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32章 神武大炮

海上馬車夫正文  海上馬車夫正文。

今日第四更  美洲派遣軍除了美洲虎和美洲豹兩支黑甲精騎之外,陸軍部還給配備了陸軍第三師。()

  陸軍第三師是神武大帝的嫡系部隊,也是陸軍中戰斗力強悍的一支部隊。

  陸軍第三步兵師,配備了先進的武器裝備。首先就是步兵使用的火槍,此時,中華帝國總裝備部已經可以實現自行生產火槍了,如果不是這樣,也不敢輕易去得罪西班牙人,因為以前陸軍的主力裝備都是西班牙人笨重的穆什克特火槍。

  當然,還有法國造的狗鎖式火槍,不過法國人因為準備歐洲三十年戰爭,在三年前已經停止外銷狗鎖式火槍了,全部用于裝備自己的部隊。因為法國人要面對的敵人時強大的西班牙人,而且在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最初幾年里,法國人一路敗北,很是被動。因此,火槍更是不外銷了。

  好在中華帝國陸軍以前每次貿易都進口大批的西班牙穆什克特火槍,使得在西班牙人也停止對華出口火槍之后,中華帝國的軍隊還能有火槍使用。

  不過,火槍畢竟是消耗品,隨著槍械的老舊和磨損,以及在戰斗中的損壞和丟失,中華帝國備用的火槍數量急劇下降。

  因此,早在五年前,當鄧浩楠作為監國攝政王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火槍的仿制活動了。不過,那時候火槍的仿制工作都在北京的兵仗局內執行。

  明朝留給鄧浩楠的遺產當中,鄧浩楠最高興的就是兵仗局了。那里大批的人才可以說堪稱火器界的專家和鼻祖了。雖然當時的大明人是學習西方科學后才開始發展火器的,但不得不說,大明人就是聰明很快就模仿出來西方的先進武器。但更聰明的是,大明人能夠舉一反三,在西方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很快鼓搗出更加先進的東方武器來。

  同治二年式火槍就在法國狗鎖式火槍的基礎上研制出來的,并加以改造,使得重量更輕,射程更遠,威力更強。

  同治二年式燧發槍進行了重大改進,徐光啟和畢懋良經過持續試驗,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擊發發射機構和保險機構,繼續沿用狗鎖式火槍的隧發撞擊方式,但槍管和瞄準具的改良,從而使得同治二年式火槍成為當時性能最好的槍。

  同治二年式火槍的槍管采用強化后的不銹鋼制造,水壓機的進步給槍械鋼管使用的鋼材帶來了極高的強度和硬度。而添加了鎳鉻元素后的不銹鋼槍管,降低了火藥對槍膛的腐蝕,延長了槍管的使用壽命。

  而瞄準具的首次改進,得意于鄧浩楠透露給他們的…一線的原理,槍管口安裝了準星,槍身安裝了瞄準具。形缺口式照門,大麥粒式準心,倒V型使得士兵可以精確射擊。

  但同治二年式火槍并沒有被鄧浩楠批準大規模生產,而是一直在試驗。最初的原因是鋼材價格昂貴,一支火槍造價高達一百兩銀子,大規模裝備軍隊太費錢。

  于是該型火槍一直在試驗,不斷被徐光啟他們改進,不斷的縮小成本。

  直到神武二年,隨著帝國鋼鐵技術的不斷提高,冶煉鋼鐵和鍛造設備的不斷進步,火槍的成本終于被控制了下來,只有不足九十銀元,不到一前的一半價格。而徐光啟表示,大規模生產的話,成本將更低,最終會控制在七十銀元一支左右。

  此時,帝國在火槍上面的儲備已經不多了,因此鄧浩楠批準建造。

  不過,同治二年式火槍的命名被取消,改為神武二年式步槍。

  將火槍改為步槍,這是鄧浩楠執意要求的。因為此時已經不再用明火進行引燃火槍中的發射藥了,而是全部改為強力擊發式。同時,歐洲大戰很快就會導致隧發式火槍的流行,很快都會改稱步槍,因此鄧浩楠為了搶在其他國家之前,先將帝國的軍隊使用的火槍改為步槍。

  神武二年式步槍,西方代號30式隧發槍,有步兵隧發槍和騎兵燧發槍兩種,前者口徑18毫米,槍長1460毫米,槍重429千克,彈丸重32.1克,射程500米,有效射程230米,配備四百三十毫米長刺刀一把,可拆卸;后者口徑173毫米,槍長1210毫米,槍重36千克,彈丸重213克,射程350米,有效射程150米,配備四百毫米長刺刀一把,可拆卸。

  使用鉛制彈丸威力極大,能在100米內擊穿騎士所穿的重型胸甲,或者兩匹戰馬,三四個人的身體。此時歐洲大多數同等重量的武器在100米以外幾乎不能造成任何傷害。

  神武二年式步槍,由于槍膛使用高強度不銹鋼鋼管,因此膛壓承受力顯著增強,達到了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繩槍的膛壓水平,但卻比其輕了很多。后者使用半個小時后一般就需要架上支架繼續作戰,而神武二年式步槍已經接近近代火槍的重量,雖然依然顯得重,但足夠士兵支撐下來一場高強度戰斗了。

  在火藥上面的改良效果不大,除了給士兵配備定量火藥的小瓶外,在火藥威力上面不容易提高。這主要是鄧浩楠太懶,沒有繼續他的化學實驗,無法得到先進的火藥。當然,鄧浩楠身為一國皇帝,每天的事情很多,沒有時間而已。

  不過,眼下雖然火藥沒有得到提升,但是現有的機械制造技術卻是提升了,變相的彌補了火藥的不足,在未來的相當長時間內,鄧浩楠都認為中華帝國的武器是領先世界的,因此他不擔心這個。

  當然,鄧浩楠不研究火藥,不代表他不關心。帝國大學不少的煉金師,也就是未來的化學師,他們受命于鄧浩楠,研究威力更強的火藥。因此,即便鄧浩楠自己不研究,他也沒讓別人閑著。

  除了步槍之外,第三步兵師還裝備了轉輪步槍,鄧浩楠稱之為機槍。

  這是徐光啟發明的,他根據歐洲人的轉輪火槍的原理,提出了步槍也能做到連續發生彈丸的構想,并以此發明了一種形似瑟琶的連珠銑,這種連珠銃的火藥和彈丸均貯于銃背,共三十發,以二機輪開閉,扳第一機時,火藥及鉛彈丸自動落人筒中,第二機隨機轉動,摩擦燧石,點燃火藥發射鉛彈丸。這種連珠銃實際上與近代的機械式機槍的原理已非常相似,因此鄧浩楠稱之機槍,比西方最早的機槍早了一個世紀。

  步槍進步了,步兵炮也同樣進步了。

  神武大炮,也稱神武三年式步兵炮,西方代號31式步兵炮。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口徑100毫米、20倍徑、有效射程:實彈1500米/霰彈1800米,彈重:實彈6公斤/霰彈10公斤、射速1發/分、炮架重180公斤。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最大的特點除了口徑增加到一百毫米,倍徑增加到了二十提高了射程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它實現了后裝彈藥。

  能夠實現后裝彈藥,就是后膛炮。這種進步足足領先了世界兩百年。當然,不是技術水平的領先,而是理念的領先。后裝炮早就有人提出了,但是卻因為很多問題為沒有被采納。首先就是鋼材問題,后裝需要的炮閂技術十分復雜。

  歐洲人也能耗費精鐵來打造,但是造價將會相對高,因此歐洲人普遍因為經費的昂貴而無法制造。當然更多的國家還是因為沒有后裝炮的理念所致,例如現在的法國,已經具備了制造后裝備的技術條件,但是他們沒有想過使用后裝炮。

  當然,后裝炮最大的問題是炮閂,炮閂的強度必須能夠承受得住炮膛火藥爆炸帶來的巨大沖擊力。一旦炮閂強度不過關,一開炮沒等打著敵人,自己人先掛了,那就笑話了。

  這也是歐洲人顧忌的一個主要原因,他們的鋼鐵強度不夠,亦或者是造價太高裝備不起。

  中華帝國的鋼材強度已經過關了,因此后裝炮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問題解決了。

  不過,這還不夠。炮閂的問題解決了,但后膛炮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火炮后裝時炮閂,相應的反后坐裝置需要改變。以前使用前裝炮發射,后面是一個巨大的炮屁股,他的重量足夠穩住火炮。但是采取后裝炮閂時,由于炮閂的設計精密,不可以像以前那樣開火后坐時不用管它,大屁股撞不壞。但如今的炮閂不能受到這樣的后坐力撞擊,因此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才行。

  反后坐裝置于是因運而生,以前的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憐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中華帝國的火炮專家們在鄧浩楠的指導下,利用水壓機的工作原理,實現了反后坐裝置。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實現了反后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專家們在神武三年式步兵炮上制造了裝有反后坐裝置,即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機器。該機器將水壓機逆向倒推,使得彈性炮架火炮發射時,因反后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炮閂不至于撞擊到其他硬物上而損壞,同時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采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于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中華帝隊雄霸天下的一大助力。

  中華帝國的火炮的制造者和設計師們不斷對炮的新型設計、炮膛直徑、炮管管壁內的厚度、炮彈的炸藥裝填量和彈丸重量的綜合性能進行多方面的驗證。結果造成炮的型號繁雜多樣,使彈藥的供應成了一個極重的負擔,因此,炮在野戰中的重要性也降低了。為了改變這一局面,16世紀中期前不久,西班牙王查理五世下令將所有帝國制造的炮標準化為七種型號。不久法王亨利二世也效仿西班牙,將法國炮規定為六種標準型號。

  在神武大炮問世前,同樣有這樣的問題,專家們試驗了各種口徑、倍徑的火炮,以及不同厚度的炮管。神武大炮有高達四十三種樣品炮,而軍部竟然要所有的型號都生產一下。

  對此,鄧浩楠直接痛批了陸軍部一頓。

  但是,這些專家們很是不舍得他們的樣品炮就這樣陳列了,或者被銷毀了。因此,試制工作仍在繼續進行著,在原有標準型號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型號,不過,總算比以前更有系統更有計劃了一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鄧浩楠最后不得不花時間來建立一個火炮口徑、倍數等規章制度表。以此來規定和限制科研人員們胡亂試驗型號。

  而此時歐洲只有西班牙有固定的表格制度,歐洲各國有許多炮是仿照西班牙的設計而制造的,但國與國之間炮的型號一直各不相同。

  在歐洲這一時期,炮兵武器開始組合成作為現代化炮兵原型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類是長炮型,相當于現代的火炮;第二類是加農炮,即榴彈炮的原型;第三類是一種炮管管壁較薄,彈道較高的炮。

  長炮類似于現代的野戰火炮,其炮管較長(約為口徑的30倍),炮彈初速較快,因此它的彈道低平,射程遠,精確度較高。為使炮彈達到所需的初速,又不引起炮管爆炸殺傷炮手,因此長炮的炮管都很厚,造成炮的重量很大,機動性較差。因此大口徑長炮只能用于攻城作戰。

  第二種類型的炮,其炮身較輕較短,用來發射較重的彈丸,但射程較近。這種炮雖然犧牲了射程和精確性,卻換來了較大的機動性,又不降低它的威力。這就是所謂的加農炮。它的炮管長度約為口徑的20倍,大致相當于現代的榴彈炮。但是,早期加農炮的機動性甚至還不如長炮,有的實際上比最大的長炮還要龐大而笨重。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只是介于歐洲標準之間的一種不長不短的炮型,可以歸類為加農炮類型中,但機動力卻比加農炮高得多,而且輕的多。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首批生產了一百五十門,單價四十萬銀元,裝備給帝國禁衛軍五十門,剩下的一百門直接運到美洲,裝備給第三步兵師,希望第三步兵師在美洲能夠頂得住西方軍隊的拼殺。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造價很高,因為陸軍運輸步兵炮需要反后坐裝置,而這個反后坐裝置相當費錢,相當于一個小型的水壓機,因此造成步兵炮造價高昂。

  不過鄧浩楠在火炮問題上向來很是慷慨,這可能跟他前世是火炮專家有關,他對火炮情有獨鐘,因此步槍他可以拖,但火炮卻是從來不拖。軍部深知他們的神武大帝有這個喜好,因此在火炮問題上,軍部向來是獅子大開口。

  陸軍型步兵炮得到如此巨大的進步后,海軍部自然要干預了。兵部很快就接到了海軍部的請求,要求給為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海軍研制新式艦炮。

  盡管內閣對花巨資生產火炮感到不滿,但皇帝很快批準了,因此財政部不得不向兵部撥款,用于對海軍型艦炮的立項研制和批量生產。

  海軍型艦炮以前使用的都是戰神火炮,這種戰神火炮雖然發射速度快,但因為口徑小,使用子銃造成炮膛氣密性不夠,威力小。而陸軍步兵炮已經能夠打到1800米了,因此海軍炮必須要提高。

  沒辦法,海軍和陸軍向來就是對著干,互不相讓,互相鄙視,互相攀比,這好像從有海陸軍劃分那天起,就注定了他們之間的對立。

  為海軍部研究的艦炮要容易的多,當年就完成了。因此也稱神武三年式艦炮。

  神武三年式海軍艦炮,也稱31式海軍艦炮,一層炮甲板裝備口徑130毫米、20倍徑、有效射程:實彈1500米/霰彈1800米,彈重:實彈7公斤/霰彈10公斤、射速1發/分、炮車重200公斤.

  二層炮甲板裝備口徑一百五十毫米,二十倍口徑火炮,射程2000米。三層炮甲板裝備兩百毫米,二十倍口徑火炮,射程2500米。三種口徑的有效射程基本相當,大口徑火炮的要遠一些,炮彈重量亦是增加不少,當然殺傷力也強很多。

  同樣,艦炮也安裝了瞄準具和準星,增加射擊精度。

  海軍型火炮不像陸軍型那么費錢,因為海軍型使用炮車,不需要陸軍型那樣使用帶有反后坐裝置的炮架,因此造價降低了一半。不過,由于帝國皇家海軍現在開始大規模建造巡航艦以上等級的戰艦,普遍都是雙層炮甲板,因此二層炮甲板使用的大口徑火炮,以及將來三層炮甲板使用的更大口徑火炮,它們的造價要因為口徑增加而加大,因此到了后期,反而是海軍更加費錢。

  當然了,海軍本來就是費錢的兵種。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