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雍丘城的城門在吳軍的猛烈撞擊下終于轟然倒塌,吳軍如同潮水般涌入城內,宣告著這座城池的陷落,吳軍再下一城,戰果斐然。
這一次,俘虜的宋軍多達三萬多人,而殺敵數量也接近了兩萬。原本十萬的大宋軍隊,在此地一日之間便折損了五萬,這都是開封府駐扎的精銳禁軍,如今卻遭受了如此重創。
在這場戰斗中,連大宋的將領也未能幸免。符彥卿、王政忠等幾位將領紛紛主動投降,這一舉動為吳軍省去了不少后續的麻煩,也減少了不必要的傷亡。
這兩位大將軍被親自押送到了蘇宸的面前,他們的身上滿是塵土和血跡,面容憔悴,神色黯淡。他們年紀已大,一個已過古稀之年,一個也已年過半百,如今站在一個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面前,心中難免有些落寞。
他們一生征戰,戰功赫赫,卻在今日淪為階下囚,被蘇宸這一方踩在腳下,這種巨大的落差讓他們心中五味雜陳。
“符彥卿,王政忠!”
蘇宸的聲音在戰場上回蕩,他認出了這兩位將領。雖然從未正式見過面,但在數次對陣中,蘇宸通過望遠鏡早已熟悉了他們的面容。
剛才,有都虞侯前來通報,擒獲了宋軍的兩位大將,并且報上了名字。此刻,他們被帶過來,蘇宸自然能夠輕易辨認。
符彥卿抬起頭,目光與蘇宸對視。他有些驚訝,眼前的年輕人如此年輕,卻劍眉星目,神采奕奕,身著鎖子甲,威風凜凜,宛如當年后周皇帝柴榮、年輕時候的趙匡,甚至那二人在如此年紀,也未必能取得這般成就。符彥卿心中不禁生出一絲欽佩。
王政忠也在默默地打量著蘇宸。他不得不承認,眼前的這位年輕人,無論是氣場還是神態,都令人折服。再想到他的才名和傳奇經歷,王政忠的內心深處也不由得生出幾分敬意。
“敗軍之將符彥卿!”符彥卿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他微微低頭,眼神中閃過一絲落寞。
“王政忠!”王政忠的聲音同樣低沉,他緊握著手中的兵器,仿佛在努力維持著最后的尊嚴。
“拜見蘇元帥!”兩位老將軍齊聲說道,他們的身影在吳軍的威壓下顯得有些單薄,這是他們平生第一次淪為階下囚,心中的滋味難以言表。
蘇宸緩步走到他們面前,目光如炬,卻帶著一絲溫和。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蘇某對兩位將軍早有耳聞,一生戎馬生涯,鐵骨錚錚,值得欽佩。今日困于絕境,為體恤麾下上萬將士的性命,這才出了內城歸降,這是大義所在!兩位老將軍可以在吳軍隊中做客,等大事完成,自然會對兩位進行啟用。”
這番話,如同春風化雨,瞬間驅散了兩位老將軍心中的陰霾。蘇宸不僅沒有輕視他們,反而給予了極大的尊重,這讓符彥卿和王政忠的心中充滿了感激。
男人的世界也是慕強的,否則那么多大臣將軍怎么會心甘情愿朝拜皇帝,口中喊著萬歲,愿意被權力支配。符彥卿,王政忠此時見高高在上的蘇宸,如此禮賢下士,對二人很客氣尊敬,不但沒有了恨意,反而有點受寵若驚。
蘇宸安撫好降將,對一些大宋官兵進行整編,打算使用降軍作戰,比如攻城戰,用去開始的攻城,讓大宋禁軍彼此消耗一下。
雍丘城告破的消息,很快傳入了汴京城,皇宮內愁云慘淡。
趙光義臉色凝重,有些慌張,剛剛登基做了皇帝三天,朝廷內部的事情還沒有處理完,吳軍就要打到京城了,大廈將傾的架勢,讓他多少有些惶恐和絕望。
再這樣下去,他不會成為亡國之君吧?
其實大宋在地方還有兵力,甚至西南許多版圖都沒有被吳軍攻擊,但是遠水難救進火,讓各地縣邑地方軍都趕來開封府應敵,有一些不顯示,因為地方軍更多是服徭役,在地方參加地方駐軍三年當成做徭役,平時事情不多,分廂軍、鄉兵兩種。
廂兵的任務,主要是“專以給役”,廂兵服役范圍相當廣泛,如修筑城池、制造武器、修路筑橋、造船、運輸、治理疏通河道,以及侍候和迎送官員,等等。
由于大批廂兵服役,雖然可以減輕民戶的部分夫役負擔,但是,因州官利用廂兵供役這個條件,任意占用廂兵從事各種雜役,從而使廂兵數額龐大,耗費大量軍費,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加了地方百姓的經濟負擔。
這種廂兵、鄉兵也不用打仗,頂多去剿個匪,抓個強盜,訓練不夠,是無法跟正規軍、邊防軍、禁軍相比的,更別說地方鄉勇士卒沒有那么多糧草,無法支撐長途跋涉過來作戰。
趙德昭、宰執大人趙普,盧多遜、樞密使李崇岳,樞密副使趙昌言,權三司使楚昭輔、趙玭廉,參知政事薛居正,以及六部的竇儀、張昭、呂蒙正等人,都聚集在朝堂之上,焦慮萬分。他們的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對當前局勢的擔憂。
“圣上,我們當盡快調各地的廂兵前來開封,拱衛京師!”盧多遜率先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急切。他深知,汴京的安全至關重要,一旦失守,大宋的根基將動搖。
“光靠廂兵來不及,不如調來西北的藩兵!”李崇岳緊隨其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的目光堅定,認為西北藩兵的加入能夠為汴京提供更強大的防御。
“哪一路趕過來都需要時間,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議和,爭取時間。”趙普沉聲說道,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但眼神中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如果能割地賠款,讓吳軍停止進攻,退兵回去是最好。這樣我們還有充足時間發展壯大,重新調動兵力,日后再找吳國報仇。”
“吳軍下一個目標就是陳留城,朝廷可派使節,到陳留城區議和。”薛居正提出了一個具體的方案,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冷靜和果斷。他認為,通過議和爭取時間,是目前最為明智的選擇。
朝堂之上,眾大臣們的討論聲此起彼伏,每個人都試圖為大宋的未來出謀劃策,大多數人同意議和,雖然覺得屈辱,但至少比亡國要強。
趙光義坐在龍椅上,目光掃過眾人,心中充滿了沉重的壓力。他知道,大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必須相處良策,以保全大宋的江山社稷。
這時候,趙德昭忽然站出班列,拱手道:“臣愿意帶隊去往陳留城,與吳軍議和。”
文武大臣看著趙德昭站出來,都有些意外,一時沉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