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68章 以工代賑

  盡管計劃是利用代善把建奴滲透成篩子,但是朱國強并沒有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他的身上,甚至連見都沒見他,而是直接把這件事交給了石磊,專業的事情還是由專業的人負責,至于什么“屈尊相迎”……就是一虜首而已,他還不配。

  盡管“正方山城大捷”是場空前的大勝,可在朱國強看來,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畢竟,這場所謂的“大掃”摻了太多的水份——所謂的東虜,不過只是幾萬剛“抬籍入旗”的朝鮮兵而已。

  把捷報放到一旁時,朱國強看到李信端著一疊公函,見禮后他將公函放到桌子上。

  “世子爺,”

  李信首先開口稟報道,

  “山東巡撫宋學朱送來急信說北直隸、山西、河南、陜西以及南直隸江北諸府,已經數月不雨,江北東西千里赤地,莊稼顆粒無收,山東亦是如此,幸虧世子爺推行種植豌豆,加上打出壓水鐵井十數萬口,百姓才得已維持生計。山東周圍各邑得知山東有官府賑濟,且百姓有糧糊口,紛紛逃往山東,目前已經有不下百萬流民流入山東,雖說目前官府尚能勉力維持,可預計往后每天都會有數萬流民流入,遠超過官府賑濟能力,宋巡撫來信問如何處置?”

  “必須要賑濟!我們每賑濟一個流民,不但少餓死一個人,而且也少了一個人淪為流寇,這就是爭取……和流寇爭取人丁,到我們這邊的人越多,到他們那邊的人就越少。”

  朱國強毫不猶豫的說道。

  “官府賑濟的糧食不足,將軍府這邊想辦法,嗯,在濟南還有一百萬石的軍糧,把這些糧食交給宋學朱,另外,通知水師那邊,盡快組織船隊,把流民運往臺灣屯墾,推行“以人授田”,每人給田十五畝,菜地二畝,每三戶給牛一頭。授田之后,三年內免租......”

  其實,這些都是老祖宗的辦法,朱元璋開國之初,為充實北方以及邊地,強制移民各方,通常都是以每人給田十五畝,菜地二畝為標準。免征三年租稅,其后畝納稅一斗。而軍士屯田以份計,每個軍士受田一份,也就是50畝,其實明初,軍戶的地位高,其實地多也是關鍵啊。

  到后來軍戶地位越來越低,說白了還是操作的問題,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永樂后為了充實軍戶,什么人都往里面裝,什么動輒流放犯人當軍戶,還有就是隨便用俘虜充當軍戶,這不是無限拉低軍戶的地位嘛,本身是榮耀的軍功小地主,結果變成容污納穢的地方。到后來,干脆連小地主都沒了,要榮譽沒榮譽,要土地沒土地,軍戶無不逃亡嗎?

  想到了這,朱國強自然想到了俘虜的幾萬朝鮮兵,用這些俘虜為兵?豈不是無限拉低了軍戶的地位?

  還是直接以俘虜為奴吧!

  軍戶的地位是高大的,怎么能容忍被拉低,況且還是五萬俘虜!自己的平虜軍才多少兵馬啊。

  “這樣應該也能提高戰士們的積極性,軍功賞奴……嗯,算起來,這也是恢復先秦先制吧!”

  李信當然不知道世子爺在心底想什么,只是繼續稟報道。

  “世子爺,宋巡撫信中稟報,考慮到未來流民過多,而以目前的運力很難把流民都送往臺灣墾殖,所以可否考慮對流民進行授田,畢竟,建奴兩次入寇,山東境內運河兩岸百里都是人煙斷絕,所以……”

  不等李信說完,朱國強就直接否決道。

  “不行!那些土地是將來授給軍戶的,絕對不能授給流民,現在把地給了流民,將來我拿什么授給軍戶?難不成,只能把有功軍士授封到邊域?”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朱國強之所以可以用土地去收攏兵士的人心,是因建奴入寇時在北方的屠殺——在其進攻路線上的城鎮村落被一掃而空,人口少了八九成,以至于留下了“千里無人煙”說法!人口的驟然減少,讓朱國強有了足夠的土地去賞賜給平虜軍官兵,現在平虜軍不過只有十三萬人,即便是按每人百畝,甚至兩百畝的標準,不過只需要兩千多萬畝土地,通過賞賜給官兵們這些無主土地,可以讓他擁有一支利益與他捆綁在一起的軍隊。

  通過授田和授田的許諾,這些軍戶不再是大明等同于奴隸的軍戶,而是一個利益與他本人緊緊捆綁在一起的特權階級。盡管所謂的“特權”其實還只是“期權”的許諾,但是通過對少數退役軍戶的賞賜,讓所有的官兵都看到了他們一個光明的未來,他們可以通過軍階以及軍功,獲得應有的土地、田宅等待遇,不僅如此,他們以及他們的家都將不再負擔租稅徭役。

  這一個利益捆綁特權階層,在目前上有皇帝、外有建奴,內有流寇,且又有士宦威脅的現實背景下,是確保朱國強安全的必備舉措,當然也是他奪取天下的本錢。

  正是依靠著那些“土地期權”,朱國強手中的平虜軍根本就不平虜軍,而是一支強大的功勛利益階層,任何外界對他的權力篡奪,都將遭到這一利益集團的猛烈反擊。

  “土地期權”是這個利益集團的根基,而那些無主的土地則是兌現“土地期權”關鍵!也正因如此,早在去年朱國強就把那些無主之地全都變成了王府的“莊田”,那可是足足四五千萬畝!

  作為這個時代的特權階級,非但有權有勢不說,而且還有官府配合辦事,這些無主之地,自然而然的被他給“侵占”了。作為這一切的直接參與者,宋學朱當然知道這件事,這也是他想到用這些莊田安置流民的原因。

  但是宋學朱不知道,這些地可是世子爺打天下的根本,那里容得下別人在這些土地上打主意。

  “世子爺,宋巡撫的顧慮也不是沒有道理,要是每天都有上萬,甚至幾萬流民涌入的話,他們不事生產,早晚會生出的事端蝦米,所以,才會希望通過授田的方式,讓他們自食其力……”

  李信想了想,然后說道。

  “如果不授田的話,可以先讓流民當佃農為軍戶耕種土地,這樣百姓就可以得到糊口的生計,將來軍戶分田后,也不至于是荒田。”

  “地種久了也就成了別人的了,現在把地分給他們中容易將來想收過來可沒有那么容易。”

  搖了搖頭,朱國強就是拒絕了他的這個建議,不過他又想了想。。

  “以工代賑吧!”

  在古代以工代賑也是最常見的賑濟災民的辦法,于其讓他們不事生產,不如拿救濟他們的糧食,讓他們參與一些工程。

  “以工代賑?現在有什么合適的工?”

  “就修路吧!重修山東的官道。”

  朱國強直截了當的說到,行軍打仗總是離不開道路,用流民修路,既可以賑濟流民,又能夠改善山東的交通。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還有把這份大捷分別傳到濟南和南京那邊,錢謙益知道該怎么做。”

  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崗位上,確實可以發揮出人意料的作用,

  其實說起來,他確實非常盡職,當初不過只給了他五千兩銀子和一個辦報的理念,可錢謙益還是把《大明日報》給辦了起來,而且辦的還非常不錯,當然,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恐怕還是辦報的理念先進。

  現在他和他的報紙,就是自己對內地的輿論宣傳工具,當然對于外界來說,那份報紙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

  這樣才“公正”不是。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