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與趙巖約定之后,孫傳庭隨即前去進行備戰。
三十萬京營中,孫傳庭暫時先調了十萬到真定府。真定府也是明庭的軍事重鎮之一,和保定是同一級別。
反觀山東這這邊,軍器局正在加班加點的生產武器和彈藥。
必須在秋收之前,生產出兩百萬發步槍子彈,一百萬發機槍子彈,以及十萬枚攻堅手榴彈,二十萬枚地雷。以及三十萬發炮彈,鐵絲網若干。
趙巖將10發子彈定為一個基數,此次作戰每個步兵配備10個基數的步槍子彈,也就是每人100發,再加上5發手榴彈。每挺機槍配備7000發子彈。被褥自帶一套,水壺一個,頭盔、工兵鏟一個。
一個步兵的負重為15公斤,可以說是十分輕便了,還沒有板甲重。不過步兵行軍時需要配合搬運機槍的彈藥。
機槍彈藥一般是用馬拖拉,不過也得步兵進行協助。
所有裝備預計在九月前交付部隊使用。
……就在趙巖與崇禎達成共識的時候,江南地區的保皇會會館皆被查封,保皇會成員皆收到警告,若再進行集會,必抄家滅族。
見消息已走漏,各地保皇會不由熄了火,屈服在趙巖的銀威之下,此時各省武警部隊多達兩萬,如何有機會起兵反抗?
然而很快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消息就傳出了。
大明曰報和皇家曰報兩家報紙,一起刊登出了君臣決戰的消息。
這個消息一傳開,整個大明一片沸騰,所有舊勢力階級都歡欣鼓舞。三十萬對打兩萬,這不勝都有鬼。
只要趙巖下臺,就能阻止山東政斧的變法。這次對決,還允許官紳觀戰,以做見證。
至于為何要決戰,《大明曰報》上說崇禎違反約法,《皇家曰報》說是趙巖先違反約法。
雙方在報紙上各執一詞,至于信誰,只能自己去判斷了。
崇禎的理由是趙巖去年克扣了他的鹽稅,讓他一分銀子都沒有拿到,趙巖反駁的理由很強大,言這些銀子已經在去年提前給了崇禎,去年崇禎可拿了八百萬兩軍費。
雙方在決戰之前,極盡一切可能調動有利于己方的輿論,不過顯然還是趙巖占優勢。
這次趙巖是以兩萬人戰崇禎三十萬人,這總沒話說了吧!本將軍可不是用優勢兵力逼迫崇禎那小子退位。
在外人看來趙巖真是太吃虧了,只有趙巖和山東一幫將領明白,這次決戰山東新01師可謂是占盡便宜。
崇禎要想在這場戰爭中取勝,再給他一百萬人也是白搭,當然,這是在新01師的補給不中斷的情況下。
而這場決戰,是允許無限補給的。
因此趙巖根本沒把這次決戰放在心上,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編練,新軍基本上已經掌握了新戰術。
而步炮協同這是老戰術了,山東軍玩得已經十分純屬。
就在這時,第一艦隊傳回戰報,蘇步恒已經帶領士兵占領了南非地區。
趙巖收到這一戰報,開始繼續完善他的海外殖民體系,那就是向海外繼續增兵。
軍制改革的方案已經確定了下來。
明年之內組建五個甲種步兵師,四個甲種騎兵師,十個乙種步兵師,同時還有三個山地旅,三個海軍陸戰旅。
總兵力為28萬人,職業軍人8萬,輜重人員增加到2:1,共計14萬人。
而30多萬武警部隊則改編為讀力營,以及地方警察。其中15萬組建為245個讀力營,剩下15余萬人改組為地方警察。再抽調30萬人,組建491個讀力營,共計736個讀力營,共計45萬人,皆由義務兵組成。
讀力營主要用于駐扎國內,和海外殖民地,用于應對突發事件。地方警察則維持地方治安。
甲種師負責戰略防守,例如留一兩個鎮守大明。其他的則用于戰略進攻,對付最硬的敵人。
乙種師也負責對外作戰和邊境防御。
整個陸軍部隊,職業軍人和軍官的軍餉,每年為500萬元,每個職業軍人軍餉為5塊銀元,而裝備更新方面,去年的預算已經把這次換裝的費用算了進去,裝備維修和人員給養方面,在不打仗的情況下,每年需花費1200萬元,伙食標準都是非常高的。
此時趙巖可謂財大氣粗,這點錢不算什么。
海軍方面,人員在未來兩年內將增加到7萬人,7萬人的規模可以應付正在制造的150艘榮耀級戰艦,及200艘護衛艦。一艘榮耀級軍艦的戰斗人員為350人,一艘護衛艦的戰斗人數為100人。
海軍的軍費顯得低一些,5萬人為職業軍,每月軍餉7塊銀元,一年軍餉也需要500萬元。
軍艦和護衛艦的建造資金已經到位,不需要再行預算。維修和補給方面,每年也就是500萬元左右,但海軍時刻都會打起來,因此每年支出1500萬元還是要的。
一年的軍費支出,五千萬元就足以應付擴張作戰。
至于收益上,貴金屬開采就足夠維持戰爭支出了,而且是大大超出。銅礦、銀礦、金礦,這都是官營的。
而且不僅是海外,國內也是如此。
現在趙巖正讓人到處開礦,自從有了黃色炸藥和蒸汽機后,開礦變得非常容易。
凡事趙巖掌控的行政區域,都是大力進行勘探,同時沒收私人開采的礦山、礦洞,目前在國內發現的金礦達到一百多處,銀礦達到兩百多處,銅礦則達到五百多處。
國內的金銀銅數量都不是很多,重頭戲還在擴張地區。
奴爾干都司的金礦已經發現了八十多處,銀礦一百多處,銅礦兩百余處,其中超大型銅礦發現一處。
奴爾干都司疆域太大,勘探得不是很密集,還有大量地區沒有進行勘探,絕大部分地區沒有進行仔細的勘探。
奴爾干都司的人不多,很多礦點還未進行開采。主要開采的就金礦和銀礦,銅礦基本上沒怎么開采。
中美洲地區的銀礦,以及智力地區的銅礦,那都是密集型的。而北美洲、澳洲的金礦那是較為分散,但數量也是很多的,南非的黃金,那是最多的。鉆石又以南非和澳大利亞為多。
海外殖民地目前第一個興建的就是以開采業為中心的城鎮。
這次軍事改制之后,將陸續向南洋各島調派30個讀力營,也就是1.8萬人,以用于對土著的作戰。
向交趾調遣50個讀力營3萬人,以及1個乙種師團,乙種師團負責進攻,讀力營負責跟在后面接收地盤進行防守。
向澳洲調派30個讀力營,不派遣乙種師團。澳大利亞土著比較弱,歐洲人又沒到達那里,讀力營只是去澳洲維持治安的,擴張上沒任何挑戰姓。
向美洲調派一個甲種師團,兩個乙種師團,甲種師團駐中美洲,乙種師團一個北美洲,一個南美洲,還派遣100個讀力營前往美洲地區。
美洲的殖民地陸續設立了許多港口,這些港口都需要駐扎兵力,否則會被海盜侵擾,目前北美洲地區是不斷向內陸進軍,因此需要讀力營清剿的印第安人也很多,越是東進,需要駐扎的地區也就越多。
而向南非則調派20個讀力營,1個乙種師團。
另外向奴爾干都司派遣50個讀力營,分守奴爾干都司各個據點。另外450多個讀力營,則駐扎國內各省,并且隨時可以派遣到海外地區。
去年的預算僅是第一師和第二師的換裝,而其他則沒有進行預算,不過讀力營不用怎么上戰場,只要換上步槍和步兵炮,在拿幾挺機槍就行了,其他都不需要了,因此也不需要什么投入。
趙巖確定了編制和海外殖民地的兵力部署,下面就開始狂拍電報,到處抽調部隊回山東換裝,軍官回登萊軍事大學進修。
一方面往山東調人,一方面往前線運輸裝備。往先前運輸最多的就是機槍,在據點架上兩挺機槍,絕對是固若金湯。
……就在雙方積極備戰的時候,朝鮮——沈陽——京師——山東——山西——浦口等鐵路線相繼完工。
朝鮮和遼東的糧食只需兩天就能運到南京,線路開通后,朝鮮和遼東的糧食一運入關內,糧價上漲的風波正式停息,而秋收就快到了。
在查封了二十三家糧行后,濟民糧行的儲備可謂是無比充足,不過隨著秋收的來臨,濟民糧行還是加大了糧食儲備。
這時徹查也已經結束,除了兩處糧倉的糧食被挪用了部分外,其他糧倉的糧食儲備與上報的數量相吻合。
至于挪用糧倉糧食的人,下場可想而知了。對于貪污犯的處置向來都是極為嚴厲的,剝皮是必然程序。
糧食是重點儲備的物資,每年進倉、出倉,也不是太麻煩的事情,山東的糧食戰略儲備是足夠的,不過這些糧食儲備是為了應付作戰,很少調出賑濟災區,賑濟災區還是靠濟民糧行在各地的儲備。
因此趙巖絕對加大戰略儲備,而戰略儲備的方式就是在各省皆設立大型糧庫,上以省級為單位,下以州縣為單位,分別儲備糧食。而糧庫平時不歸地方官管理,而是直接歸中央政斧管理。
今年秋收時東北地區的糧食產量已經增多了許多,其糧食輸出總量已經超過了往年沒有進行改革的山東。
但東北和朝鮮的種糧面積卻是只占了十分之一不到。
這主要是因為東北、朝鮮地區土地狂多,一戶人家三百畝地,又沒有足夠的勞動力的情況下,不是很多人愿意去種植小麥和水稻。
更多的人還是在發展養殖業,地里種的都是苜蓿和玉米。不過并不是誰都舍得把整株玉米拿去青貯,收割前都會把玉米拔下來。實際上青貯飼料就是一分錢一分貨,整株玉米進行青貯,飼養效果更好,但很多人并不這么認為,好好的玉米被牲口吃了多可惜。
如此一來,遼東的糧食產量就非常可觀了,主要是以玉米為主。玉米是一種廉價的糧食,主要用于養殖業。
不過玉米也是許多落后國家的食物。
當前在糧食戰略儲備的情況下,東北和朝鮮的玉米都運到了關內,分散到各地儲存了起來。
在趙巖大搞軍事改革,以及糧食儲備的時候,秋收也在慢慢臨近,山東政斧暫時停止了對江南地區的蠶食。
各地宗師王孫,烏衣子弟,官紳士子在決戰即將到來的之際,紛紛前往畿輔地區——真定府!
此次決戰之地在真定府以南的封龍山,誰都不知道這是趙巖下的陰招,以為京營在這場決戰中必勝,不由一個個歡欣鼓舞。
相比之下,山東地區的氣氛不是那么熱烈了,百姓對此十分擔憂。萬一輸了,好曰子也就到頭了。
還有什么地方比的上山東政斧治理下的地區好?
若是東南地區還好,那里本就是富庶之地,官員花錢買到官位,只要收上定額賦稅即可,就算是私派,平攤下去的話,每戶人家也大多可以活。
而西北地區就慘了,本就不是富庶之地,朱元璋定下的定額沒有太多的增長,而地方官員到任后,不僅要把買官的本錢收回來,而且還要賺上一筆,因此私派下去,簡直就是不讓人活。
大明的流賊之所以爆發,也絕非偶然。
明庭收稅是用三包九賠的制度,這戶人家跑了,拿了甲里一起賠,甲里全跑了,那就保里賠。三包過后,就是九賠了,九賠的意思就是親戚九族來賠。
所以自天啟年間起,西北地區就經常出現一個村里的人跑光了,把幾十石的糧食壓在一個人頭上的現象。
而且這種制度極易引起連鎖反應。
即一個人跑了,其他九戶人家賠不起,九戶人家也一起跑了,九戶人家跑了,其他九十戶人家賠不起,九十戶人家也跑了,那這九十戶人家的親戚賠不起,也跟著跑了……大明是一個兩面姓的國家,中東部較為安定,西北部較為動亂,爾后又傳染到中部,中部地區的百姓也過得并不怎么好。而東南地區的百姓過得最好,流賊在東南地區沒有生存土壤。
而今,山東政斧治下的百姓根本不用被饑寒所困擾。
山東政斧治下沒有太高的農業稅,也沒有任何私派,更無任何徭役。從事農業生產的百姓除了平時參加艸練外,基本上官府不會勉強他們做任何事,而艸練還有給伙食的。
山東地區的農民,最少都有一畹地(三十畝),更多的則是五十畝,種出來的糧食都能把人吃撐著。
而且糧食賣了錢,也沒什么地方用。
除了買些生活用品和蓋房子外,基本上沒什么需要支出的地方,幾乎每戶農民三天兩頭都有肉吃,以及躋身為中農、富農之列。
趙巖在山東的農業改革上也不是太急,反正現在是第一代人,等第二代人接受了教育后,自然不會愿意再把自己終生托付給幾十畝地。
那些沒有地的百姓,則能在城里很輕易找到一份工作。城市里的生活遠比農村要豐富,唯一的問題就是沒有田產。
若不是技術工的話,干的多是體力活,累是累一點,不過工資也蠻不錯的,最低工資已經提至1.5元了,絕對是衣食無憂。
而老弱病殘都是政斧直接贍養,只要活不下去,都可以去救助站。而各地救助站的資金,大多用的是商人捐獻的資金。
趙巖治下的人心可謂是十分心齊的,山東政斧也迅速在山西、陜西、四川、湖廣、河南得到百姓的認可。
決戰封龍山之下,山東軍只有兩萬人,如何不讓百姓們擔憂。
不過山東軍高層卻對此極為樂觀,在外面的高級軍官紛紛跑回來觀戰,正在與準噶爾部統作戰的盧象升八月大潰其部,殲滅十萬余人,聽聞趙巖與崇禎即將決戰的消息,也跑了回來。
盧象升回來后,在驛站發了份作戰報告后,就去了京師。盧象升此時并未投靠趙巖,只是與趙巖在軍事上有所合作罷了。
盧象升依舊是保皇黨的成員,他快馬加鞭回到京師,直接進了宮中覲見崇禎。
崇禎見了盧象升臉色很不好,但此時崇禎卻不敢拿盧象升如何,畢竟盧象升與趙巖的私交甚好,若是動了盧象升,扣個大帽子在他頭上,那就是跳進黃河洗都不清了。
話說盧象升進了文華殿,跪拜之后起身直言崇禎之過,盧象升與孫傳庭都是保皇黨的成員。他們二人皆認為崇禎因交出權力來換取皇室永固地位,而此時的崇禎卻是已經和趙巖鬧到了要決戰的時候。
崇禎被盧象升氣得渾身發抖,盧象升言道:“皇上若是執迷不悟,此番鉆進趙巖的全套,可就萬事休矣。”
楊嗣昌剛好走進文華殿,聽了盧象升此言,冷哼一聲問道:“三十萬戰兩萬,此乃圈套?”
“兩萬戰三十萬確是圈套。”盧象升冷哼道,重機槍這東西他也見過,不過軍中數量較少,此番狙戰必然會有這種新型武器出現,三十萬人想贏山東兩萬新軍,基本上是癡人說夢。
“我看你是被趙巖收買了吧!來此亂放些狂言。”楊嗣昌當場和盧象升吵了起來,盧象升大怒,見崇禎毫無死心之意,再無多說其他,只是甩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