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八百八十八章禹貢九州

  端午節之后,大明最后一個改制衛所,西南的陵川衛改制為墾殖公司被派往莫臥兒地區,至此大明關內之地再也沒有一個衛所存在。

  七年的衛所遷移活動,大明先后遷移了兩百三十六個衛所,涉及人口一千三百五十萬人。

  第一批前往東北的衛所現在不僅自給自足,每年的產出都有數百萬兩白銀。

  例如營口所,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人口三十萬的大港,涉及運輸、造船、原木、糧食、藥材、港口、等等十幾個行業。

  隨著最后一個衛所改制遷移,大明衛所制徹底終結,原本背在身上的負擔,此刻已經變成大明新的造血機器源源不斷的為朱慈烺輸送著養料。

  由衛所打頭開發,百姓跟進的開發模式,先后吸引了三倍于衛所人數的百姓遷移。

  加上大明這三年來的連續干旱,復興四年,大明關內人口總數首次降低到九千五百萬左右。

  除了人口總數的降低,更嚴重的是大明工業人口和城市人口的飛速增加。大明緊緊排名前二十的大城總人口就突破了一千五百萬。

  而城市總人口超過了四千萬,城市人口占比超過百分之四十。

  部分山區,地質惡劣,災害頻發的地區,人口全部遷空。

  其中山西陜西的黃土高原除了留下種樹的百姓,幾乎已經沒有什么人口,山西總人口已經不足三百萬,成為人口遷出比例最高的省份。

  地租的一降在降,讓不少地主選擇拋售土地進城開廠,低價的降低,使得不少百姓進城務工兩年回家就能買上一畝良田。

  所以進城務工,從佃戶變地主成為風尚,有些人沒有去,那是因為貪戀國家工程豐厚的報酬。

  大明現在基本上沒有了官方的鼓勵移民政策,但是前期允許墾殖公司自由招募的政策,導致即使官方不鼓勵,百姓總還是被各種墾殖公司的誘惑給忽悠走。

  除了幾個工業強省之外,大部分省份都處在人口外流狀態,尤其是中原干旱的省份,連續三年的干旱已經足夠讓人失去信心。

  各種缺人,種植園缺少勞動力種地,工廠缺工人開動機器,礦場缺少礦工開礦,冶煉廠缺少人冶鐵。

  總之在單位勞動生產力低下的時候,增加人手無疑是增加產量的最好方法。

  除了普及蒸汽機的使用之外,朱慈烺能選擇的只有縱容奴隸貿易,只有大量使用奴隸才能填補人力的短缺。

  當初諷刺歐洲人搞奴隸貿易的朱慈烺,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下這個腐朽骯臟的齷蹉貿易。

  這也是明知道藩國甚至是部分大明賞金獵人會參與了奴隸貿易,朱慈烺都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原因。

  不過有些問題不得不重視,那就是比例問題,過量的使用奴隸會導致漢人貴族化,社會的空心化最后往往會引發不可預測的惡果。

  參照羅馬的例子,奴隸制度必然會遭到反噬。

  而大明漢人總人口區區一點六億多,跟莫臥兒人相當,如果在算上昆侖奴和南洋西伯利亞和新大陸等地區的土著,大明占領莫臥兒之后漢人占據總人口的比例已經不足百分之四十。

  如果任由這些民族無序繁衍,漢人能不能占據人口的多數,漢文化能不能繼續成為統治級文化這些都是問題。

  漢文化為大明的主流文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主流并不是統治級,因為有主流必然有之流,混雜之后,主流必然被稀釋。

  朱慈烺都有點懷疑,如果不能把漢文化宣揚到全世界,那么即使完成了統一世界,那么這個世界也不是他想要的大明。

  完成了對莫臥兒帝國的吞噬之后,大明消化不良的癥狀越來越明顯。

  首先是儒家登陸莫臥兒之后,跟佛家道家一起被貼上大明的標簽,當地百姓雖然也不喜歡莫臥兒,也不會喜歡大明的異種文化。

  佛教的十萬狂信者登陸莫臥兒之后,不要說擴大勢力范圍了,就是恒河三角洲地區,不少次教派沖突中都不怎么占優勢。

  而儒家因為其晦澀難懂的話語,在加上復雜的文字結構,難以學習的語言,成為其普及的最大障礙。

  當地貴族是愿意投靠大明,但是學不會,說不好,寫不出,是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三座大山,朱慈烺必須用心經營,才能緩慢推進。

  宗教這種事情是不講道理的,他們狂熱偏執,為了信仰,生命就變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企圖改變他們的信仰有時候比覆滅他們的國家還要難。

  更加麻煩的是,大明從來沒有涉足過這里,根本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而以往的讓這些人心生仰慕主動去學,朱慈烺又嫌棄太慢。

  還有就是莫臥兒劃省的問題,還有隨著大明的國土面積越來越大,省份的數量也突破了三百個以上。

  首先莫臥兒地區按照規劃至少要劃分出三十個以上的省,因為和藩國領土犬牙交錯,所以省份的大小強弱頗費了一番心思。

  而大明持續增長的領土面積,導致內閣管理上任務太重,特別是海外地區,消息傳遞滿,從京城到南大陸即使用上信鴿,一來一回也要一個月。

  而大明消息傳遞用信鴿需要一個月的領土很多,至少東西南三面都有。

  更不要說去監督,去督促管理了,哪怕軍事上來說,如果非洲地區發動暴亂,大明即使從最近的莫臥兒地區調兵,最快也要兩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到達。

  所以內閣就在省的基礎上提出了州的概念,這個州取自禹貢九州之意,按照內閣的預想,把關外的土地幾個或者十幾個幾十個省化為一州,以州牧管轄,再由州向內閣匯報負責,能降低內閣的行政壓力。

  同時也能通過相似省份的結合,促進當地的發展,州牧手里的權利變大,仿照漢朝舊例之后更能維護地方的穩定。

  朱慈烺看完這個之后,毫不猶豫的就給否決了,幾個省設一州再設州牧,那這州牧跟一國皇帝又有什么區別?

  這并不是什么好建議,在朱慈烺看來反而是動亂之源,典型的強枝弱干的慵懶之政。

  至于管不過來,那是你們自己沒本事,管不過來就多招人,細分責權,一個人干不完的活就找兩個人,朱慈烺絕對不允許地方勢力抬頭!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