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0362章 談遷哭魏庭

  等了好幾日,談遷都等不到建章宮的半點消息,而高句麗那里又發來催促的書信,高句麗王高釗甚至都已經自降身份,請求成為魏國的附屬國了。

  “談大人,還沒一點消息嗎?”高月茹又心急火燎地跑來詢問道。

  “唉!”談遷重重的嘆了口氣,這幾日不知道他都嘆了多少口氣。

  “公主,臣也是無計可施了。能走的門路都走了,但是沒有一個人愿意站出來幫咱們說話的,現在就連魏王都不肯見我了。”

  “那……那我們還能怎么辦?”高月茹花容失色地道,“眼下鮮卑人已經開始進攻丸都城了,王兄在信中說必要的時候,咱們可以提高價碼,甚至跟魏王卑躬屈膝,高句麗成為其附屬國,任憑差遣都是可以的啊。”

  “可是……咱們現在連見到魏王的面的機會都沒有啊。”談遷哭喪著臉道。

  聞言,高月茹咬了咬牙,說道:“我倒是有一個法子。”

  “什么法子?”

  “我讀過不少的漢家書籍,知道一些漢家的典故。我聽說古時候,楚國有一位叫做申包胥的大臣,此人品行高尚,重信義,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當年伍子胥因父遭讒被害而出逃至吳國,其后用計助吳攻破楚國。”

  “申包胥赴秦國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還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求其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求楚。”

  高月茹說道:“眼下的情況不是很相似嗎?魏為秦,高句麗為楚,慕容鮮卑為吳,只要咱們有誠意,有決心,就一定能獲取魏人的援助的。”

  “這……”談遷有些難為情地道,“公主,你說的這個申包胥哭秦庭的典故,臣也是知道的。但眼下的情況還真不能一概而論。其一者,戰國時秦楚果真有唇亡齒寒之感,而高句麗和魏國則不然,無論慕容鮮卑是否滅了我高句麗,似乎魏王一點都不在乎。”

  “其二者,當年申包胥哭秦庭,乃是秦哀公憐憫,又沒有當場拒絕出兵救楚的事情,是故猶疑不定。但現在魏王可是對出兵救我高句麗的計劃嚴詞拒絕的啊,魏王焉能因為三言兩語,而改變自己的初衷?”

  “不試一試你怎么知道?”高月茹柳眉倒豎,說道,“明日一早,我就到建章宮的宮門口去跪下,請求魏王出兵救我高句麗!”

  翌日一早,正好是上早朝的時候,高月茹果真帶著談遷跪在了建章宮的宮門前,宛如雪雕一般屹然不動!

  我去,要知道現在可是大冬天的,膝蓋枕著厚厚的雪花,這樣跪下去可是會跪死人的!

  會被凍死的!

  每個經過他們身邊的大臣,都帶著異樣的眼光去看著他們。

  相國崔皓頗為不忍,于是上前勸道:“高公主,還有談遷大人,你們還是回去吧,這天寒地凍的,跪在這兒可不好。”

  高月茹的性子倔,又不認識崔皓,所以沒有說話。

  談遷苦笑道:“多謝相國大人的好意。外臣已經與公主決定了,魏王若是不答應出兵救高句麗,我二人愿跪死在這里!高句麗若亡,我談遷絕不茍活!”

  這么大的決心?

  這倒是讓崔皓頗為詫異,沒想到談遷這么一個化外之人,竟然還如此頗具上古先賢的氣節?

  “相國大人,此話,還請你代我向魏王轉達。”

  “唉,好吧。”無奈之下,崔皓只能搖搖頭,負著手走進了建章宮。

  進入議政殿,崔皓就跟冉閔說起這事兒。

  冉閔聽到這個事情,不禁有些好笑地道:“他們這是要學著申包胥哭秦庭的事情,要哭我魏庭了嗎?哈哈,有意思,真有意思。”

  “那么諸卿,咱們就來議一議,到底該不該出兵救高句麗吧。”

  呃……冉閔竟然松口了?

  這一下,好多大臣都反應過來,看來依著冉閔的心思,是有意要干涉慕容鮮卑與高句麗之間的戰事了。

  “大王,臣還是以為,此時不應該出兵遼東!”

  還是荀稷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

  “大王,臣的理由跟上次一樣。此時出兵高句麗,乃是弊大于利!高句麗乃是一塊貧瘠之地,而民風剽悍,其人桀驁不馴,多有刁民,慕容鮮卑即便是吞并了高句麗,只怕難以征服,相反的,得到這塊土地,恐怕燕國還要花上不少的時間去消化,這正好給了我們魏國發展的寶貴時間啊!”

王猛亦是道:“大王,臣附議。現在我魏國的變法正在如火如荼,豈能費太大的心力去出兵遼東?而且高句麗遠在朝鮮半島,我魏國鞭長莫及,出兵遼東,實在得不到什么切實利益  好吧,王猛不僅是一個實干家,還是一個唯物主義者。

  “大王,臣附議!”

  “臣附議!……”支持這種觀點的人還不少。

  其實,在冉閔的心里,不論是鮮卑人還是高句麗,其實都不是什么好東西,若不是到了這個緊要關頭,冉閔還真想兩不相幫的!

  鮮卑人就不說了,高句麗就是夠可惡的。后來的棒子國的所作所為,冉閔心知肚明,而在原來的歷史上,高句麗更是一直與中原王朝為敵,乃至于好多中原人都埋骨在那里。

  高句麗,在華夏古代史冊中早有記載,不過史書上記載的字為“高句驪”,又簡稱高麗,民間俗稱高麗棒子。

  這個古代小國,與華夏古代諸多朝代,都有著極深的淵源。

  不過這種淵源并不令人開心,原因在于高句麗對于華夏各朝代,猶如一根刺,若不除掉,便如鯁在喉。

  中原強盛穩定的時候,高句麗被驅逐或臣服,若中原動亂的時候,高句麗則趁勢作亂或發展,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句麗發展很強大。

  對于高句麗,各朝代帝王在帝國穩定的時候,都想滅掉此國,對高句麗開戰最為著名的,除了曹魏對高句麗的驅逐,就要屬隋唐兩代帝王的表現了,不過令人好奇的是,隋唐3位皇帝用兵百萬都搞不定的高句麗,武則天是如何將其滅掉的?

  隋朝共有兩代皇帝,隋文帝和隋煬帝,但這父子兩代皇帝,對于高句麗的態度,都是想用戰爭解決。

  先是公元597年,高句麗冒犯大隨遼西,結果被擊退。

  但戰報送到朝廷后,次年,隋文帝會同群臣開會,大家都很憤懣,覺得有必要把高句麗教訓一下。

  于是,隋文帝就派遣自己的兒子漢王楊諒統帥水路共計30萬討伐大軍,攻打高句麗。但是這次規模浩大的出征,卻出師不利,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楊諒率領的隋朝陸軍部隊遭遇雨季,導致糧草運輸出現問題,糧食短缺又加疫病纏繞,導致征伐大軍的陸軍部隊出現了嚴重問題。

  另一方面的大隋水軍,在向平壤城開拔的時候,又遭遇罕見的狂風,導致船只毀壞,水軍沉水,幾乎全軍覆沒。

  大隋第一次出兵高句麗,就這樣不戰而敗。但是,雖然隋朝大軍撤退,高句麗方面也知道自己不過是僥幸躲過兵禍,萬一大隋惱怒之下,再次發兵,真的兵臨城下,那可就是滅國之災了。因此,高句麗方面立即派遣使臣前來表示稱臣。

  這樣,隋文帝也消了損兵折將的怒氣,就順水推舟接受了高句麗的稱臣。

  但是前面說了,高句麗不是一個老老實實的藩屬國,是那種非常頑固,難以馴化的藩屬國,說難聽點,是有點賊性不改,一有機會就想展翅高飛那種。所以,到了隋煬帝時期,高句麗又不老實了:不守藩屬之禮。

  這讓脾氣不大好的隋煬帝楊廣很生氣,于是就引發了古代史上征伐高句麗最著名的大戰:三征高句麗。

  時間分別是大業八年、大業九年、大業十年。

  也就是說,隋煬帝楊廣連續三年對高句麗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而且每次出動的兵力規模,都非常浩大,完全不是一個小小的高句麗國所能承受的。

  尤其是大業八年,第一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隋煬帝楊廣出動的兵力,對,單純兵力就高達一百余萬。

此外,為了讓這百萬大軍有吃有喝有力量作戰有武器可用,還動員了兩百萬左右的后勤人  如此規模,別說在隋朝,就是在整個古代史上都十分罕見。

  但是這場實力懸殊如此明顯的大戰,稍微指揮得當,勝利都是必然的,但因隋煬帝楊廣的錯誤指揮方案,不僅寸功未取,而且損失極其慘重。

  尤其是水軍,多達30余萬的水軍,返回遼東時僅剩2700人。如此慘敗的局面,簡直是史所罕見。

  隋煬帝楊廣為了血洗前恥,到了第二年,就緊接著發動了第二次討伐高句麗的戰役,但是因為隋煬帝楊廣在帝國政策上的諸多變革,引發了動蕩不安,尤其是朝廷權貴階層對他的不滿。

  所以,在楊廣發兵前線的時候,后方發生了楊玄感舉兵造反。

  后院起火,楊廣哪還有心思進攻高句麗,所以匆忙撤軍,又是大敗。

  在楊玄感叛亂的時候,隋帝國的內部已經局面混亂,急需整頓了。

  但隋煬帝卻無視這個可怕的情況,并進行果斷整頓,而是在匆忙平定楊玄感叛亂之后,繼續發動了第三次攻打高句麗。結果,隋煬帝勞師動眾大兵壓境,竟然被高句麗的一句詐降就給騙得很開心,然后像個孩子一樣高高興興地下令全軍回師了。

  但實際上,隋朝已經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過程中被各地的起義弄得四分五裂,基本已經快滅亡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