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節 走上前臺(2)

  李靖到來之后,南方瑪雅地區的商道逐步打通,李靖利用身份,開始撕破了一個流放地跟十二都之間的缺口,大量商人通過這里進入大平原地區貿易,讓征服者家族改善了物質條件,開始形成對東洲生番部族絕對的優勢,征服者家族開始朝統治者家族轉變。他們不單單可以打敗并征服大量生番部族,開始有能力實行直接統治了。

  李靖一邊利用這些征服者家族,幫助他們更嚴密的控制地方,同時也在打造屬于自己的力量。

  李靖的特殊身份,讓他不至于孤身來東洲冒險,他帶來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家族勢力。他母親為他培養了上千死士,他父親為他準備了三千鐵甲,他是帶著四千嫡系武裝來東洲的。他的起步,比任何一個被流放過來的征服者家族都要奢侈。

  他用四千鐵甲征服了苦河口一帶數百里之地和數十個部族,修建了跟瑪雅地區貿易的城市和港口。組建了效忠于他的上萬東洲鐵騎。

  但他跟一些扎根此次超過十年的征服者家族相比,還是有些不如。所以他采取了聯姻的策略,跟最大的幾個征服者家族建立了關系。

  跟征服者家族的聯姻,讓他擁有了調動十萬東洲鐵騎的能量,可是他卻不敢說他是東洲大平原的統治者,充其量他跟這一帶的征服者勢力只是同盟關系。而且哪怕有親,也不是每個家族的私兵都能讓他隨意調動,這也是他不敢冒險跟十二都開戰的最大原因。

  十二都,才是大東洲的中堅。隨著十幾年的淘金熱,大量家庭移民以及他們的子嗣就在了東洲,讓十二都人口暴增。如今的十二都,已經成為十二府,最小的都都擁有十萬人口。十二都總計統治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三百萬,其中青壯近半。

  李靖雖然有可能調動十萬東洲鐵騎,可是跟十二都相比,依然相差懸殊。他控制下的人口,連二十萬都沒有,直接控制的人口,更是只有三萬左右,大多數人口都控制在征服者家族手中。

  所以他才不敢跟十二都決裂,但大博弈期間,尤其是后期,十二都內部,始終有勢力在暗中向他表示效忠,等到他接受了朝廷冊封和東藩任命之后,這種秘密效忠達到了頂峰。

  這些效忠他的十二都勢力,絕不是什么泛泛之輩,而是一大群東洲土豪,是東洲最早的開發者和如今的豪族勢力。

  如今的十二都,知府全都是從國內直接派遣。這些流官,跟本地土豪之間,勢必有不一樣的利益訴求。官僚來東洲,圖的是政績,大多數都是不想在軍中苦熬,選擇到海外做官的士子。這些人的目的絕對不是發展東洲,而是掠奪東洲的財富反哺東藩,從而獲得一個好的考評,任期一到他們就回國高就,根本就不管東洲人的死活。

  而東洲的中堅力量,卻始終是那些流官家族。東洲十二都,就是通過流放官員建立的,有文官有武將,有正統的科舉出身的投降過女真人或者劉豫的貳臣,也有聚眾作亂的流寇頭子,梁山好漢。

  在東藩沒有向東洲直接派遣官員之前,這些流放官員,是東洲官職的壟斷著,十二都的都保長都是這樣的出身。后來十二都有了一定的基礎,而發展又出現了很大的混亂,東藩府開始往這里直接派遣官員管理,剝奪了這些流放官員家族的壟斷權力。

  但這些流放官員家族的發展并沒有停下來,東洲是一個廣袤的地區,有無限的資源,他們的家族在這里茁壯成長,迅速發展壯大。他們是土地、礦山的實際控制著,他們是當地商業的實際經營者,他們還是地方上的保長,他們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卻沒有權。

  所以當朝廷和東藩博弈,李靖被夾在中間的時候,這些已經形成東洲土豪集團的流放官員家族,許多都派人來聯系李靖,對李靖表達效忠。當時的李靖看不清風云,也不敢跟這些人有什么密謀,可如今一切燕云消散,李靖發現,這些人真的需要他。

  十二都土豪支持他,這還不算什么,最詭異的是,連一些東藩府派來的官員,竟然也暗中支持李靖。

  其中主要是一群不得志的官員,這些官員很多都在東藩府做過官,年紀不算大,可因為考評不合格,要么退隱回家,要么來海外做官,很多人不甘心,就這樣來到了十二都,十二都中,有七個知府都是這樣的官員。

這些人之所以考評不合格,未必是瀆職,未必是庸碌,很多都是  跟上層認識不同。每個人對做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當官就要為民做主,有人認為當官只需為君分憂。不同的認識自然會造成不同的結果,以為民做主為己任的官員,往往容易跟上司產生沖突,猶如一個公司的經理,總認為公司的利益是給底層員工漲工資,這種人很容易被董事會炒掉;主張為君分憂的官員,容易事事唯上,這種人往往官運亨通,但也容易卷入官場傾軋。

  即便是同樣的為官理念,而且兢兢業業做官的官員,也有可能政績不佳。比如同樣熱衷于為民做主的官員,在如何為民做主上都是有分歧的。有人認為,對百姓好,那就應該讓百姓衣食無憂,有人認為應該重視教育,有人認為應該重視醫療,同樣的大理念中,還有無數不同認識的小理念。甚至可以說,任何兩個人之間,不管多么志同道合,都后有分歧。

  但考核是不管任何理念的,法不誅心,考核只考核那些能夠量化的標準。對于最高層來說,制定考核標準的意義,只是為了提高官場效率,至于是因為官員個人私心、能力,還是因為高尚的理念、道德引起的績效低下,高層并不關心,考核不合格意味著不適合做官。如同董事會為經理人制定的業績目標一樣,達不成就換人,如此而已。

  對于不同職務的官員,當然有詳細的專業考核標準,對于地方主官則是綜合性考核,既要考核地方治安情況,罪案率是否居高不下,就學率是否滿足要求,稅收征收是否及時,水利設施是否完善等等。

  任何地方,資源都是有限的,將資源投入此處,必然無法用于彼處,把錢用到修建校舍上,就無法用到修建醫館上,因此一個地方官需要權衡資源調配,以達到最佳資源利用率。

  目前的東藩就是如此,當官不看個人道德,不看出身背景,甚至不看能力,只看結果。因此不排除一些官員,能力也有,態度也有,最后卻因為運氣不好而丟官的情況。比如一切都很好,遭到了一場天災,最后丟官也不是不可能。考核不管這些,因為真要追求起來,就沒完沒了,天災影響了政績,那不也說明沒有做好防災準備嗎?

  因為如此,所以還有不少官員,在東藩府考核不合格之后,被朝廷那邊挖走。晏湲對于東藩府學培養的官員能力,十分認可。但真正愿意被朝廷挖走的官員,只是少數。一個東藩官員,只要沒有喪失進取心,寧可去海外放手一搏,也不愿意去南宋朝廷那種污穢之地,因為進入南宋的官場,從此要面對更多的復雜沖突,在南宋才是真正的當官,而在東藩才是真正的做事。

  愿意來十二都,而且能夠做十二都知府這種地方主官的官員,大多數都是這種心有不甘的官員,他們有強烈的政治抱負,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無法施展,又看不上南宋官場的腐朽風氣,所以選擇來十二都重塑金身,一心要做出政績,然后返回東藩。

  向李靖表達支持的,就是幾個這樣的官員,李靖也調查過他們的官聲和背景,發現他們并不是什么野心家,支持他主要是因為政治上的理念一致。

  這種理念上的同盟,其實更加的穩定,僅次于立場。

  至少有三個人,李靖認為可以進行合作。因為這三人支持李靖在大平原推行的分田法。

  光靠分田分地,是吸引不到移民的,因為中州如今雖然開始人多地少,無地窮人極多,但還沒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只要有手有腳不會餓死,哪怕當佃農也能養家糊口,無非是過的辛苦一些罷了。畢竟朝廷加上東藩,人口也不過一億多點,而控制的土地面積,可比后世的明清都大,又引入了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糧食事實上并不缺乏,人口再翻一倍,其實也養的活。

  可是有地總比沒地好,人一旦到了東洲,分了田地后,就容易留住他們。吸引人口來東洲的,只有黃金這種能讓人失去理智的東西,被淘金熱吸引來的年輕夫婦,往往都是一時眼熱,抱著發橫財的目的而來。

  確實有人發了大財回鄉的,否則淘金熱不可能持續不斷,但這些人只是少數,大概有十分之一的淘金客能夠淘到足以讓他們回鄉過起衣食無憂生活的黃金,四成的淘金客,事實上只能做到不虧本,辛苦數年,發現他們只能買下一張回國的高昂船票,以及并不比國內豐厚多少的收獲,心有不甘的回國。其中一半人,甚至會虧本。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