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開海之前,朱慈烺決定要去天津看看。
如果聽聽匯報就能治國,那不如在家寫小說了,那樣更嗨。想怎么來就怎么來。
從來到大明,朱慈烺的活動范圍最遠也緊緊是盧溝橋的宛平新城和通州新城。
還是道路修通的時候,試著跑了一趟。
所以一直以來朱慈烺都夢想著能好好的看看大明的山河,看看天下百姓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再去看看自己親自締造的港口戰船究竟是一個什么模樣。
以前太多的事情千頭萬緒,離得遠怕耽誤了事情。
而且朱慈烺感覺京城以外好像都不怎么安全,現在建奴再也不敢進關,流寇也銷聲匿跡。
朱慈烺覺得是時候可以出去浪一波了。
跟崇禎說了好幾次,都沒有同意。這次事關開海議題,崇禎終于松口。
三月十五圣旨下,太子代天子巡天津。
為了朱慈烺的安全,崇禎安排了三千營、錦衣衛緹騎六百陪同。
三千營在這次改制中是受影響最小的部隊,而且作為全騎兵的兵種,也是隨行最方便的部隊。
這也是朱慈烺的要求,這次去不是為了搞排場,而是去看看天津水師的建設情況,好確定開海的程度。
所以效率才是第一要務。
三千營這次改制中編入了部分有戰功的各部騎兵,還有講武堂的學員,人數從新恢復了三千。
各部雖然沒有單獨的騎兵編制,但是也有斥候和傳訊,無論是酬功還是加強三千營的戰力這些人的編入都是必須的。
至于講武堂,則是為了帶去新的騎兵作戰理念,還有訓練方法。
錦衣衛緹騎六百也就是李若璉部了。
有了這三千六百人,不要說一般的流寇,就是建奴來襲都能護著朱慈烺安全逃脫。
儀仗一路東行,為了看到最真實的情況,這一路朱慈烺都吩咐不用準備行轅下榻,留宿那里完全看朱慈烺的心情。
第一日到達通州,朱慈烺留下來看了一下通州新城的進度。
外敵威脅盡去之后,新城墻的修建被暫緩,集中全力建設城內的道路商鋪住宅。
其實通州這邊最賺錢的并不是新城這邊的鋪面宅基地,而是沿著運河修建的新碼頭和貨倉。
從去年開始,朱慈烺為了戰爭物資轉運,先后數次砸錢擴大港口設施規模,其中通州港作為重要的轉運港口,幾乎每次撥款都有他一份。
通州作為運河最北的大港,又承接天津發往京城的海運,還有天津轉運河,到轉運整個北方的重要中轉港口。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的通州港港口設置混亂,船只停靠沒有規矩,港口淤泥大,水深淺。
貨棧碼頭老化,倉庫設置不合理等等一大堆問題。
為了貨物轉運,朱慈烺特意從通州另拓寬支流,新修了一個新港。
朱慈烺要看的是碼頭是否繁忙,建設有沒有按照設計執行,還有就是有沒有偷工減料。
劉通判是崇禎元年同進士出身,后來在翰林院干了三年編修,又在工部運河漕運司做過三年漕運使,后來轉為通州漕運運監事干了兩年。
去年以為上一任上司涉及謀逆案被抓,他升官為通州通判主管運河碼頭事務。
他能混到這個職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膽小,還有那么一點偏執。
要知道有關運河的衙門向來都是油水豐厚,他能在這種大規模連帶中有幸留存,要么就是他真的沒有貪。
要么就是他的貪污手法太高明,比他的那些同僚高一個等級。
朱慈烺這次就是看看,這個劉通判到底是膽小怕事,還是奸猾過人!
第二日朱慈烺來到通州新碼頭,劉通判小心的陪著。
新港碼頭沿河十里,岸邊大概有二三十條船在卸貨裝貨,其中官船占據了一大半。看著碼頭稀稀拉拉的船只,朱慈烺就皺起眉頭。
劉通判一直小心觀察著太子的臉色,見太子臉上不悅,心里也咯噔一下。
朱慈烺看了一眼劉通判:“去把這三個月的進出港口統計單拿來。”
劉通判早已經備好,從身后人手里接過遞給朱慈烺。
朱慈烺打開一看,果然新港口的出入港船只中有一大半都是官府的船只。
朱慈烺敲著統計單:“港口建好,為什么沒有人愿意來?”
劉通判小心的說道:“因為新港這邊沒有商戶,很多貨物卸在這邊,根本沒有人買,還要花錢轉運到舊港去銷售。
第二同樣是因為沒有客商,所以想要購買貨物的客商在這沒有貨物,很多商戶的貨物都在舊港那邊,所以他們不愿意來。”
朱慈烺一下子就明白了,說白了就是客流量不夠的原因唄。
朱慈烺并沒有提出什么一系列的解決方案,而是看著劉通判:“那你們是打算怎么解決呢?”
劉通判擦擦額頭的汗:“我們決定這個月二十號把那些商戶驅趕到新港口,舊港封閉整修,到時候他們自然不得不來。”
朱慈烺嘴角抽抽,這個解決辦法果然很官府!
朱慈烺權衡一番說道:“修整舊港很有必要!但是驅趕商戶就不必了,而且新港既然不完善,你貿然驅趕,要是搞得市場混亂,影響了貨物流通。
那責任你承擔的起么?到時候民意沸騰,百姓怨聲載道,你抗的下么?”
劉通判連忙低頭拱手:“太子殿下教訓的是,臣知道錯了,一定改正。”
朱慈烺點點頭:“修整舊港,要分步驟實施,這樣吧,每次只修整四分之一,工期分成兩年。
期間被影響的商戶都可以獲得新港商鋪倉庫半年的免租使用權。
一定要確保貨物流通不受影響,交易不受影響。”
其實給這些人一些補貼對于朱慈烺來說損失并不大,與其讓店鋪倉庫荒廢著,不如給自己買點名聲。
這不僅解決了舊港整修的問題,新港缺少的人流人氣也有了,到了半年之后,大家感受到新港的便利,還有新港的熱鬧,就是趕他們走,他們也不愿意了。
這又不是商業競爭,盤活新港懟死舊港,無論哪個港口最后都是給朝廷交稅,最后都落到崇禎的口袋。分批整修也能防止舊港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