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71章四海錢莊 陳克復和眾人騎馬慢慢穿過東市之后,到達西市。西市是一個熱鬧的所在,行人如織,摩肩接踵,到了西市后,陳克復等人也就開始下馬步行。
遼東城不但是一個戰爭要塞,而且也是遼東第一貿易之城。所以幾百年的發展,這里也早有了一整套的完整的商業規劃。遼東城的市場分為東西二市,東市是靠近內城,向來是四方珍奇,皆所積集,市場經營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滿足內城居住的貴族領主們的需要,漸漸的東市最后就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奢侈品市場。
而西市恰恰相反,這里正對著的就是西城門,不遠處就是直通南北,到達大海的大遼河。往來的各地商人,基本上都是居住在這附近。這里有契丹人、突厥人、奚人、中原人、靺鞨人、室韋人、新羅人、百濟人、甚至是東瀛人、波斯人、大食人的胡商也有在此開設店鋪。這里可以說是整個遼東、遼西、海東,最大最繁盛的商品交易地。
西市周圍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場經營的商品,多是衣、燭、餅、藥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業較東市繁榮,是遼東城的主要商業區和經濟活動中心,因此又被稱之為“金市”。西市內有南北向和東西向均寬十步的平等街道各兩條,四街縱橫交叉成‘井‘字形,將整個市內劃分成9個長方形區域。
遼東城在陳克復收復后,如今涌入了眾多的商人之后,整個遼東城的市場更加繁盛,而西市也越發的熱鬧。用那些中原來的商人們的說法,遼東城簡直就是一個小長安。
不但是室韋族的扎木安看著那些各種各樣的店面、五顏六色的商品,手都不知道往哪放。就是百濟和新羅這兩個農耕國家的使者,也有些驚訝不已。其中有的人來過遼東城,但那時的遼東城只是做為遼東、遼西諸族的一個交易城,但是現在,遼東城有了中原眾多商人的加入后,其熱鬧程度更是翻了數番。
一排排整齊的店面,早已經按不同的種類,組成了一個個的行,全都集中在一起。那寬闊的街道兩旁,一個個店面前都堆積著如山的貨物。雜貨行、新貨行、金銀行、果子行、鞋帽行、藥行,一眼看去,到處都是在那里逛街的婦女小孩。這些大部份都是剛剛到從中原到達遼東的隋人家眷,雖然一到遼東房子都有分配。但是各種物品不可能從幾千里遠的中原帶來,好在陳克復也大方,來的就給二十貫安家費。
遼東新占之城,各種物價并不貴,斗米不到三十文錢,比之中原山東河南這些重匪區,斗米百文,已經不知道便宜了多 少。留在遼東的將士基本上都攢了一筆不小的錢,安家費、糧餉、賞錢、各種雜七雜八的錢,陳克復對眾人可謂是十分大方。有了錢的這些家眷們,紛紛在城中各處采購。
相比于在在原的愁云慘霧,每個處于遼東的人都能感覺到,遼東特有的一種氣質。一種嶄新的氣質,一種生機勃發、欣欣向上,充滿著自信的氣質。來到遼東,不是發配,也不是落難,而是一個嶄新生活的開始。沒有戰亂、沒有盜匪,甚至沒有官府那些多如牛毛的各種名頭的苛捐雜稅。
華夏子民自古就有戀根的傳統,要不是原先快活不下去了,這些家眷也不會愿意遠離故土,來到傳說中苦寒的遼東。到了遼東才發現,雖然遼東寒點,就是分到的田地也貧瘠一些,但是相比起來,遼東確實讓眾人滿意。
一眾使臣都感受到了城中所有人身上的這種樂觀、自信、幸福的面貌。不少人都在心中暗暗驚訝,隋國居然能夠這么快的就把高句麗的遼東變成了隋朝的遼東,看來這個地方已經沒有什么變化了。特別是他們注意到,那些在遼東城中處于底層地位的原高句麗國人,現在居于城中的,大都是在做著苦力、腳夫這樣的工作,但是每個人臉上卻沒有那種不滿、不屈的感覺。相反,這些本應當對隋人敵視的亡國者,卻反而十分的高興,這種高興是發自內心的,他們一眼就看出來了。
路過一家裝飾古樸的店面時,新羅國的使者美生要求進去觀看一下。這是一家書店,準確的說是遼東軍的官辦店。官辦店,也就是陳克復利用手中那些繳獲的錢糧開設的店鋪,這些店鋪的收效歸軍中所有,而且每月都會拿出一部份分紅,給予那些在戰爭中陣亡或者殘疾的人。破軍初立的那天他就說過,跟著他陳克復,如果哪天先走一步,或者受傷了,他陳克復和破軍營會負擔一輩子。
店鋪裝飾的古香古色,里面一個個書架上擺滿了一架架充滿著墨香的書籍。書籍,對于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是神圣的。楊廣登基后,在東都建觀文殿,藏書總數達37萬余卷,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而且要求天下人獻書,每獻一本就給予賞賜。
書籍就代表著文化禮儀傳承,代表著一個民族的過去,也代表著未來。在這樣的一個蠻荒之地,突然看到這么多的書籍,眾人都驚訝不已。這個時代的印書十分麻煩,成本大,且印制艱難。一般人讀書,往往是買不起書或者存不起書的,只有往那些寺廟或者官宦人家去借書抄書。
新羅使者美生是新羅的禮部令,書籍文化這 些正是他的官職之內管的事情。他對于中原文化十分精通,只一眼看去,便發現了許多的諸子典籍,《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樣的書都有。美生一張臉都有些激動的脹紅,對身邊的勝曼公主道,“殿下,沒有想到這里居然會有這么多的經史。往年我們新羅國想要搜集一本都很難得,殿下能不能和陳元帥請求讓我們買一部份回去?”
新羅國只有貴族才有機會讀書,而這些經史之書,更是難得,一般都是抄傳。如果能一次性的買上這么多現成的回去,那無疑對新羅很有幫助。
勝曼公主點了點頭,“陳元帥,我新羅國向來仰慕中原文化,突然看到這里有這么多的書籍,不知可否讓我新羅收購一些?”
陳克復笑了笑,“哦,新羅國對中華文化也很仰慕?那好啊,你要多少那就買多少好了。我們這本來就是一個書店,有少買自然售。你要多少,直接和那老板說就行。”
店中的一個小學徒忙從后面叫來了掌柜,掌柜的是一位斷了一只手的遼東軍退役士兵。只因識得些字,就被安排到了這個書店之中做掌柜。
“老板,我們想買這些經史典籍,不知可不可以?”美生急忙的道。
“可以,當然可以,不知道你要多少本?”
“我全要!”
那掌柜的笑了笑,“你真的全要?我們店中書籍可不少,后面還有一倉庫呢。”
“不管多少我都要了!”美生可不想錯過這個機會,忙不迭的點頭道。
掌柜的用那只獨臂,在算盤之上熟練的打了起來,沒一會抬頭道,“這位客人,我們店一共有諸多經典三百七十部,如果您全要,我們現在就可以給你一共是三十萬七千本,每本一千本。您買的多,我們每本售價一百文,一共是三萬七千貫錢。如果你需要我們送貨的話,只要是在遼東城內,我們包送到,您是大顧客,又是頭一次生意,我們這次就不收額外的運費了。你看,您是付現金呢,還是付銀票?”
掌柜的說完半天都沒看到回應,一抬頭才發現那位美生一臉的大汗水。
美生不是覺得三萬七千貫錢太貴,而是從沒有想到這么個小店居然會有三十多萬本書。三十多萬本書,這是什么概念?不光是他,所有的人都愣在那里,不敢相信。
陳克復看著他們的樣子得意的一笑,能有這么多書,是因為他讓印書的工匠弄出了鉛活字印刷術。有了鉛活字,他又有足夠的奴隸人手。只要模版出來 了,就可以日夜不停的印刷。由于這個時代的造紙術也不先進,紙張即脆又貴,好的紙那真是貴的驚人。陳克復利用他的那點知識,將幾種新式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都弄了出來。
原本他是弄這些來印刷那些評書的,另外也是給他的全民漢化計劃印刷課本。結果哪曾想這個時代印刷和造紙還這么落后。最后陳克復干脆,印書吧,既然書這么貴,我們干脆印書賣好了。賣往中原、遼東各地。經史子集印了不少,不過印的最多的還是各種評書、傳奇話本,順便又印了些連環畫本。還真別說,就這么個造紙、編書、印刷、出售的整套產業,其中的利潤居然暴利驚人。簡直比他打仗搶劫還來的快,就這一書論語,成本只要十文錢,可是對隋人內部價五十文,平時大批量賣給那些商人們也是五十文。一本書凈賺四十文錢,百分之四百的利潤。
不過印書的時候,陳克復就有幾條特別規定,各書店只能出售那些市面上都能買的到的經史子集,還有各種傳奇話本、評書、連環畫、佛教、道教經書。其余的那些人們平時看不起的雜學,不管是什么雜書,卻一律不準印刷出售、特別是兵法策略、生產制造內的書,還有如北齊的齊民要術這樣的農業生產指導書、各種醫學藥方書,全都禁止印刷對外出售。特別是禁止對外族出售,各地邊境都要檢查來往商人,嚴防有人帶往外族。
陳克復清楚,將那些和尚經書、四書五經、小說一類的賣給外族沒有關系。但是如果那種兵法策略、生產制造、醫術藥方、等一類的書給了外族的話,那真是民族罪人了。
反倒是那些之乎者也、詩詞歌賦一類的書多賣些給外族的那些貴族最好,讓那些人也全都變成之乎者也的深慕中華禮儀最好了,如此等于從精神上同化他們。
“這位大人,您還要不要這些書了?”掌柜的又問了一聲道。
美生咬了咬牙,最后一橫心道,“要,全要。”
“好勒,一共是三萬七千貫錢,你是付銅錢還是銀票,如果付銅錢我們可以上門去取。”
隋朝五銖一貫六斤四兩,三萬七千貫錢,那差不多是二十萬斤。那就是一千多石,這么大的一筆錢,誰也不可能隨身帶在身上。
“那個銀票是什么東西?”美生有些疑惑的道。
掌柜的笑了一下,“你看對面那個大鋪面,那上面有個錢字的,那就是新開的錢莊。這是整個遼東都開有分店的四海錢莊,而且聽說以后還會開到中原、新羅、百濟等地方去。你不管在四海錢莊的任何一個分店存入金銀銅 錢,四海錢莊就會和您開一張雙方絕定好的銀票。票值可以根據雙方的約定定好不同的數額,到時就會再給您一個信物。”
“比如說您在新羅的四海錢莊存入一萬貫錢,新羅的分號就給一張銀票和一個信物。現在您在遼東城需要用錢,只要你拿著銀票和信物到遼東城的四海錢莊去,就可以取出您存的錢了。如果是低于一百貫的小額銀票,則不需要信物,那是見票即取。”
這下更是所有人都愣了,還有這樣的方式?一般的商隊最怕的就是這種大額度的金錢交易,買的貨物多了,所需要付的錢都必須請鏢局組成一個車隊護送。
而這四海錢莊的方法,簡直就是讓那些小點的商人們的福音啊。小的商人們行商,如果能直接在一地存入錢莊,再到了另一地方取出,省去了中間的這些運送,豈不是十分方便。
先是這么一個古怪的書店,一次性能拿出幾十萬本書。接著又出現這么一個古怪的錢莊,不由得讓一眾使者,對于遼東城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