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生死

  石堅說道:“奶奶,您不要著急,且等孫兒把話說完了。”

  這對祖孫正說著話,外面又傳來家丁的稟報,說知州大人帶著一干官員來給孫員外賀壽。

  孫員外和眾客人心知肝明,這些官員前來給孫員外賀壽是假,聽說石堅前來也隨著趕來是真。誰知道這少年會不會一時沖動,給孫員外作一首詞,那他們就錯過了一次大好的觀摩機會。

  相互寒喧后,陶知州看到眾人全望著石堅,他問清了原委,這些官員全都張大了嘴巴。上百億斤糧食,一個和州一年出產多少糧食。如果這個少年說的是真的,那么宋朝再也不會出現饑荒之年。眾位大大,宋朝疆域不比現代中國,可那時由于環境沒有現在惡劣,耕地面積并不比現代中國少,但那時生產力低下,一畝地水稻產量僅為兩石,還不到現在的四分之一。王安石變法失敗固然與他急于功成有關,也有宋神宗時連連發生自然災害有關。

  石堅又叫孫家拿來紙墨,還要來顏料。他畫了兩幅畫,一副是占城水稻,一副是棉花。他用的是現代西方寫實畫法,講究光影搭配,這兩幅畫讓他畫得徐徐如生。

  綠萼在他身邊悄聲說:“少爺,難道你真是天上星宿下凡?”

  因為她陪同石堅身邊,還整理過石堅的文稿,可從沒有看到過他作畫。可現在這幅畫畫得多好,不是天上星宿下凡,他怎能懂得這么多?又怎能聰明到如此地步?又怎能什么事都無師自通?

  可陶知州全都望著這少年的嘴巴,比起這幅畫來,上百億斤的糧食比這重要了不知多少倍。

  石堅指著水稻的畫圖說道:“這是占城稻。”

  陶知州這時在旁邊說道:“這種水稻本官也聽說過,祥符四年,真宗陛下還命農官引進過這種水稻。”

  對于這段歷史石堅曾特地考證過,一些YY小說中描述雙季稻一出,馬上糧食產量大增,其實不是這回事,在宋朝雙季稻已經很普及,可因為生產力與技術的關系,產量比單季稻高不了多少,還有極耗地力。好在這時農民還極其愚昧,不怕辛苦,只要得到一點點收成就心滿意足了。石堅前世也出生在沿江地區,在他幼時農村還普遍種植這種雙季稻。后來隨著雜交稻技術成熟,雙季稻再次被淘汰。到了石堅長大后,在農村已經很少看到有人種雙季稻了。

  石堅拿起桌子上一串葡萄說:“葡萄生在西域,壯如碧玉珍珠,自漢張騫引進中原后,成紫色圓球。味亦不同。南人不適北方寒冷,北人不適南方濕熱,因此北人去南方任官壽短,南人去北方任官命亦不長。但他們后代若在異地長大,卻與本土人無異。自祖母有命,小子遍看農書,又想起本地農人操作,看到他們不會選種。因此小子有請各位大人在兩廣路兩浙路選優質的占城早稻和優質的晚熟寒糯稻與寒粳稻。小子或許有辦法讓每畝地產量添加一石。”

  說到這里,他又嘆了口氣,心想難道我讓大宋提前一千年出現化肥?后世造化肥簡單,可在這個朝代要牽扯到多少東西,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他說道:“這也許要十年或者二十年時間,每年選其健壯稻實作出下一年稻種,待到這種水稻適應大宋水土,才可普及天下。而且這種雙季比單季稻也耗地力。不過小子想也許幾十年后,或幾百年后有人會解決這個問題。”

  看到他說這一句話時一副憂國憂民的神情,在場所有官民全在心里感嘆,難怪他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難怪連圣上也如此看中他,天下有那個八歲頑童有這少年的抱負?

  石堅又指著棉花說道:“這種植物叫棉花。”

  陶知州又說道:“這個棉花本官也見過,不過它的名字叫白疊子。”(我國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廣西、云南、新疆等地區已采用棉纖維作紡織原料。起初人們并未認識到它的經濟價值。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游記中記述,在今北京地區所見到的棉花,還是在花園里被作為“花”來觀賞的。梁書·高昌傳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

  石堅說道:“不錯,它也能觀賞,但是它要是培養得當一畝地可收籽棉上千斤,皮棉四五百斤,也就是可以織出四五百斤布匹。同時剝下來棉籽可以榨油,可以用它來代替菜油點燈。”

  他說的可是后世的棉花產量。當他這一句話說完,客廳所有人都大嘩。要知道現在每斤棉(這是木棉)官收價是三十到五十文,四五百斤棉那是什么概念。難怪剛才少年說布價會下降十成,家家戶戶都能買得起新衣服。他們都忘記了石堅后面說的棉籽可以榨油的價值。

  石堅擺了一下手,說:“據小子聽那海客描述,現在我大宋朝南方偏遠地區和西域已經有人種植,得植法都不得當。產量也不高,如達到小子所說,還需數十年光景選出優秀種子和摸索出適當的方法。”

  這句話又讓眾人冷了一大截,心想原來還不能種植哦。

  石堅又說道:“現在宋朝以及周邊國家有海島棉,又叫粗絨綿,是從江老爺去過的弼琶啰所在的那片大陸(非洲)引進的,主要種植在西域。還有一種草棉和粗絨棉,是從天竺引進的。小子答應祖母改善那些在高地坡地種植糧食佃農的生活,故從農書里尋找物種和種植方法。”

  這一句話又讓人肅然起敬,老太太心好現在人人皆知,可對這個孫兒也苛刻。但這個神童也爭氣,別人看的可是死書,人家看才是活書。

  有人問道:“石相公,那個天竺是不是你寫的西游孝記里的西天?”

  石堅一拱手道:“各位,唐僧歷史確有其事,他法名叫玄奘,歷經艱難,到天竺取回佛經。天竺也正是佛教發源地。不過這本書那是小子為了使老祖母開心寫得玩的,大家茶余飯后看了一樂,不必要相信。”

  他又正色道:“所以小子分析后得出目前大宋最適宜種植的是粗絨棉。而且這種棉花還適合在旱地種植,以小子能力雖不能讓它每畝產出五百斤布棉,也可以讓它產出兩三百斤還是可以的。”

  石堅話音未落,客廳再次燥動。

  兩三百斤也行啊。如果布價不跌,那可是近十貫,況且還是劣質的旱地。這樣說來,那些旱地不是成了黃金?

  石堅又嘆道:“當然水田排灌之后,種植產量更高。”

  一句話落,又引起議論。這些客人都快沒心思呆在這客廳了,他們進入客廳,都是地方上有錢的主,都在心里準備打聽到哪里買到這種棉花的種子。

  石堅仿佛猜出這種局面,他說道:“這種種子很好買,現在南方雷州就有。這種方法小子前幾天就想出了,但小子一直沒有說出。就是擔心象眾位伯叔一樣激動萬分,紛紛種植這種植物。衣食住行,食才為天。到時候天下全部盛行種植棉花,糧食產量就會下降。一旦發生災害,那么大宋不堪想像。”

  剛才陶知州聽到石堅說出棉花的產量后,也想到在和州推廣這種植物種植,甚至讓他家佃農也種植這種植物。現在聽到石堅這句話才想到全部種植這種植物的后果,心里贊嘆少年的心思細密,憂國憂民。

  石堅這才轉向孫員外女婿,說道:“小子在家里讀書,聽到江老爺是一個海客,才想到先父那個海客朋友說的話,靈機一動,今天我一來賀孫員外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孫員外連說擔當不起。

  “二也來求江老爺替小子,也替大宋億萬百姓辦一件事。”

  孫員外女婿聽了如同在云霧里飄,自己能替大宋億萬百姓辦事,這是何等的榮光。如果這是別人所說,他還一笑了之,可這句話出自這個天下最聰明的也是皇帝最喜歡的小孩子之口,他不相信也得相信。

  說到這里,石堅又深鞠了一個躬。

  孫員外女婿激動得黑臉冒出紅光,扶起石堅說道:“石相公,有事盡管吩咐,小人我赴湯蹈火,再死不辭。”

  石堅臉色沉重地說:“這一趟行程雖不能用赴湯蹈火形容,也是九死一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