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段二三 督戰

  戰火正在京師蔓延,張問等人憑借著地形的熟悉向內城撤退。只見南邊煙霧繚繞,火光沖天,好像是發生了火災,那煙火就像戰火,彌漫開來散也散不去。

  張問剛回到家,就見曹安等在門口,曹安一副焦急的模樣,急忙迎來來說道:“少爺,剛剛宮里邊來人了,皇上召您進宮面圣,老奴只得回復傳旨的公公,說您出城去了。”

  “什么時候的事?”

  曹安躬身道:“就在剛才。”

  張問一邊向院子里走,一邊說道:“備馬,我馬上去宮里;叫人把我的官袍找回來,要快。”

  他脫下身上的盔甲,將武器等物扔在地上,等著下人們收拾,這是奴婢們端了茶上來,張問只穿著褻衣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就猛灌了一口,頓時“撲”地一聲將茶水噴了出來,怒道:“怎么這么燙?”

  那送茶的丫鬟急忙跪倒在地,哭喪著說道:“奴婢該死……”

  旁邊的曹安喝道:“還不快去換涼茶上來?”

  就在這時,繡姑抱著張問的官袍小跑著過來了,張問便在眾人七手八腳的幫忙下穿上了官袍,走出門去,那奴婢正好提著涼茶上來,張問接過茶壺,對著壺嘴咕嚕嚕就猛灌了幾口,急沖沖地趕出門去。

  禁城四門早已關閉戒嚴,張問走到東安門時,東安門的三個門都關著,但守門的禁軍太監知道是張問后,很快就放他進去了,并說道:“張大人,你得趕緊,皇爺正在文華殿召見大臣,就缺您了。”

  張問忙加快了腳步步行到文華殿,正遇到太監劉朝,劉朝說道:“張大人從外城回來了?得,和咱家一塊兒進去吧。”劉朝也不知從什么地方過來的,氣喘吁吁的樣子,大概是疾走了一陣路累的,劉朝身體胖,體力也完全趕不上張問。張問從東安門步行過來,連氣也沒喘一口。

  于是張問跟著劉朝從文華門進去,跪在門口,行了朝禮。聽見朱由校隱隱說了聲平身,二人才從地上爬起來,跑到應該站的地方站著。

  張問還沒站穩,就聽見朱由校叫道:“張問。”

  張問忙走出隊列,再次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在。”

  “朕聽說你剛才出城去了?你出城干什么?”

  張問從容答道:“回皇上,永定門陷落的消息傳來時,臣正在家中,聽到這個消息,意識到外城七門不保,敵軍極可能會控制城防,意圖把勤王援軍阻擋在城外。臣想著,如果建虜在京師站穩腳跟,要想驅除就會有很大的難度,建虜長期不走,京師人心惶惶絕非好事。當時情況危急,臣不及稟奏,就急忙趕出城去,勸說山海關總兵秦良玉率軍控制左安門,為勤王援軍入城保持通路。臣辦了這件事,就急忙趕回家中,獲悉皇上召見,就馬不停蹄趕到宮中。”

  就在這時,兵部尚書崔呈秀出列道:“臣有話要奏。”

  “說。”

  崔呈秀看了一眼張問,說道:“臣覺得張問此舉意圖不軌,卻在這里妖言惑眾!”

  張問冷冷道:“崔大人,話可不能像您這般亂說!”

  崔呈秀抱著象牙牌,向御座彎著腰道:“皇上明鑒,眾所周知,外城和內城呈‘凸’字形,外城在內城南邊,只圍住了內城南城和東南、西南角樓,并沒有在整個內城外面圍上一圈。所以就算建虜控制了外城七門,勤王援軍仍然可以從京師北城德勝門、安定門等城門入城拱衛京師,并非張問所說外城陷落,就能完全阻擋援軍與皇城的聯系。

  時永定門剛剛陷落,山海關總兵有兵馬兩萬,理應全力奪回永定門,護住外城防御圈。張問卻擅自干涉,將秦良玉調到左安門,放任敵兵入城。其居心何在?況張問不過是都察院御史,兵部都沒有決定的事,他有什么權力調動兵馬?秦良玉又憑什么聽張問的?請皇上明鑒,切勿被奸佞所惑!”

  張問聽罷怒道:“崔大人,妄你是兵部尚書!連這點常識都沒有?內城是京師最后的堅固防御圈,豈是外家兵馬可以擅自入內城的?勤王兵馬就算來到德勝門,也只能駐扎在甕城中修整,您連這個都不清楚?兵部還敢下令放外兵到內城嗎?援軍在甕城中,敵兵在南城站穩腳跟,直接威脅宣武門,真到了那時,你該向皇上進獻什么方略?難道您要皇上冒險將外兵放入內城,參與內城防御?”

  兩人吵來吵去,朱由校一直沒有插嘴,雖然他心里更傾向于張問的觀點,但他并沒有認為魏忠賢和崔呈秀等人會通敵叛國。王體乾進獻的那個建虜奸細的冊子,朱由校已經搞明白里面的內容了。朱由校認為是永定門的校尉通敵,而魏忠賢只是不慎被牽扯進去,他沒必要勾結外敵。

  朱由校沒什么文化,但是腦子是很清楚的,魏忠賢叛國,更得到什么?

  朱由校做了三年皇帝,已經體會到皇帝確實就是孤家寡人,不能完全相信任何人,但是疑心也不能太重,凡事應該理性分析。魏忠賢不可能叛國,這點朱由校認為自己的判斷沒有錯,但是魏忠賢一黨顯然不堪使用,貪得太厲害了,否則那個永定門的校尉是沒有機會掌握重要的城門的。

  當大臣們還在為永定門的事兒吵來吵去的時候,朱由校想得更多,他不僅想著眼下的危局,也想到了整個朝局的平衡。魏忠賢一黨不能再重用了,但是對于制衡新的勢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突然打擊勢力龐大的閹黨,也可能產生動蕩。

  朱由校用腦過度,身體又有些不適,頭昏眼花的,精神有些恍惚起來,到后面大臣們說些什么他都沒聽見。他定了定神,閉目養了一會,然后有氣無力地說道:“忠賢,讓他們別吵了。”

  旁邊的魏忠賢忙朗聲說道:“皇上說,讓你們少安毋躁,別吵了。”

  張問和崔呈秀這才停止了爭論,都靜靜聽著皇帝要下什么圣旨。

  朱由校歇了一會,說道:“張問。”

  張問急忙答道:“微臣在!”

  “朕賜你尚方寶劍,任你做總督,待勤王援兵到達京師時,協調調度天下兵馬。”朱由校的聲音不大,但是口氣是不容置疑的,他已經想明白了,從張問在遼東和南方軍務上的表現,張問此人是一個有能力的大臣,當此危急關頭,只有用最能干的大臣,才能化解危機。

  張問心下一喜,急忙跪倒道:“臣接旨謝恩,臣謝皇上的信任,定然肝腦涂地以報皇恩。”

  朱由校嗯了一聲,并沒有多少動容,接著又說道:“劉朝。”

  劉朝渾身一顫,沒意料到皇帝突然點名道姓地叫了自己,急忙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奴婢在。”

  “朕命你為九門提督,監軍內城,包圍皇城安危。”

  “奴婢何德何能……”劉朝根本就沒有心理準備,這時悄悄看了一眼魏忠賢,見魏忠賢正在拼命給自己遞眼色,劉朝急忙說道:“奴婢領旨謝恩,一定不負皇爺重托。”

  朱由校說完閉上了眼睛,他這樣安排,是給魏忠賢一黨吃一顆定心丸。張問顯然是魏忠賢的對頭,重用了張問,現在又重用劉朝,正好表示皇帝的態度,忠賢,朕還是信你的。劉朝是魏忠賢的心腹之一,九門提督關系京師內城九門的安全,這樣的重要職務交給魏忠賢的人,足可表示出皇帝的信任。

  就在這時,張問抱拳躬身道:“稟皇上,臣還有一個請求。”

  “說。”

  “請皇上下旨,把劉鋌放出來,當此危急關頭,國家需要這樣的猛將。”

  朱由校毫不猶豫地說道:“準奏。”既然重用大臣,這么點要求沒有什么好猶豫的。朱由校說完,便說道:“起架回宮。”

  眾臣高呼萬歲,送走皇帝,然后才從地上爬起來,按先后離去。張問等在殿門口,待太監送來了尚方寶劍和圣旨,這才攜帶著東西離開紫禁城。

  張問來的時候比較急,是騎馬來的,出紫禁城的時候,左安門門口已經有一頂轎子等著自己,是曹安派過來接張問的。張問提著尚方寶劍上了轎子,忍不住拔了出來觀看,只見劍鋒鋒利,是名副其實的寶劍,又名“斬馬劍”,連馬都可以斬斬斷。實際上它的無形價值,比它本身的功用大得多,“先封尚方劍,按法誅奸贓。”有先斬后奏之權!

  張問家里還有兩把尚方劍,都是天啟皇帝所賜,現在手里這把已經是第三把了。張問心下感嘆,天啟帝對張家確實是恩寵不小。當下決定要全心做點實事來報答皇恩,實事上張問覺得當今皇帝是個好皇帝,他感懷之心有公心,有私心,畢竟他受當今皇帝的恩寵不小。

  八月二十日,大同、宣府等地總兵官率領數萬援軍到達,大同總兵官是朱彥國、宣府總兵官侯世祿,帶來援軍約五萬人。張問穿上盔甲,掛尚方寶劍,帶著一眾侍衛來到德勝門,派出信使,把援軍調入德勝門甕城修整。

  張問也隨即出了德勝門,帶去了朝廷下撥的軍餉糧草等物,在甕城中扎下中軍大帳,正式就任總督官職。

  兩個總兵官朱彥國和侯世祿,張問都沒見過,便先傳喚二人到中軍大帳相見,先認識一下。

  等了一會,就見著兩個身披重甲的大漢走到帳門口,他們很自覺地取下佩劍,交給門口的侍衛,然后才走進大帳。只見兩個人都長得人高馬大,虎背熊腰。左邊那人要高出半個頭,一張長方形的臉,留著一撮山羊胡;而右邊那人雖然矮點,卻更加壯實,最特別是他的一副肩膀,十分寬大,恐怕得比普通人的肩膀要寬出一半,圓臉,兩腮都是絡腮胡。

  左邊那高個抱拳道:“末將大同總兵朱彥國,拜見張大人。”

  “末將宣府總兵官侯世祿拜見軍門。”這個寬肩的壯漢是侯世祿。

  張問隨即站了起來,客氣地說道:“咱們抽空見面,也就是認識、了解一下,以便共同為朝廷效力。二位將軍請坐。”

  兩個總兵分別在兩邊坐下,都有些好奇地看著張問,因為張問長得實在太俊了,雖然穿著盔甲,照樣給人一種感覺:公子哥錦衣玉食不知人間疾苦。這樣的長相令兩位大漢有些懷疑。

  張問見罷二人疑惑的表情,笑了笑,說道:“我就是張問,想必你們都聽說過我吧?”

  二人先后說道:“久仰張大人威名。”

  張問知道這種時候用不著謙虛,便點點頭道:“本官科舉出身,祖上并未有從戎,但本官研習兵法多年,遼東殲滅建虜三萬、活捉敵酋,福建平定叛亂、掃蕩敵寇、活捉叛賊葉楓,都是本官所為……當然,具體戰陣還是倚仗了將士效死朝廷的忠義勇敢,本官只是布置方略而已。今番與二位將軍協作,本官統協安排方略,還望二位相信本官的能力、嚴謹施行,必可驅除敵寇建功立業。”

  兩人聽罷相互對視一眼,將信將疑地拱手道:“末將等一定戮力殺敵,以報國恩。”

  他們也不是完全懷疑張問的能力,正如張問所言,他是文官,當然不用長得一身肌肉、一副猛不可擋的模樣,也可能是依靠謀略取勝的。

  朱彥國這時說道:“還請軍門明示,對我等有何安排?”

  張問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道:“目前除了左安門還在秦良玉的手里,建虜已經控制了外城六門,因為一時沒有拿下左安門,他們為了防止援軍威脅他們進攻內城,于是在左安門外也布置了一支兵馬,阻擋援軍。你們目前要做的事就是擊潰左安門外的敵兵,打通和外城的聯系。”

  朱彥國又問道:“左安門外有多少人馬?”

  “大概一萬余騎兵。”

  另外那個寬肩的侯世祿聽罷急忙插話道:“末將愿提本部兵馬擊潰這支人馬。”

  張問見他一副彪悍的模樣,當即就同意:“那好,咱們就全軍繞到左安門外,由侯將軍打頭陣,先行打通左安門,和秦將軍取得聯系。”

  既已安排妥當,第二天一早,五萬官兵就開拔出了德勝門甕城,行進到左安門外五里地外扎下軍營,然后命令侯世祿出戰。

  張問站在中軍營門口,開著浩浩蕩蕩的步騎離開大營,向北挺進,一時旌旗獵獵人馬沸騰分外壯觀。建虜在護城河外駐軍一萬余,侯世祿的步騎兵馬大概三萬人,約二比一的兵力,又是初來乍到鋒芒正盛,而且這些兵馬都是常年戍邊的邊軍,戰斗力應該不弱,張問認為勝算很大。

  五里地的距離,很快就聽見了槍炮聲,還有隱隱的喊殺聲,兩軍應該打起來了。張問站了一個時辰,腿都站麻了,便回到帳中等待消息。

  不料一直等到中午,都沒見著報捷的信使。午時過后,才有一騎軍士來到中軍,走進大帳,對張問和朱彥國拜道:“稟軍門、朱將軍,侯將軍所部沖殺數次,未破敵陣,建虜反擊,兩軍轉戰數里,不分勝負。”

  朱彥國站起身道:“軍門,敵軍陣營已動,末將請帶一萬兵馬側擊建虜,定可大獲全勝。”

  張問同意了朱彥國所請,令他帶一半的人馬增援,自留下另一半人馬守備中軍,以為前線策應。”

  到了下午,仍然沒聽到獲勝的消息,這時又有軍士來報:建虜另一支人馬從永定門出來,直奔中軍。

  帳中左右坐著的部將聽罷紛紛建議張問帶著中軍轉移,因為中軍兵力不加。張問想了想道:“建虜是騎兵,相隔只有幾里地,我們跑不過他們。況且中軍一動,會動搖朱彥國和侯世祿所部的軍心。立刻下令組成車陣,死守大營!”

  明軍部隊多有戰車火炮火槍,以戰車圍成陣營,配以槍炮弓箭,防御能力很好。張問下令死守不動后不久,建虜兵臨近陣營,帳篷外很快傳來了震耳欲聾的槍炮聲,沒過多久,硝煙味也散進來了。

  一個將領奔到門口,說道:“大人,咱們被包圍了。”

  張問鎮定道:“那又如何?建虜要分兵守備六門,又要監視左安門秦良玉的兩萬人馬,還有一部和朱彥國侯世祿游擊,能抽出多少兵馬圍我們?命令各部,堅守不動!”

  也許是張問的態度感染了眾將,加上車營防御能力極強,建虜未能破陣。一直打到酉時過后,夜幕漸漸降臨,建虜撤走了人馬。入夜之后,侯世祿和朱彥國也帶兵回到了中軍。

  張問問道:“你們為什么沒有擊潰敵兵?”

  侯世祿抹了一把臉,苦道:“建虜從城里調來了援兵,末將等苦戰一天,折了幾千兵馬,沒能破陣。”

  張問郁悶道:“如果不能打通左安門,秦將軍腹背受敵,不知還能堅持多久。如果左安門落入建虜之手,京師城樓高大堅固,我等如何對付建虜?”

  正在這時,一個軍士來到帳門口,說道:“稟軍門,營外有人求見軍門,自稱是劉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