新產品。以獲得更多的時常zhan有率和更多的利潤。

  更新換代以后,老產品字眼要被新產品所取代。因為沒有人會喜歡使用過時的東西。

  汽車也是一樣。

  對于產品的更新方面來說,三菱是做的比較好的。

  從1990年到現在,短短的五年時間,三菱汽車總共45個型號一共更新了3次。

  一次比一次優秀,一次比一次還好。日本人造的東西,還是很有些可取之處的。

  新產品自然是好賣的,但是過時的老產品總不能讓它閑置發霉。

  歐洲市場上賣的肯定是新產品。那里的人受教育程度高,思想觀念也非常新穎,對于汽車的性能也非常挑剔,剛開發出來的新款車在那里也很受歡迎。

  老款的汽車也不能放在倉庫里白白浪費。但是這些既不是古董,也不是新品的東西放在歐洲市場絕對賣不掉,可如果就這么直接回爐的話成本又太高?怎么辦呢?

  賣給支那人。

  支那人窮,文化水平不高,普遍都很愚昧,給他們新東西也不會用。這些過時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已經很先進了。這樣一來,既不會浪費東西,又可以得到利潤,好事一樁。

  對,就這么辦。新產品賣給歐美人,老產品賣給支那人。

  所以,對于一汽集團購買新型發動機的事情,三菱根本不想理會。不過,人家既然找上門來買,起碼得拿出點東西敷衍吧!

  想買我的技術?可以!正好,有一款85年技術的發動機,要不要?

  誰也不是傻瓜和笨蛋,面對日本人拿出的所謂“新型發動機。”當下一汽的幾位工程師就對此提出了質疑。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