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36 天下之中洛之陽

  洛陽是一座古城,早在西周時便是名邑了,后經東周、戰國、秦、前漢,又到本朝,歷代對之皆有修繕、擴建,因其位處洛水之北,水北為陽,是故后來被名為“洛陽”。

  漢以火德,本朝定都洛陽后,又把“洛”字改為了“雒”字,因稱“雒陽”。

  洛陽居天下之中,為九州腹地,早在三代時,就已是中原地區的交通中心,后經歷代營建,現今的道路更是四通八達。

  往大了說,洛陽與四方州郡皆有大道相連,由洛陽向西,經長安,可至西域,向南直通南陽,向東遠達泰山。往小了說,洛陽的十二城門與周圍八關之間亦皆有通暢的大道,——荀貞這次來洛陽,走的就是轘轅關與洛陽城東門間的大道,路上不但極為順暢,而且槐楊如林。

  離洛陽越近,路上碰到的從洛陽出逃的百姓就越多。

  見得荀貞這一支兵馬急進,沿途道上的百姓無不倉皇躲避。

  百姓雖然躲避,可路上人多起來,難免會耽誤行軍的速度。

  待荀貞等抵至洛陽城東的七里橋外時,已是下午,快到傍晚了。

  所謂“大都無防”,洛陽與前漢、前秦時的都城一樣,俱是有城無郭。

  “郭”者,外城也,也即是說,洛陽沒有外城,只有一座內城。

  但雖無外城墻,作為帝都,洛陽卻也是有“郭區”的,而且“郭區”的面積很大,不僅洛陽的土著百姓很多都在城外的“郭區”中住,國家重要的文化、禮儀建筑也都在城門外的“郭區”里,以是,圍繞在洛陽“郭區”外的河水、漕渠實際上便形同成為了洛陽的“外郭”。

  洛陽城東有一條陽渠,是在本朝初年挖掘開通的,這條漕渠就是洛陽城東的“外郭”,而七里橋則便是陽渠上的一座大橋,因與洛陽城相距七里,故此得名。在七里橋的橋東,也即陽渠東岸大約一里的地方,建有一座“門開三道”的大門,此門就是洛陽城東的“東郭門”了。

  到得此門,再往前行,便是洛陽的外城區了。

  洛陽共有十二座城門,合十二天干之數,不過這十二城門并非是一邊三座,而是四面多寡不一,最少的北邊,只有兩座城門,南邊最多,共有四座城門,而城西與城東則都是三座城門。

  城東的三座城門從北向南依次是上東門、中東門、望京門。

  七里橋離上東門最近。

  荀貞聞前邊部曲回報“已至七里橋門”,駐馬前望,果見前頭滔滔渠水岸上,平地而起一座占地甚廣的雄偉高門。

  從在荀貞馬邊的鐘繇遂遙指此門,說道:“貞之,入了此門便是七里橋,過了橋就是洛陽外郭了。”

  如是平常時候,傍晚時分正是熱鬧之時,從田間歸家的外郭百姓或由遠路而來的外地士人、商賈,往往會把橋上擠得水泄不通,而當下,橋上依然熱鬧,卻不再是歸家的百姓,也不見有外來的士人、商賈,反而俱是從城中、郭中逃出的洛陽吏民。

  七里橋外的這道“郭門”本是有兵士駐守的,可眼下從城中出逃的吏民太多,些許兵士壓根就管不住,放眼望去,遠處的橋上、門里、門外俱是密密麻麻的人頭,鼎沸的人聲遙遙傳來。

  江禽從前頭過來,向荀貞請示:“將軍,橋門、橋上人太多,不好過,怎么辦?要不要我帶人先去把他們驅散?”

  荀貞點了點頭,見江禽要走,又叫住他,叮囑說道:“橋下是水,人太多,你不要搞的雞飛狗跳,免得有人墜河。”

  江禽應諾。

  荀貞傳下軍令,命三軍暫停,由江禽先帶人過去清道。

  其實也用不著怎么清道,看到這么幾千步騎甲士突然行至,橋上、門里、門外的百姓早就驚亂,過了橋的四散而逃,沒過橋、離岸西近的紛紛又逃了回去,只留下橋上的一些,江禽帶人過去只不過略微吆喝了幾句,便將之悉數驅走,空出了寬闊的橋道。

  守門的兵士可能也逃走了,又或者因見荀貞兵馬勢眾而不敢上前問話,卻是在無一人過問的情況下,荀貞率帶四千甲士順順利利、通通暢暢地穿過橋門,行過橋路,進入了城東的郭區。

  過了橋,離洛陽就只有六七里之遠了。

  在這個距離上,洛陽的城門、城墻已可清晰入眼。

  墻高門偉,望之高聳雄壯,已令人驚嘆,而尤令人驚嘆的,卻是城內宮省區的宮殿和門闕,遙望之,也不知是何宮、何闕,遠高出城墻之上,明峻挺立,郁郁如與天連。

  如后世的北京城又被稱為“四九城”一樣,漢世的洛陽亦有俗名,又被稱為“九六城”。

  只不過,北京的“四九城”之稱指的是北京有四個皇城門、九個內城門,而洛陽的“九六城”之稱指的則是洛陽城池的東西、南北之長,洛陽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因此俗稱“九六城”,——四面城墻的長度加在一起,周長達二十九里,占地極廣,極是雄偉了。

  荀貞、戲志才、鐘繇等隨中軍過了橋,兜馬至道邊,看余下的部曲絡繹渡河。

  許仲、辛璦、荀成本在軍中各部壓陣,這時相繼來到荀貞馬前,詢問道:“君侯,前邊即是洛陽了,我等是直接入城,還是先擇一地駐軍?”

  洛陽乃是京都,許仲、荀成不知荀貞的心意,不敢擅自做主,眼見天色已暮,秋冬天短,很快就要入夜了,所以提前過來詢問下步行止。

  荀貞轉望洛陽,看了片刻,回過頭,對他三人說道:“等下我先入城,汝等可於上東門、中東門外擇一地扎營,等我軍令。”

  無詔書而擅帶私兵至洛陽已是不妥,如再無詔書而擅帶兵入城則更是不該,——事實上,洛陽十二城門,每門各有一“候”,皆有數百戍兵屯駐,統歸城門校尉管領,無有詔令,荀貞縱是想帶兵入城也是萬萬難行,除非他用武力強行攻入,但如果那么做,也就等同造反了。

  許仲、荀成、辛璦應諾,各歸本部,自等部隊悉數過河之后,往上東門、中東門外擇地駐扎。

  荀貞心道:“阿褒也不知找到董卓部曲,探聽清楚董卓帶了多少兵馬來洛了沒有?”遲遲不見陳褒回報,想來應是仍未探查清楚。

  他轉對戲志才、鐘繇說道:“志才、元常,天快夜了,我們先入城去吧?”

  洛陽與別的城邑一樣,晚上皆有宵禁,經了前幾天的宮城大亂,也不知宵禁提前了沒有,還是趁早趕著入城為好,以免城門關閉,就得等到明天才能進城了。

  戲志才、鐘繇點頭應是。

  當下,荀貞沒有帶太多人,只點了典韋、趙云、原中卿、左伯侯、嚴猛等十余勇武親衛,又特地叫來劉鄧、魏光伴從,文士則只帶了戲志才、欒固,余下的左右、親衛皆留下從軍而行,一行不到二十騎脫離了大部隊,由鐘繇在前引路,馳行奔向洛陽城門。

  時人有詩云:“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講的就是洛陽上東門外的風光。上東門外道路寬敞,沿路兩邊種植的盡是楊樹、松柏,由此向北眺望,可見城北的北邙山。

  適時天暮風涼,道邊樹木颯颯,前頭洛陽雄渾,側眺北邙森森。

  荀貞策馬迎風,胸中情緒潮涌。

  穿越到這個時代十幾年了,這是他頭次來到洛陽,但心中卻無半點激動,有的只是深深的擔憂。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