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那本來拿著碗、勺的左右手在聽到門口處李西的通報聲不由停滯在空中,看著自己面前那冒著熱氣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心中小聲嘀咕一句還要不要人吃飯了,先是低頭看了看案幾上那賣相極為誘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又抬頭看了看那門口正低著頭站在那的李西。
就這樣糾結了一小會后,曹芳還是有些不舍的放下了手中那已經是蓄勢待發的漆碗與銀勺。
摸了摸那已經在抗議的肚子,朝著一旁的于季、李牧兩人揮了揮手,示意兩人先把這些剛擺放上了的佳肴給撤下去。
當然,在兩人撤下這案幾上所有東西之前,曹芳還是眼疾手快的搶救下了一個胡餅。
吃著手中那已然半涼的胡餅,看著案前那一道道還沒來得及吃上一口的菜肴被撤下去,曹芳也只好閉上了眼睛開始眼不見心不煩了。
這打著鎮護將軍親兵旗號前來求見的想來也就是那位校事官了。
不然,曹芳可不會認為自己拜托那兩位舅父的事情能這么快就能解決了。
在想到那校事官的重要性后,曹芳也只好強壓住那心中的饑餓拿著那還沒啃到一半的胡餅對著門口處的李西說道:“請進來吧!”
而一旁的黃小在放下那手中捧著的水銀沁玉匜后,也就躬身踱步回到了曹芳身旁。
不過,在看到正拿著剛剛擺放好的餐具往外撤的李牧、于季后,黃小站在那兒不由感到有些奇怪的向著曹芳問道:“只是虎衛親兵而已,陛下何須如此鄭重?”
正在忙著解決手上胡餅的曹芳在聽到黃小問題后,卻是想起了剛才郭建臨走時同自己所作的鄭重囑咐。
把胡餅放在眼前的朱紅漆盤上,先是拿起幾案上的柔軟的布帛擦了擦嘴,隨后曹芳故作玄虛向著輕輕搖了搖頭對著黃小說道:“此事事關重大,黃門令帶殿中之人暫且先退下去吧!”
聽到此言黃小剛想下意識開口的再說幾句,后腦勺突然感覺到沒來由的一陣疼痛。
顯然,這位黃門令卻是突然想起了自己在昭陽殿前被董箕扇的那一下。
偷偷抬頭打量了一下曹芳臉上那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后,口中道了一聲唯后黃小也就沒再多說什么了。
他其實也沒啥其他的想法,就是單純的有點擔心這位陛下餓壞了而已。
向著于季、李牧等人揮了揮手黃小拿起了殿中剛剛才擺放好的餐具就這樣退了下去。
看著黃小等人離去的身影,跪坐在殿中的曹芳揉了揉有些泛酸的脖子,正想順道把自己頭上戴著那沉沉的冕冠給摘下了。
這玩意看起來是威嚴莊重無比,但真戴了這么久曹芳的脖子也有點挺不住了。
頭上的冠冕可還是為了自己量身定做而減輕了重量的版本,想來這也是為啥要分朝服和常服的原因了。
但一想到等會自己還要接見那位校事官,曹芳也就漸漸停下了手中的動作,順道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臉上的表情看起來頗為嚴肅。
對于校事官這個職位,可能初聽聞之下會有些感到不明所以絲毫沒有頭緒。
要不是曹芳前世正好看到過有關于這個已然散落在歷史長河之中官職的詳細介紹。
恐怕現在的曹芳也好不到哪里去,說不定還會認為這校事官是那秘書寺或者是白虎觀里掛著的文職呢?
畢竟,光聽這名字給人的印象就是校訂書籍的,要知道像校事官這種性質的職務能在這衣冠楚楚的歷史長河中留下點點蛛絲馬跡已經很不容易了。
可是吧,這校事官所要校訂的可不是什么書籍,這校事官的職責乃是暗中監察這朝中大大小小之事,比之這可校訂書籍什么的那是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說直白點,這校事官就是這大魏的秀衣使者、錦衣衛。
這乃是當初大魏的太祖,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曹老板稱魏王時所特意設立的一個間諜機構。
其擁有的職權可是能夠窺察群臣的微小過失,隨時舉報,就是這一個窺察把其與那御史徹底分開開來了。
而曹老板做為一個本來就有些多疑并且威名赫赫的君主再加上這么一個頗為強力的間諜機構。
這兩者之間所散發出來的化學反應自然是不用多說了,當真是使人鬼虧狼嚎,只能撒潑打滾。
而這校事官也就是這間諜機構的領頭人了,直達天聽隨時隨地面見彈劾百官。
所以,在設立這個部門沒多久后,那朝堂之上就流傳出了一個俗語所謂之“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
這曹公自然就是指的曹老板了,但這盧洪、趙達兩人自然就是新出爐的校事官了。
其實,光聽這么一句話就能知道這校事官對于朝堂上的滿朝公卿殺傷力有多大了。
而且最關鍵的是,這個校事官在曹老板死后可沒有遭到廢棄或者是得到冷遇什么的。
相反的是,在文帝、明帝兩朝校事官與其背后的部門已經是作為天子手中的另一個底牌更加發揚光大了其來。
讓其用來制衡那愈發龐大的朝堂公卿利益集團的最為關鍵的措施之一。
在受到相當于是三朝天子青睞的校事官其背后的部門也是愈發龐大,其職權也愈發重要了起來。
甚至在曹芳看來,這校事官都隱隱有著大明朝錦衣衛的影子了,
這也是曹芳為什么對于這位校事官這么看重,甚至都能忍受那饑餓來接見這位校事官的緣故之一了。
對于這位校事官,自己現在這面前十幾顆旒珠也不是沒有絲毫作用的。
鬼知道這位特務頭子掌握了什么技能,有了面前這層旒珠簾的遮擋也能給予自己更多的進退空間不是。
而在黃小作為最后一個手中持著水銀沁玉匜躬身離開太極殿東堂,坐在殿中的曹芳正在努力調整自己的狀態之時,門口處也出現了李西的身影。
“陛下,鎮護將軍親兵現以至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