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十八節 挖墻腳

  這個牛仲,原本叫做牛二,跟張三李四這樣的名字一樣,家里按兄弟長幼叫的,這名字是生出來的。

  李慢侯原本以為這就是時代的風俗,窮人沒習慣起名字,沒文化起好名字,那就隨便叫了,反正起也起不出好名來。

  牛二是陜西鳳州一個普通的子弟,跟西軍許多士兵一樣,他爺爺那輩起,就開始當兵跟西夏人打仗。他爺爺叫牛英,跟他現在一樣,當過都頭。是他家三代人里,唯一有名字的人。其他人小時候叫牛大、牛二,中年叫牛大叔,牛二叔,老了叫牛太爺,牛二爺。一輩輩都是這么過來的。

  爺爺之所以起名字,是因為當了軍官,文貴武賤,這管著三百人的武官,比不上鄉里一個窮秀才身份高貴。但有了名字,就能刻在墓碑上。

  牛二一直是牛二,直到李慢侯要給他正式寫表,登記造冊,讓有司制作軍牌等身份物件的時候,他才告訴李慢侯,說他叫牛仲。牛仲,牛二,一個意思,都是老二。可是他對這個名字很重視。

  牛仲說,這個名字是他年輕參軍的時候,一個姓秦的秀才給他起的。然后牛仲給李慢侯講了許多這個秦小相公有趣的故事,他一直說了很多很多,似乎他的人生中沒什么可說的,但卻記得一個史書中不會留下任何記錄的一個陌生人的故事,因為那個人給了他一個名字。

  窮人其實不是不想要名字,只是他們認為正式的名字是官名,不當官都不好意思起。是那個秦相公,在牛仲還沒當官的時候,超前給他預支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牛仲一輩子都沒好意思提起,當他當了都頭,他執拗的要用這個名字,他自豪的敢用這個名字。為了這個名字,他記了那個小秀才一輩子,他也在軍隊中掙扎了一輩子,先后三次從軍,一無所獲。

  李慢侯從牛仲身上感觸到的情緒,也許并不是牛仲的真情,但這種感觸本身,讓李慢侯自己感動。他決定給所有人預支一筆財富,給他們預支一個官名,讓他們為此而奮斗。果然,沒人向李慢侯表達過感激,但每個人行為中似乎都對他有了一些尊重。因為他尊重他們,愿意給他們一個名字。

  有名字的牛仲,打過無數次仗,但卻沒有斬獲,也沒有受傷,不管是打贏的仗,還是打輸的仗,他一直沒有受傷,這是他的運氣,也是他的不幸,這讓他們連一丁點功勞都沒有撈著。所以今年已經五十,是軍官中第二年長的,卻依然只是小兵,而且地位越來越低,在西軍中遭受別人的欺負。

  直到遇到李慢侯,他當了都頭。當了都頭之后,他非常努力,在路上就因為訓練嚴格,導致跟手下發生了沖突,他的士兵都被遣散了,在他以為他這輩子跟當官無緣的時候,李慢侯并沒有取消他的都頭官職,他懂得騎馬、養馬,李慢侯讓他負責建立騎兵。

  李慢侯這次又派他和另外兩個騎兵軍官陪伴秀州知州趙叔近南下,聽說杭州他們那幫兄弟發生了嘩變,占了杭州城,可能要平亂,或者要詔安,讓他們幾個老兵多出力氣。

  跟牛仲一起南下的,還有一批各個都挑出的士兵,他們是被一個個同鄉推舉出來,回鄉送軍餉去的。一起南下,轉道潯溪領了錢送回家鄉,然后再回來。他們可以在家鄉留十天,算是放假,然后必須返回來,否則軍法從事。

  牛仲不覺得這次出征有什么特殊的,最多是要跟老弟兄打仗有些不情愿,但真的要打,他也下得去手。他并不知道他們這趟南行,會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帶著他們南下的宗室官員趙叔近不知道,甚至連始作俑者李慢侯都沒有意識到。

  隨行的有官員趙叔近,公主護軍的士兵,還有一個商人曹雪巖。

  從瓜州過江,從鎮江南下,先到了平江,繼續南下,轉向潯溪。李慢侯寫了信,由李四帶回,讓家里準備金錢,錢有一部分,如果不足夠,變賣產業也好,抵押借款也罷,要盡快籌措起來。

  公主集比張三走的時候更熱鬧了,碼頭上的河房租出去了至少一半,大多數都是絲商租下,前店做生絲買賣,后院煮繭繅絲,桑蠶季之外,還做一些其他買***如買賣絲綢。還有一些其他商鋪,柴米油鹽都有,已經是一個很熱鬧的小鎮,跟江北一些大鎮相比還不如,比以前的潯溪村卻繁盛了不知多少。

  江南的絲綢,蘇湖一帶是最好的,蘇州也就是現在的平江絲綢行業做的更大,但湖州的絲質其實一點不差,主要是沒有蘇州的商業發達,因此還沒有發展起來。作為行內人,曹雪巖卻知道,其實湖州這一帶的土地,比開發更早的蘇州更肥沃,大家都靠的是太湖一湖之水,蘇州地區一直是中心,開發的早,土地自然肥力下降,而桑樹生長是很耗地力的,肥沃土地上的桑樹養出的蠶才能織出上等的絲綢,很多蘇州有名的綢緞莊,其實都在用湖州的生絲。

  曹雪巖家的買賣,不是翹楚,但也不小,長江南北都有商鋪,家里還有作坊。行業里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很快就看重了公主集這塊地方,湖州的絲要到蘇州,走這里最便捷。另外這一帶本身也有生絲產出,只是還沒有做大,潛力很大。在江北做生意,曹雪巖知道,江北和汴京的產業算是完了,江南絲綢業勢必會興盛起來。

  他有了一個念頭,他那筆貨款可以不要,買下公主集的河房,日后肯定賺錢。自家也可以在這里開鋪子,收購生絲。

  但公主別院的人竟然不同意,他也不敢惹。公主走了,可留下的院子卻掛起了當地官員親筆的匾額。據說這家的主人已經換人,可有那匾額護著,他這樣的商人就不敢動。

  別院的女主人說,這里的河房只租不售,讓曹雪巖好生可惜,果然不止他看好這里。他立刻租下了緊鄰的三間河房,決定也開辦一家日漸興隆的生絲行。

  別院沒有足夠的現金,可是她們有很多糧食,積攢了兩年都沒賣的糧食,具體多少她們沒說,看他們的糧倉,曹雪巖估算不會少于三十萬石。糧食如今也很緊俏,價格漲了不少,有糧就不怕沒錢。

  曹雪巖甚至接受用糧食來付賬,他拉到平江很容易變現,拉到江北甚至能大賺一筆。

  就這樣,賬只用了一天就平了,曹雪巖得到了十六萬石大米,每石不過三百多錢,每斗三十多,比尋常年經高了不少。可跟揚州一比,就差的遠了,曹雪巖回來的時候,揚州米價每斗高達一百文,這在尋常年間是不可想象的。淮南地區一直都是大宋米價最平的地方,往年小地方米價不會過二十文,揚州這樣的大城市五十文也很罕見,哪怕遇到災年,都很少高于八十文。可現在卻高達百文,實在是遇到了比災荒還可怕的戰亂。

  不僅僅是米價低,關鍵是米價太平,淮河流域水網密布,幾乎每個城市都能通運河,局部有災害的情況下,物價上漲都有限。所以往往在淮南做米糧生意,是很難賺到錢的,只有一些很大的糧行薄利多銷,中小商人一般不做這種生意。

  現在揚州的米價已經高到讓曹雪巖這個絲綢商都心動的地步。

  曹雪巖拿到了錢,很快就往平江趕,他給李慢侯提供了十萬貫的絲綢絹帛,那可不都是他的貨,他是聯合了好幾個在揚州做絲綢生意的蘇杭商人一起供貨的,這些錢他得盡快還給他們,他可是從中抽頭的,平賬晚了,影響他的信譽。另外他也好多天沒回過家了,他想兒女,小妾大概也想他。

  牛仲拿到了錢,在趙叔近的催促下,立刻南下。潯溪這里之所以能誕生南潯鎮,就是因為交通便利,往東幾里就是運河三岔口,往北通平江,往南通秀州,再往南是杭州,可以說這里就位于蘇杭的交通要道旁,西邊又是生絲產業中心,不興盛才怪。

  牛仲帶著錢,帶著近四百部下。對于李慢侯派這么多人來,趙叔近很滿意,之前李慢侯說借他一個都的兵力,趙叔近以為能有一百就不錯了,因為武將習慣性吃空餉,結果李慢侯竟給了四百人,這放在其他部隊中,說成四個都都不夸張。因此趙叔近覺得自己誤會了李慢侯,心中還多少有點愧疚。

  李慢侯樂意讓自己的手下跟著趙叔近趕路,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一應供給,趙叔近都包了。趙叔近是官員,有職責在身,能從沿途官府中借出米糧,他帶的這些兵是他借來的,都算是出公差,走公賬。

  趙叔近借到了精兵,士兵們省了糧草,商人獲得了安全,這一趟各自歡喜。

  到了自己的管轄區秀州后,趙叔近就更有底氣了,得知這些披甲精兵以前每天要吃肉,這些天跟著他都沒見過葷腥,他立刻在秀州給這些人準備了大魚大肉,還指望他們平亂,怎能不養肥一些。

  回到秀州后,跟紹興的翟汝文聯絡,大家商議該如何辦。翟汝文雖然是浙東最高官員,但也沒有主意。反倒是趙叔近提議應該詔安,翟汝文索性將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趙叔近負責。

  趙叔近兩天后就帶著這些士兵南下杭州,之后他單騎入城,勸降了杭州城的叛軍。還救出了知州葉夢得,原來葉夢得只是被囚禁,沒有被殺,當然許多其他官員都遇害了,除了杭州主將白均之外,遇害的都是些文官。

  這次叛亂是一次文武矛盾爆發的結果,其中主將白均和轉運通判是激起叛亂的首犯,主將勾結糧官克扣軍餉,這是常見現象。而最不服的,就是最窮又最兇的西軍,西軍指揮田均跟其他部隊指揮一商量,用嘩變威脅白均,結果白均根本不怕,反而告了一狀,告到了葉夢得處,葉夢得是一個清高的文人,過去打軍官板子從不猶豫,這次得知田均煽動嘩變,他竟直接將田均斬了。

  這引起了全城軍隊的憤怒,西軍率先鬧事,西軍都頭陳通、林永闖入府衙,扣押了官員,其他軍隊也跟著一起參與進來。如果殺了指揮田均,其實就算要叛亂,也輪不到陳通這樣的小官,杭州城里的指揮一大把,哪里輪得到他一個小校。

  木已成舟,士兵們將積壓已久的怨恨釋放了出來,關閉了杭州城門,殺了大批文官,也殺了一些百姓,殺文官是出于積怨,殺百姓純粹是為了劫掠,主要搶的就是一批富商。

  為首的,是陳通為首的兩百個西軍,趙叔近承諾免他們的罪,翟汝文等官員也同意,于是他立刻上奏,為兩百個西軍求情,至于其他軍隊連問罪都沒有。

  所有人都認為,這件事就這么結束了,趙叔近帶去的四百重步兵,在幾個西軍老兵的帶領下,開進城跟城里的西軍吃了一頓酒席,然后就解散了。軍官繼續留在杭州城,幫著趙叔近善后,士兵們則回浙東鄉下送軍餉。

  三個西軍老兵,過去在杭州是混的最不好的,年老體衰,他們大都跟水滸傳中林沖見到的那個看管糧草的老兵一樣,混口飯吃,做點雜役,上陣沖鋒已經不行,沒想到,他們被一個沒見識的公主府提轄挑走后,現在一個個竟然都成了都頭,跟陳通、林永一樣的官職。

  而且手里真的有三百人統領,這比他們死了的指揮田均還闊氣。

  老兵跟這些老弟兄在一起,沒完沒了的夸贊公主護軍的待遇,其實不單李慢侯要求他們這么做,他們自己更想顯擺,以前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太卑微了,如今闊氣了,恨不能讓故舊都知道。

  老兵落魄了一輩子,好容易翻了身,當然要吹吹牛了,別說吹牛了,說出實情,這些西軍士兵都不太信,怎么可能天天吃肉?怎么可能人人披甲?可他們親眼見到了,那些披甲步兵一個個身材不高,卻很壯實,臉上都有油光,看著就富貴,肯定是天天吃肉養的。一想也能接受,公主護軍嗎,跟公主混的,能差得了?他們當初怎么就鬼迷心竅,聽了田均那死鬼的蠱惑,人家來挑人的時候,一個個躲的遠遠地。

  當夜就有許多西軍士兵心動,連軍官都動搖。牛仲很樂意接納這些來投靠的士兵,一口答應會引薦他們去公主府做護軍,兩百西軍,竟有一百個要走,包括一個都頭。牛仲很高興,因為他把所有會騎馬的士兵都蠱惑走了,這些以后可都是他的兵。他這個都頭,以后手里就有點像樣的兵馬了,不像現在,不到三十個騎兵,三個都頭分領。

  由于剛剛叛亂被平,城里軍隊人心惶惶,也不知道朝廷會不會赦免他們。他們犯下這樣的事兒,其實心里是很怕的。不怕不至于殺人放火,尤其是因怒殺了那些文官,那可是要出大事的,宋朝文官可金貴的很。反倒是趙叔近這個宗室,相對和藹。

  因此那些想跟牛仲走的官兵,希望牛仲帶著他們盡快走,一走就是潰散了,沒人追究的起來,西軍軍紀不太好,這種事他們門兒清。牛仲也怕夜長夢多,一旦官府反應過來,他就拉不走人了,于是趁著他們的人還控制著城門,連夜悄悄就走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